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五八


  直到我們在11月24日到了設在斯塔羅比爾斯克的B 集團軍群總部時,從其總司令魏赫斯上將(Col. Gen. V. Weichs) 和參謀長縈登斯吞將軍(Gen. V. Sodensteon)的談話中,我們對於最近的經過和現有的情況,才算是獲得了一個清楚的概念。

  最初的印象和決定

  11月24日下午,我們繼續踏上征途,從斯塔羅比爾斯克前往新齊爾卡斯克。10年前,我也曾經過這同一條路前往羅斯托夫,去參加紅軍在高加索舉行的大演習。在那一次旅行中,一切的印象都是十分有趣,今天卻懷著一顆沉重的心靈,對於任務的沉重,我和我的幕僚們都絕對不存任何樂觀幻想。儘管我的副官斯塔爾堡中尉(Lt. Stahlberg)努力設法使我們心境能夠輕鬆,放了一些很好的音樂唱片和閒談其他的問題,可是我們仍然時時會想到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圈中的戰友們。自從斯皮赫特死了以後,斯塔爾堡就接替了他的職務,他是我的老友垂斯考介紹的,是他的侄兒。斯塔爾堡以後一直跟著我到戰爭結束時為止。這個階段,在我的一切私人事務中他都是一個最忠實的助手。

  11月26日上午,我在羅斯托夫暫停,與豪飛將軍(Gen. Hauffe)會晤,他是德國駐羅馬尼亞軍事代表團的團長,原先已內定為安東奈斯庫集團軍群的參謀長。他對於在斯大林格勒前線的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的情況,描繪出一幅令人極為失望的圖畫。他告訴我們,一共是22個師,有9個已經完全被消滅,另有9個潰散了,一時無法再參加作戰,現在只有4個師還能勉強一戰。不過若稍假以時日,他希望能從殘部中再編成幾個師。

  安東奈斯庫元帥有一封信給我,也可以當作豪飛報告的反證。他對於德國統帥部是頗有微詞,他指控說對於面對著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正面的克裡門斯卡亞橋頭陣地中所蘊藏著的危機,他曾經一再提出警告,但是統帥部卻仍然漠不關心。同時,他對於他親自指揮的計劃一再延擱也極為不滿。

  此外,這位元帥也極有道理地指明,在所有的德國同盟國中,只有羅馬尼亞和他個人對於共同的利益已經作了其最大的貢獻。他完全是自願的拿出了22個師的兵力加入1942年的戰役,而且與意大利和匈牙利不同,毫無保留的交由德國人指揮,儘管羅馬尼亞與德國之間並無任何條約上的義務約束。

  當一位軍人看見他的部隊由於受了他人錯誤的影響而幾至全軍覆沒,其憤怒自然是可以想見的,他這封信也就代表這種觀感。從我的內心上來說,我實在無法否認安東奈斯庫的批評是正確合理的。

  我回信給他說,因為我以前並不在場,所以對於他所說的一切,我自已不能表示意見,所以只把他的原信轉呈希特勒了——我當然知道,其一切的批評都是以希特勒為目標的。這對於希特勒而言一點都不吃虧,他實在應該知道其最忠實同盟者所作的如此坦率的批評。此外,這封信還觸及一個政治問題:即同盟國之間的互信問題。安東奈斯庫提到他的死敵,「鐵衛隊」(Iron Guard)的領袖,已經由希姆萊所收容,現在在德國保護中,以便供將來不時之需。「鐵衛隊」是一個激進的政治組織,過去曾經企圖發動政變以推翻安東奈斯庫的政權,並且曾經一度包圍這位元帥的官邸。雖然這種叛變終被安東奈斯庫所削平,可是「鐵衛隊」的領袖逃出了國外,現在希姆萊既然收容這個人,所以安東奈斯庫理所當然地會感覺到德國對於他不忠實。這種卑劣的策略的確足以破壞同盟間的團結。

