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三


  第16集團軍在越過了盧森堡之後,就應向南旋轉,以求保護全部作戰的縱深側面。它應緊沿著馬奇諾防線在薩爾(Saar)河與色當(Sedan) 以東的繆斯(Meuse) 河之間那一段向西的延長線的北面,建立防禦陣地。

  C 集團軍群共留下了兩個集團軍和18個步兵師,以防守從盧森堡的邊界起到瑞士的一段齊格菲防線。另有17個步兵師和兩個機械化師當作總預備隊。

  10月19日陸軍總部的作戰命令中的第一節,其標題為「一般意圖」,對於這次作戰的目標曾經加以確定如次(這又是10月9 日最高統帥部所頒發的訓令為基礎 ) :

  盡可能擊敗法軍和其同盟軍的最大量單位,並同時在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儘量佔領廣大的地面,當作對於英國作成功的空軍及海軍作戰的基礎,並對於魯爾地區提供一個寬廣的保護地帶。

  作戰命令的第二節指出這兩個集團軍群攻擊時的第一目標,這個行動也應由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親自加以協調。這個目標應為:

  消滅荷蘭的兵力,在邊境要塞的附近儘量擊敗比利時陸軍,並迅速集中強大的機械化兵力,為強大右翼兵力的攻擊和比利時海岸線的迅速佔領建立一個基礎

  在10月29日所頒發的修正作戰命令中,陸軍總部又把其「一般意圖」改寫如下,以使B 集團軍群的目標更有了相當的擴大。其內容為:

  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盡可能擊毀法軍的最大量單位,以求為對於英法兩國的陸上和空中的戰爭,創立有利的條件。

  在「戰鬥序列與任務」這一節中,陸軍總部又把該集團軍群的目標規定如下:

  擊毀索穆(Somme) 河北岸的盟軍,並一直沖到海峽海岸上為止。

  A 集團軍群的掩護任務,雖然仍繼續以防禦為主,但卻也被擴大了。其右翼集團軍(第12集團軍) 現在規定應該在弗美(Fumay) 以南渡過馬斯河,並透過法國邊界要塞地區,向拉昂(Laon)的方向前進。

  這兩次作戰命令的作戰意圖似乎可以簡述如次:即用強大的右翼兵力,從正面擊破預計在比利時境所將要遭遇到的英法盟軍,而較弱的左翼兵力則掩護其側面。地理目標則為海峽海岸。至於第一下打擊之後應如何行動,作戰命令上就根本沒有告訴我們。

  反對的理由

  這是很有意思的,我對於這兩次作戰命令中所決定的計劃,其最初的反應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照我看來,陸軍總部的戰略意圖,就其本質而言,就完全是模仿1914年的著名施裡芬計劃。我至少感覺到這是一種恥辱,我們這一代的人居然不能做出一件較好的計劃來,而還要去照抄老文章,儘管這是出自像施裡芬那樣名家的手筆。何況這個計劃我們過去早已試用過一次,而且敵人對於它的再用,也已經有了充份的警戒,因為任何稍通軍事學的人也就一定會理解,在1939年,德國人之不願意(或不能夠) 攻擊馬奇諾防線,其程度比之對於1914年的凡爾登- 托爾- 南賽- 艾皮拉爾(Verdun-Toul-Nancy-Epinal)要塞線是尤有過之。

  但是我這種感性的最初反應對於陸軍總部卻實在是不夠公正的。第一個理由是這個計劃本是出自希特勒個人的心靈中,陸軍總部不應負責。第二個理由是實際上,它也並非完全照抄施裡芬計劃。認為這個計劃與施裡芬計劃是相同的,這種意見是很普遍的,嚴格說來,只有兩方面是正確的:(一) 在1939年,也像在1914年一樣,德軍把攻勢的重點放在北翼方面;(二) 這兩個計劃都是準備通過比利時進攻。除此以外,1914年的計劃與1939年的計劃就可以說是差得很遠。

  第一點,情況是完全不同。在1914年,還可能像施裡芬所希望的,獲得戰略性的奇襲。即使這個不包括通過比利時的前進在內,但對於把德軍主力集中在北翼極端這一點而言,卻的確是可以適用的,在1939年,希特勒的此種相當意圖,卻是無法不讓敵人知道的。

  第二點,在1914年也還有理由,像施裡芬一樣的希望,法國人會向洛林方面發動一個不成熟的攻勢,因而使我們獲得一個良好的機會。在1939年,這樣的發展卻是絕無希望的。敵人會立即投入強大的兵力,對抗我方通過比荷兩國的進攻——而且與1914年恰好成一對比——雙方會正面發生衝突。此外,法國人當我軍通過比利時前進時,又很可能對於我軍主力的南側面,發動一個強力的反擊。換言之,施裡芬計劃是根本上就不能再用了。

  除此以外,我不久也認清了陸軍總部或希特勒都並無意圖抄襲施裡芬計劃的全部觀念。施裡芬在擬定其計劃時,是以徹底完全擊敗整個的法軍為著眼點。他的目標是用一個大迂回行動,肅清向北延伸的敵軍,等到肅清了整個法國北部之後,就應繼續向下壓迫直到巴黎的西面為止,把敵軍的全部向從梅茲(Metz)透過弗斯格斯(Vosges)山地直達瑞士邊界為止的反正面壓迫,強迫敵人屈服投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在阿爾薩斯寧願冒險接受最初的挫敗,同時更希望敵人會向洛林發動一個攻勢,於是憑藉他們自己的行動,便足以使德軍的大迂回作戰獲得完全的成功。

  相反,1939年的作戰計劃卻不包括著一種使戰役獲得勝利結束的意圖在內。它的目標是非常明白的:(一) 部分的勝利——擊敗在比利時北部的盟軍兵力,(二)地理上的收穫——佔領海峽海岸以當作未來作戰的基地。

  也許當勃勞希契上將和他的總參謀長在擬定1939年的作戰計劃時,他們心中是記著老毛奇在德國總參謀部普法戰史教科書中的導言裡所說的話:

  任何作戰計劃對於與敵軍主力第一次遭遇以後的發展,都是沒有確實把握的。只有外行人在一個戰役的發展過程中,才會以為他能把原定的計劃,在所有各種細節上,都能有系統地執行,直達其預定的結論為止。

  假使陸軍總部在擬定計劃時是以這種理論為基礎,那麼其意義也就是說,它保留著一旦當第一目標——在比利時北部右翼方面的局部勝利和海峽海岸的佔領——已經達到之後,有決定是否和使用何種手段繼續進行攻勢的權利。

  不過根據我在左森接受作戰命令時所聽到的一切訓示,我卻又不能不假定陸軍總部是認為在法國戰場上獲得決定性戰果的機會是異常的渺茫,姑不說是完全不存在。以後陸軍總司令和他的總參謀長卻曾經多次到我們集團軍群總部中來視察。從他們的態度上也更增強我這種印象,因為當我們一再堅持著認為有爭取總體性勝利之必要時,他們對於這種意見卻始終不曾加以認真的注意。同樣,我也懷疑希特勒本身在當時是否真正相信在這個所設計的作戰過程中,有把法國完全擊敗的可能性。事實上,他所主要關心的問題,可能是他回憶到當我們在1914年的攻勢流產之後,結果發現甚至於想向英國執行潛艇戰爭,也都缺乏必要的基地。所以他現在特別重視此種基地的獲得——換言之,即佔領海峽海岸。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