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普希金 | 上頁 下頁
一三


  政治抒情詩寫好不容易,而普希金卻把它寫得如此生動、形象和富於激情,確實不凡。別林斯基曾以普希金的這些詩歌為例佐證了他提出的「詩意的思想」和「激情說」。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幾千年來,愛情也是詩人們描寫和吟唱的永恆主題。在西方文學的園地裡,荷馬、但丁、彼得拉克、莎士比亞、歌德、席勒、拜倫和雪萊都曾為愛情的花朵辛勤澆灌,他們都是愛情熱忱的歌唱者。普希金正是他們的天才的繼承人。在詩人800多首抒情詩中有許多是為愛情而作的,這同他多情而敏感的天性有關。可以認為,執著地追求真摯的愛情是普希金生活的一個主要內容。另一個主要內容就是文學創作。從他少年時代的《墓誌銘》中我們就可以洞見詩人的生活價值取向。19世紀初葉,俄羅斯的學校中流行撰寫墓誌銘詩體。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學生們喜歡模枋大人們傷時感事。普希金當時這樣寫到:

  普希金埋葬在這裡,他與年輕的繆斯在一起,
  伴著愛情、伴著懶散、渡過了快樂的一個世紀
  他不曾做過好事,但實在是個好人,
  有善良的心地。

  繆斯是古希臘神話中掌管藝術與詩歌的女神,後來,這個形象成為詩歌或詩歌創作的象徵。誠然,從詩人後來輝煌的一生來看,普希金並非慵懶之輩,而實實在在是個才華橫溢的一代詩人。但也毋庸諱言,愛情也確是詩人生活與創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在他短暫的生命之旅中,他飽嘗過初戀的甜蜜,也品味過失戀的酸楚。真摯的戀情使詩人陶醉,虛假的情感讓他生厭。愛的喜悅和煩惱在他的詩作中構成一支牽魂動魄的交響曲。

  或許是由於普希金從小就閱讀法蘭西文藝作品的緣故,丘比特那支愛的神箭很早就射中了這個多情少年的心。1815年寒冬的一天。一位少年站在皇村中學教室的窗前,癡情地凝視著校園內那條林間小路。

  窗外,雪花飛揚,特別的氣氛擾亂了他本來就不平靜的心思,任憑寒風吹打他的面龐,他依舊在那裡等待著盼望已久的身影。啊,她終於出現了:只見一個穿黑色連衣裙的美麗的少女踏著輕盈的步子沿小路朝教室走來。她就是少年普希金初戀的情人巴庫尼娜。初戀的幸福激發了詩人的靈感,如潮的詩情催他寫出了20餘首歌唱愛情的詩篇,它們都是獻給巴庫尼娜的。

  俄國普希金學把它們稱作「巴庫尼娜情詩」。其中一首描繪了詩人在林間小路中徘徊等待的心情:

  你可曾聽見在小樹林後面那夜間的歌聲,
  一個歌者在歌唱自己的愛情和悲哀不幸?
  黎明時田野裡寂靜無聲,
  蘆笛又響起了淒切而樸素的哀音,
  你可曾聽見?
  你可曾在荒涼的樹林的黑暗中遇見那個人,
  一個歌者在歌唱自己的愛情和悲哀不幸?
  你可曾注意到他的淚痕、微笑,
  還有那充滿了憂愁的平靜的視線?
  你可曾遇見?
  你可曾歎息,當你聽到輕輕的歌聲,
  一個歌者在歌唱自己的愛情和悲哀不幸?
  當你在樹林裡見到那個年青人,
  看見他那雙暗然無光的眼睛,
  你可曾歎息?

  這首詩多少還保留著普希金的前輩詩所特有的感傷主義的情調。詩人用悲傷的歌聲傳達出他苦戀的心情。在詩中普希金把自己的戀情融合在歌聲蘆笛聲中,那如泣如訴的旋律在林中迴響,在田野裡飄蕩。它是初戀少年的心聲。詩人以層層遞進的方式表達情感,深化主題。第一節詩通過聽覺。第二節更進了一步,通過視覺,最後深入到內心。讀者先是聽到憂傷的歌聲、再是看見憂鬱的面容,最後與歌者分擔憂愁。這首詩採用向讀者傾訴的手法,把詩人的心境與讀者的感受巧妙地聯繫起來,一個「你」字縮短了作者與讀者的心理距離,從而在他們之間引起共鳴。

  普希金很善於借景抒情,《秋天的早晨》這首詩將愛的回味和期待寫進了蕭蕭的秋色裡:

  她已經去了!唉,我得告別
  幸福和心靈,在甜蜜的春光
  到臨以前。秋季以寒冷的手
  剝光了白樺和菩提樹的頭,
  它就在那枯謝的林中喧響;
  在那裡,黃葉日夜在飛旋,
  一層白霧籠罩著寒冷的波浪,
  還時時聽到秋風嘯過林間。
  啊,我熟悉的山崗、樹林和田野!
  神聖的幽靜底守護!我的歡欣和相思的見證!
  我就要忘卻你們了
  直到春天再度來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