  安東奈斯庫之所以寫信給我,是為了指控德國的軍官和士兵,無論在公私兩方面,對於羅馬尼亞的軍人都犯有虐待的罪行,並且對他們加以惡意的誣衊。雖然最近的挫敗和許多羅馬尼亞單位作戰不力的事實都是足以當作托詞,但我卻仍然立即採取行動。當鄰近單位紛紛潰逃之後,把德國部隊陷在重圍之中,這種憤怒之情固然可以諒解,可是這一類不幸事件的發生卻只會損害共同的利益,而並無其他的好處。

  我早已說明過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中,對於羅馬尼亞部隊,何者是可以期望的,何者是不可以期望的。不過儘管如此,他們仍然還是我們最好的同盟國,而且在許多地方都曾經英勇地戰鬥。

  11月26日,我們達到了我們設在新齊爾卡斯克的新總部。唯一能夠用來擔負警衛工作的單位,就只有一營哥薩克志願部隊,很明顯,他們認為能在我們總司令部門前站崗,實在是一種特殊的榮譽。到第二天夜間,我們的主要通信網已經可以開始工作了,於是我們在11月27日上午,才能正式接管頓河集團軍群的指揮權。

  我們所面臨的任務具有雙重性。其主要的一方面,也是其他一切行動的基礎,即為救出第6集團軍。除了人道上的優先理由以外,從作戰的觀點看來,這也同樣是首要工作,因為除非第6集團軍能夠保持實力,否則東線的南翼,甚至整個東線,情況都將不可能有恢復的希望。

  這個任務的另一方面——是我內心裡經常感到憂慮的——即德軍整個南翼都早已有全被毀滅的危機。若是這種情形發生了,則很可能東線的戰鬥就會從此結束,其結果即為我們輸掉了這一次的戰爭。目前除了那個所謂「斯大林格勒要塞」以外,在A集團軍群的後方與現在仍然存在的頓河正面之間的整個作戰地區中,此時所留下來的就只有一點極微弱的掩護兵力。主要是由羅軍的殘部、德國的B級部隊、和緊急單位所組成。假使俄軍突破了這個單薄的防線,則不僅第6集團軍的處境將會絕望,A集團軍群的地位也將危險不堪。(注:所謂緊急單位是由非戰鬥人員、司令部人員、空軍人員和告假或未能歸隊的零星人員等所組成。這種部隊缺乏團結力,有經驗的軍官和兵器,尤其反坦克兵器和火炮。其中多數人員都缺乏戰鬥經驗和接近戰鬥的訓練。所以其戰鬥價值非常低。雖然如此,當他們經過了相當時間的戰鬥之後,卻往往會打得很好。)

  應該感謝第4裝甲集團軍的司令霍斯上將和新近任命的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參謀長溫克上校(Col. Menck),否則在11月底那樣緊急的關頭上,是否能組成這樣一個屏障,也許就會大有疑問了。我們終於還是建立了一道屏障,掩護著夾在第6集團軍、A集團軍群和頓河防線之間的巨大空隙,阻止了俄軍在這個方向的任何擴張。假使在那個時候,俄軍用一個快速集團軍,直趨羅斯托夫的頓河下游——它毫無疑問具有這種能力——則A集團軍群和第6集團軍的覆沒也就是必然之勢了。

  但即使這個對南翼的致命威脅經常存在著,本集團軍群卻仍不能將需要用來拯救第6集團軍的一人一彈分散在其它任務上面。因為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所以對於投入的力量和資源都應以發揮到最大限度為原則。這樣的做法當然必須接受最大的冒險。

  我們最後未能完成使命的主因是敵軍的兵力實在太強大,而我們自己的兵力卻又太微弱。此外惡劣的天氣也是一個巨大的障礙,它使空軍的活動大受影響,對於第6集團軍的補給尤其如此。還有運輸的情況也使援軍未能迅速採取行動。

  更進一步說,我們現在也第一次經歷最高統帥部的牽制,而其根源又是希特勒的性格和意見。這在前一章中已經分析過了。在這裡的效果即為統帥部不願意在其他的戰線上,甘冒挫敗的危險以集中兵力從事於救援的工作。此外,儘管情況的趨勢早已一目了然,我們的總部也曾一再提醒希特勒,然而他們在確定優先順序時,仍總是一再延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