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四四


  刻赤半島的收復

  在最後的防禦戰之後,安東奈斯庫元帥來到了克裡米亞,與我一同去視察羅馬尼亞的部隊和塞瓦斯托波爾前線。他的軍人風度使他造成了一種優良的印象,那些羅馬尼亞的高級軍官似乎更非常怕他。我尤其感謝他允許再增撥兩個師的兵力給我,因為除了早已到達的兩師德軍(第22裝甲師和第28輕型師) 以外,陸軍總部對於我們所正在計劃中的攻勢,再也不能增加任何的兵力了。

  依照陸軍總部的命令,克裡米亞的攻勢,包括塞瓦斯托波爾在內,預定要在最高統帥部所計劃的東線總攻勢之前發動,並作為後者的序曲。第11集團軍的第一目標當然是先毀滅在刻赤半島上的敵軍。其原因之一就是由於不可能預測肅清塞瓦斯托波爾的作戰將要花多久的時間。不過最重要的原因,卻還是因為刻赤方面的敵人比較易於獲得增援,將繼續構成對第11集團軍的嚴重威脅。在這一方面的敵人,應使其沒有時間來恢復其攻擊失敗後的損失。塞瓦斯托波爾將暫時擱起,直到在刻赤半島中的俄軍全部被肅清時為止。

  不過從雙方在克裡米亞境內的實力對比上來加以判斷,則對於這兩大艱巨任務,似乎並無可以樂觀的理由。敵人在克裡米亞一共有3 個集團軍,最近並成立了一個克裡米亞方面軍總司令部,以作統一的指揮。該總部的位置可能在刻赤。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仍繼續由其「海岸集團軍」(Coast Army)負責防禦。在2 月間所證實的兵力為7 個步兵師,1 個步兵旅,兩個海軍旅,和1 個徒步騎兵師。

  在我們的刻赤攻勢中,我們留下來監視這些兵力的部隊在該要塞的北面和東面,只有第54軍和新到的羅馬尼亞第19師。後者調換了德軍第50師,以便可以轉用在刻赤方面去。留在塞瓦斯托波爾南面的兵力就只有第72步兵師。羅馬尼亞山地軍只指揮一個第4 山地旅,負責防禦整個克裡米亞的南岸,以防海上的奇襲。所以第11集團軍是已經把其他方面的兵力抽調一空,以便可以用最大可能的兵力來發動對刻赤的攻勢。

  在刻赤的正面,敵人還有第44和第51兩個集團軍。在1942年4 月底,他們一共有17個步兵師,3 個步兵旅,兩個騎兵旅,兩個騎兵師和4 個獨立裝甲旅——一共有26個單位。

  面對著這樣強大的敵人,我們所使用的兵力只有5 個德國的步兵師(包括從塞瓦斯托波爾所調來的第50師在內) 和第22裝甲師。此外還可以加上新到達的羅馬尼亞第7 軍,下轄其第19師,第8 騎兵旅和第10師——後者將從西岸調來。羅馬尼亞的軍隊在攻勢任務中的用處極為有限。在這個代字為「鴇」(Bustard) 的作戰中,雙方兵力在數量上的對比比以前各次攻勢還要更為懸殊。

  同時也更應記著,這個通過巴爾巴赫地岬的攻擊,在最初階段中又必須為純粹正面性的,因為兩側都是海水,根本無迂回的可能。此外敵人的防禦部署又有相當的縱深。在這種環境中,面對著至少為二對一的優勢敵軍,我們如何可以達到毀滅其兩個集團軍的目標呢?

