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南非鬥士曼德拉 | 上頁 下頁
六七


  18.羅本島歲月

  羅本島位於離開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桌灣。島上地勢平坦,佈滿岩石,風勢很猛。這裡最初的居民是海豹(荷蘭語叫做羅貝)和蛇及其他動物。當以範·裡貝克等第一批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者在開普敦建立了殖民地後,他們發現此地適合作監獄。洶湧的波濤既阻止了其他人靠近,又可防止犯人逃跑。冬天,這裡寒風呼嘯,無遮無掩,氣溫比大陸上更低。夏天,太陽照在岩石上,石灰岩被炙燒得滾燙,這裡比大陸上更熱。

  自從羅本島變成監獄以後,它成了白人壓迫黑人歷史的一部分,也成了黑人反抗鬥爭的一個象徵。1658年,科伊人與荷蘭人為爭奪生存權開戰。為保衛祖先生活了幾百年的土地,科伊酋長奧特舒馬約率領部落人民英勇反擊荷蘭人的蠶食,不幸戰敗被俘。荷蘭人將他流放到羅本島,然而他竟然逃脫,又回到了山林。奧特舒馬約是惟一從羅本島逃離的犯人。充滿種族歧視的白人歷史著作中也不得不提到他,但將他稱為「流浪者哈裡」。

  早期的科薩人英雄馬卡納曾舉起義旗,在格雷厄姆斯敦一帶對英國人發起進攻,但由於武器上的懸殊而失敗。這發生在1819年。1820年,馬卡納不幸被捕,被流放到羅本島,在越獄時被海浪奪去了生命。後來一些犯人將此島也稱為「馬卡納島」,以紀念這位勇於向英國殖民者的統治權挑戰的科薩人英雄。隨後,科薩人酋長馬科馬在「卡佛爾戰爭」中被擊敗後,也被流放此島。另一位酋長蘭加利巴列列被納塔爾特別法庭判處「最高叛國罪」,也於1873年被流放羅本島。此外,荷蘭在亞洲的殖民地的一些領導反抗運動的土著領袖也被流放此地,爪哇島的謝克·阿卜杜爾·拉赫曼·曼杜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被作為政治犯囚禁在羅本島,在此了卻一生。

  根據南非司法部長1959年的決定,羅本島成為囚禁「非白人」(非洲人、有色人和亞洲人)男性政治犯的最太監獄。羅本島周圍1英里範圍之內不允許其他船隻進入。這個島上的監獄實際分為三處。第一處為隔離監禁所,這是在舊監獄旁邊新建起的特殊監獄,共有88個牢房,它與舊監獄之間有一道6米高的大牆相隔。每個牢房約7平方英尺,有一個照明用的燈泡。曼德拉、西蘇魯、姆貝基等重刑犯和一些「知識分子」犯人被關在隔離監禁所。

  第二處為恐怖分子集中營,囚禁來自納米比亞、羅德西亞和南非共和國的自由戰士。這些犯人多為進行武裝反抗或遊擊作戰的非洲人。第三處為總集中營。原來每個容納25名犯人的牢房,到60年代初要擠進60人。這裡除關押了政治犯以外,還關押了300多名服無期徒刑的黑人刑事犯。犯人的床就是兩塊草墊,一塊鋪在水泥地上,一塊卷起來當枕頭。冬天有三條毯子,夏天兩條。據一位被囚禁過的犯人回憶,「膳食很差,以致很多人患了結核病。經常因為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不准吃飯,如沒有扣好衣服鈕扣,說話或吸煙,等等。」

  曼德拉剛到羅本島時,被關在總集中營一個臨時的「鋅皮房」,新建的隔離監禁所完工後,他們共33名重要政治犯被帶到這一新牢房,與其他犯人隔絕。最初,曼德拉等「利沃尼亞人」被整天關在牢房,沒有任何戶外活動。後來經過犯人們的鬥爭,監獄當局同意讓他們到院子裡「從事有益於健康的勞動」——打石頭,即將採石場采的大石塊碎成石料。後來,還讓犯人從冰冷的海水裡撈取海帶。據說,這些海帶經過加工裝船運往日本。

  最艱難的工作是采石灰。羅本島中部有一個石灰石採石場。從1965年2月到1974年,這些政治犯每天早晨排隊到採石場,然後被解開腳鐐。犯人們下到一個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鎬和鐵鍬挖掘石灰石。他們一刻不停地挖石、裝車,手和腳都起了泡,腰酸背痛。特別在夏季,烈日烤得石灰石很燙,犯人們還要在看守的監視下苦幹。一天下來,渾身上下都是石灰粉,有時吹到眼睛裡,十分痛。這種勞動強度大,對犯人健康很有害。在國際紅十字會的反復交涉下,監獄才同意停止讓政治犯挖石灰石。但據獄友後來透露,這種工作僅在1975年停了一段,以緩和國際輿論的壓力,後來又恢復了。

  最初,曼德拉等人被列為D類犯人,其與外界接觸的待遇是:每6個月允許寫一封500字的信,允許親屬探監一次,但只能談家庭瑣事。後來,曼德拉被升為A類犯人,待遇有所提高:每個月允許寫3封信外郵,也可以接收3封信;每個月允許兩個人的兩次探監,每次半小時。根據規定,A類犯人允許「接觸性探監」,即探監者和犯人可以有肉體接觸,但是曼德拉等A類政治犯沒有此種權利;同時一般A類犯人可以看報、聽收音機,而曼德拉等人也被剝奪了這種權利。

  監獄的生活是十分單調的,據曼德拉的好友、在羅本島過了12年鐵窗生涯的麥克·馬哈拉吉回憶:

  早上被叫醒後,我們通過走廊走到集體的盥洗室,這是洗澡室和廁所。我們有半個小時洗漱並洗涮便桶的時間。共有四個洗滌槽供30人洗漱。如果我們想洗澡,也必須在這半個小時內完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