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明治天皇 | 上頁 下頁


  為此,孝明天皇專門去七社七寺做了17天的祈禱。

  關於如何對付美國軍艦的事,這半年幕府徵求的結果是:占壓倒多數的人,主張拒絕美方要求,讓其馬上撤走。知內情的人明白,這只是表面態度。日本人有個共同的心理,在公開場合愛說豪言壯語。在大敵當前時,誰要主張穩健慎重,准會被譏笑為膽小鬼。所以對幕府提出的諮詢,公開回答者十之七八是「攘夷論」。但私下裡心照不宣,都明白一旦引起戰端,日本極少有戰勝的希望。倒是七八成以上的人,實際上在考慮,萬不得已時只好開放國門了。所以幕府最終決定,接受美國的要求,簽訂了友好條約。

  這是嘉永七年三月的事。在接受美國總統的圖書時,幕府將國書日譯文送到京都,上奏朝廷說:「事關國家大政,故上報。」

  多年來,所有政治、軍事、外交大事,幕府都不容王室插手;但這一次卻裝模作樣上奏。這說明國內尊王傾向已十分高漲。如果再繼續無視王權的存在,只怕將軍們的統治難以為繼了。

  接著,幕府與俄國、英國、荷蘭三國,先後也簽訂了條約。

  基於日美友好條約,美國在下田設立了領事館。任命哈利斯為首任領事。

  這個條約只限于兩國友好相處,互相提供煤炭和飲用水,互相救助海上遇難的船舶的程度。美方的目的當然不止於此,而是想進一步通商貿易,開闢國際市場。哈利斯到任所後,積極催促訂立新條約。好像已經登上門廳的客人,要求進入客廳似的。

  幕府也覺得,既然讓人家到了門廳,進入客廳乃是順理成章 ,只是時間早遲而已。於是同意談判。在安政五年(即1858年)一月,開始起草條約草案。

  草案擬妥後,幕府把它提示給諸侯徵求意見。這次比起美國艦隊剛闖入時不同了,胡亂叫嚷「攘夷論」者,大大減少;支持國家開放的意見,多了起來。只是諸侯當中不少人認為,開放國家這樣的大事,不是幕府可以專斷的;必須得到天皇的批准。

  與美國的談判,實際主持者還是幕府。他們覺得,即使要在形式上尊重一下天皇,事情也不會受到阻礙的。就算朝臣中有些人反對,只要做好解釋工作,條約一定會獲得批准。

  幕府派遣大學長林光韋和監察津田正路二人,去京都活動。

  出乎意外,也不知為什麼,朝臣們對條約的事反應冷淡。兩個使者灰溜溜地回轉江戶覆命。於是在京都又流行起一首諷刺民謠:

  朝臣不理睬,愚蠢已到家;
  忽然酒變醋,真該受神罰。

  閣老堀田正睦,從一開始就覺得這個問題背景很複雜,那兩個人去是談不成的。只有自己親自出馬,和各位朝臣好好商量才行。

  他想,首先找關白鷹司政通推心置腹談一談,那是一個明白人。想當初美國艦隊剛闖入日本,眾口一詞都傾向攘夷時,他就語驚四座:「從前不是就允許荷蘭和大清國入港來著嗎?這僅僅是數量的增加,何必大驚小怪呢!」

  為了爭取批准條約,堀田正睦帶著兩名隨行助手,來到了京都。閣老親自出馬,可謂大人物來了。就憑這一點,京都方面就不能怠慢。

  可是仍然事不如願。

  正睦的印象。朝臣們一直封閉在保守的環境中,不知世界大勢,一提到外國的事就厭煩。要說服他們是很難的。如果像以前那樣,幕府用權勢施加威壓,定可使其就範。但是現在行不通了。他們的背後,有著強大的志士集團;志士背後,更有著勤王復古的民眾基礎。何況天皇本人,對條約也抱懷疑態度。他在給關白九條尚的信中說:「如果整個日本國意見不一致,開放就會變成一場大動亂。從前平安無事,一直過著太平日子的日本,從我這一代起,如果遭到外國人的糟蹋,朕將對歷代先皇也深感愧疚。」

  還有,他在信中有這樣的話:「關於堀田此次來京,有傳言說他準備了大批進獻之物。不管他拿來多麼大筆的金錢,如果受他蒙蔽,便成為天下禍害之源。人是容易被金錢奪去心志的,千萬不要發生這樣的事。」

  的確,此次堀田進京,社會上悄然流傳著,他將散發十萬兩巨金,收買反對派的朝臣。是真是假,誰也說不清楚。

  過去倒是有這種事。每當幕府有事要找朝廷合作時,總是獻上一筆錢財。那就像對平時把朝臣禁閉在貧困中的一種補償似的,慷慨解囊,讓大家也瀟灑一把。用現代的話來說,就像企業的業主,平時用低薪驅使職工,偶爾來個盛情招待,以平息不滿的狡猾手段。

  這一回他帶的金錢,遠比過去為多,正好給了反對派以口實。

  堀田一進京都,把本能寺當成住宿地。在那兒分別會見有實力的朝臣。給他們看條約草案文本,又詳細加以說明。

  朝臣中間,充滿了反幕情緒。抵制批准條約的活動,在暗中進行。開始時惟一表示理解條約並信賴幕府的關白鷹司政通,中途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站到反對的一方去了。一股自稱為勤王志士的人,其中有諸藩的武士,又有浪人,也來接近朝臣們,遊說政權必須返還給天皇。

  做了工作總會有效果,一些朝臣的態度變得活動起來。關白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條約的事,一任幕府決定好了。」

  天皇不由擔心,照這樣下去,政局不是又要被幕府所專斷嗎?於是命權大納言久我建通採取對策。

  建通立即約集了一批意見相同的朝臣,來到傳奏和關白的府邸,舉行反對批准條約的請願。第二天,另外又組織了一批共88位官員,到關白府邸表示反對意見。繼88人之後,過一天又有50餘人提出反對意見書。三天以後,又有下級官員97人上書反對條約。

  至此,宮廷裡完全清一色反對批准條約。這件大事被歷史學家稱之為「列參」。用現代的語言表述,就是朝臣集體抗議。

  孝明天皇心裡有了底,就把堀田召進宮去。話說得相當委婉:可以再聽取一次諸侯的意見。其實呢,就是說條約不打算批准。

  堀田一無所獲,悄悄返回江戶去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