  有一件事很明顯:對於這兩個集團軍正面壓迫,甚或是一個單獨的突破,都不能使我們達到任何目標。即使已經喪失了其在巴爾巴赫的陣地,敵人還可以在任何地方重構其正面,而我方的作戰也必然會發生頓挫。愈往東走,則刻赤半島的正面也就愈形放寬,於是敵人的數量優勢也就愈能表現出來。對於在巴爾巴赫寬度僅達11英里的地岬,我們6 個師的德國兵力可以都用在攻擊中,而俄軍卻不能把其所有的兵力都用上去。但是當我們向東進展之後,正面擴寬到25英里時,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要突破敵軍的巴爾巴赫正麵線和深入敵後而已,並且還要在第一次突破的過程中,同時擊毀其主力,或至少為其部隊中的實質部分。

  在這一方面,敵人自己提供我們一個機會。在南部地區中,即夾在黑海與柯依-阿山(Koy-Assan)之間,敵人還留在其原有的巴爾巴赫防線上,並據守著極堅強的陣地。反之,在其北部地區中,敵方的戰線卻凸出成為一個寬廣的弧線,向西直到基特(Kiet)為止,自從他們擊潰了羅馬尼亞第18師之後,就一直停留在那裡沒有動。

  敵人的指揮官似乎是判斷我們將會嘗試切斷這個突出地,所以他們對於兵力的分佈也就是以此為根據的。依照我們的情報。敵軍把其兵力的三分之二(包括第一線和預備隊都在內) 都集中在北面地區之內和其後方。反之在南區中,第一線只有3個師,另加預備隊兩三個師而已。很可能因為以前第22 裝甲師的攻擊目標是企圖切斷在柯依- 阿山以西地區的敵軍防線,所以才使俄軍作了這樣的部署。

  當第11集團軍擬定其「鴇」作戰的突擊計劃時,作為基礎就是這樣的情況。我們的意圖是並不立即對向西突出的地區作決定性的突擊,而首先沿著黑海海岸,向南部地區透入。換言之,就是打擊在敵人所最意料不到的地方。

  這個任務由第30軍擔負,它現在指揮著第28輕型師,第132 和第50兩個步兵師和第22裝甲師。雖然第170 步兵師在最初階段中為了欺騙敵人仍留在中部地區,但以後也要跟著向南進攻。這個計劃是第30軍應用多到3 個師的兵力,突破巴爾巴赫陣地,並向東方肅清深的反坦克溝,幫助第22裝甲師越過這種障礙物。等後者越過之後,於是全軍向北旋轉,沖入集中在北區內的敵軍側面和後方。接著在第42軍及羅馬尼亞第7 軍合作下,圍殲在半島北岸的敵軍。

  保護第30軍的東側面,對抗敵軍從刻赤方面所作的攻擊的責任交給一個機動單位去擔負,它叫作克羅地克旅群(Brigade Group Groddek) ,那是由德國和羅馬尼亞的摩托化單位所混合組成。它的任務就是應迅速向刻赤前進,以攻為守,同時也可以阻止敵軍在後方的單位任何溜走的企圖。

  為了便利這種困難的突破工作,第11集團軍也準備作一次敵後登陸戰,這可能還是過去沒有前例的。有一個營的兵力,乘突擊艇從費多西亞出發,在拂曉時投擲在巴爾巴赫陣地的後方。

  這個軍所作的決定性攻擊不僅有強大炮兵的支援,而且還加上整個的第8 航空軍。第八航空軍,同時也包括著強大的高射單位,從其組織上看來,要算是用來支援陸軍行動的最強大和最適宜的空軍部隊。其指揮官,李赫多芬伯爵(Baron V. Richthofen),也的確是我們在第二次大戰中的最傑出空軍將領之一。他對於他所指揮的單位常作極嚴格的要求,但他自己總是親自去監督他們所應作的重要攻擊。此外,在前線上也經常可以遇見他,因為他總是去訪問最前線單位,以衡量對於地面作戰給予空中支援的可能性。我們之間一向都處得很好,起先是在第11集團軍方面,以後又在南面集團軍群總部中。我永遠記得李赫多芬和他的航空軍所有的成就,並深表敬佩和感謝之情。

  在巴爾巴赫正面的其餘部分,第42軍和羅馬尼亞第7 軍奉命實行佯攻以牽制敵軍。一旦在南面的突破完成,他們就同時加入主力的攻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