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尼采 | 上頁 下頁
一一


  §第六章 與瓦格納相識

  尼采一生中最有名的朋友要數瓦格納了,他在學生時代就很喜歡瓦格納的作品,因為尼采喜歡瓦格納的音樂力度與美的表現。他對瓦格納歌頌戰爭和男性果敢的作品倍加讚賞,他在《不合時宜的思想》中說瓦格納:「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懼怕。」說瓦格納是唯一的一個真藝術的開創者,瓦格納是第一個把各種藝術熔鑄成綜合美的人。另外,他在《悲劇的產生》中也對瓦格納進行了讚揚,他說:「從德意志精神的酒神本性中湧現了一個和蘇格拉底的教化格格不入的力,自巴赫到貝多芬,自貝多芬到瓦格納,這個力在盤旋著,好似太陽永遠在大宇宙中運行一般。」

  尼采在17歲便開始研究瓦格納的歌劇《特萊斯坦和伊索爾德》,並且還經常在鋼琴上彈奏劇中的動人樂章。尼采在自傳《瞧?這個人》中,曾寫過這樣的話:「我考慮所有事物之後,發現如果沒有瓦格納的音樂,那麼我的少年時期以後,就決不能繼續活下去,因為我似乎註定不適於生活在德國人的社會之中。」由此可見,瓦格納對尼采產生過多麼大的影響。

  在當時,瓦格納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德國音樂界的奇才,他綜合了浪漫主義的幻想,國民樂派的民族觀念,以及泛神論的宗教思想,再加上他那特殊的和聲與配樂等表現方法,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音樂理論,這種理論表現在他所創立的「樂劇」上,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由於瓦格納很早就入萊比錫大學研究哲學,對於實用美學又仔細鑽研過,所以他的作品不僅技巧高,而且思想性非常強。更重要的是,瓦格納性格獨特,思維方式與一般人不同,常常能在作品中表現常人難以表現的思想,而且非常大膽,這使當時對德國現狀和文化嚴重不滿的尼采非常高興,他慶倖在叔本華之後,又找到了一個精神伴侶。

  早在普夫達求學時,尼采就開始喜歡關心瓦格納的各種作品了,他總想見到這位心中的偶像,但是總難發現一個好時機。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尼采終於有了認識瓦格納的機會。

  1868年11月8日,對尼采來說是他生命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天。在朋友的介紹下,他會見了德國著名的音樂家和文學家——瓦格納。那時瓦格納因為怕被世俗煩事打攪過多,正隱居在他的姐姐家中。

  兩位天才相遇後,進行了長久的熱烈的交談,他們談的最多的是他們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事後,尼采在寫給朋友羅德的信中說:「啊,你可想見,他以難以形容的熱情談論叔本華,說他感謝他,說他是懂得音樂本質的唯一哲學家,這對我是何種的享受。」儘管那時瓦格納已是著名的作曲家、詩人,又是政論家、哲學家和革命家,而且他又受著國王的極度寵愛,但這樣並不妨礙兩人的交往。相反,瓦格納對這位比自己小30歲的年輕語言學家、教授很感興趣(與瓦格納相識時,尼采24歲,瓦析納55歲),叔本華哲學和音樂成了他們初次相識的介紹人。尼采後來曾把瓦格納稱為「叔本華在精神上的兄弟」。

  結識了瓦格納之後,尼采就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一位知音,他不再為自己的孤獨生活而悲詠長歎了。

  他經常去瓦格納家裡,拜訪瓦格納和夫人柯西瑪。瓦格納夫婦那時正僑居在瑞士的盧塞思湖的特裡伯森。

  尼采每次來,他們都把他奉為上賓,並為他專門準備了兩間房子,供他來時休息起居。那時候的瓦格納正處在創作的高峰時期,正是在這個時期,他寫下了《西格弗裡德》等著名樂章。瓦格納躊躇滿志,他想用自己的作品來進行一場音樂事業的革新,使自己做一個時代音樂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把才情縱橫的尼采的出現視為命運賜給他的最大恩惠,稱尼采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懂得他的心願、理解他思想的人。

  對尼采來說,結識瓦格納也是非常幸運的事,因為從瓦格納身上他看到了叔本華的哲學,瓦格納的音樂為叔本華的哲學作了最好的注解,讓尼采感到了一種生動形象富有動感的哲學旋律,而叔本華的哲學又為瓦格納的音樂加進了深沉豐富的底蘊,讓瓦格納的音樂飛上了超世俗超時代的高空。

  尼采對瓦格納的崇拜和喜愛,除了音樂和叔本華哲學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尼采對德國文化的不滿。

  尼采所處的時代,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籠罩著思想界,達爾文學說征服著世界的時代。在這個時期,普魯士軍隊在歐洲大陸建立了德國的強權政治。1870年德意志首相俾斯麥發動普法戰爭,迫使法國鑒訂法蘭克福和約,德國從法國掠奪到50億金法郎的賠款,而用於加強兵力及軍備工業的發展。1871年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這個帝國逐漸建立在「鐵與血」的基礎上,而成為一個軍事專制的國家。尼采對於德意志走向強權政治、軍國主義的傾向極為不滿,正如他在自傳中所宣傳的:「我是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

  普法戰爭之後,尼采對德國文化越來越感到失望。

  他在給朋友羅德的信中說:「我們這整個低劣的文化統統掉到了一個很可怕的惡魔手中了。」普法戰爭後的氣氛,使尼采十分憂慮,他認為俾斯麥的強權政權是一種野蠻的統治,他批評俾斯麥「這批大人物,已經把德國這具有豐富感覺的民族,導向了誤途」。他引證歌德的話說:「我們德國人還是在昨天,無疑地,在過去的一百年中,我們一直在非常勤奮地開掘著我們自己,我們的人民才能吸收到足夠的知識和比較高級的文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