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一〇 |
|
從作戰的觀點來看,所謂具有決定性者是一個更大的包圍行動,北面集團軍群從北面,第14集團軍從南面,把整個的波蘭兵力一網打盡。至於這個大規模的反擊行動,其動機很難斷定。也許波蘭統帥部企圖在維斯瓦河灣中背水一戰,也許它只是想幫助在維斯瓦河以南的敵軍,打開一條退往華沙的路線。不過無論如何,它對於波蘭陸軍的命運是已經不再具有影響作用。 儘管比起以後在俄國境內所打的大包圍戰,布楚拉河會戰只能算是小巫之于大巫。但就當時而言,卻算是最大的一次。並非事先有此項計劃,並且用強大的坦克部隊突破敵軍的正面;反之,那卻是因為敵人採取了行動,才使我們意外的獲得了這次巨大的機會。 華沙的攻佔 在布楚拉河會戰之後,接著為了阻止敵軍殘部從莫德林要塞中逃往華沙,在莫德林以南地區中又發生了一連串的戰鬥,而本集團軍群則奉命攻佔波蘭的首都。使我們最感到奇怪的,就是直到此時為止,英法兩國還是在坐視著其同盟國接受毀滅的命運。 我們曾向陸軍總部報告,說在9 月25日以前,無法完成攻擊華沙城的準備,因為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要調集全部的集團軍炮兵,包括第14集團軍的都在內。 不過當俄國於9 月17日也開始採取行動,並決定以維斯瓦河為分界線之後,希特勒就希望趕緊佔領該城,並命令在9 月底以前必須將其攻陷。政治家希望將軍們贏得一個勝利,這當然不能算是不正常的,但是我卻認為指定時間是毫無疑問越出了正軌。 儘管如此,集團軍群總部卻仍決定在攻擊中應使死傷減到最低限度。所以要攻擊該城的唯一理由,即為敵方已經用了一個整個的集團軍,來對該城採取防禦的部署,而波蘭的最高統帥也已經宣佈該城準備死守到底。 集團軍群總部深知在這個環境中,對於該城是絕無奇襲的希望,反之,無論如何,它也決不想在華沙城內進行巷戰,因為這必然會使攻擊軍與平民人口都受到重大的損失。 所以奉命攻佔該城的第8 集團軍,在攻擊方面只限於大致沿著圓環式的鐵路線,對該城構成一道嚴密而連續的封鎖線。於是再用炮擊和轟炸的聯合效力,來迫使該城投降,假使這個還不能產生效果,則水源和糧食的缺乏,也就還是可以達到最後的目標。我在這裡應該提醒大家一下,希特勒早就想命令空軍轟炸該城,但集團軍群總部卻堅表反對,所以迄未執行,我們的理由是認為在那個階段中,空襲對軍事行動並無任何直接的利益。不過,現在基於同樣的理由,轟炸卻又變得合理了。 9 月25日,德軍開始向外圍要塞,據點,以及重要補給中心,發動炮擊。同時,為了達到預定的圍城線,局部性的攻擊也開始了。9 月26日,德國空軍向該城散發傳單,警告該城即將被轟炸,並要居民投降。因為波軍仍繼續作頑強的抵抗,所以在同一天下午開始了轟炸。 9 月27日正午,當倫德斯特上將和我正在視察我的老18師時——它剛剛攻下了兩個堡壘——突然聽到了敵軍表示願意投降的消息。炮擊於是立即停止。 次日,波蘭守軍司令與德軍第8 集團軍司令,布拉斯柯維茲將軍之間簽訂了降約。降約上規定對於平民人口及負傷敵軍,應立即予以救濟,並對於英勇敵軍已儘量維持其軍人的榮譽。軍官被准許保留其軍刀,士兵在完成了其必要的處理形式之後,即可以獲得自由。 依照波蘭人的報告,在華沙投降的官兵共為12萬人。當降約簽字時,波蘭的主將說:「輪子總是會轉動的。」他的話總算是靈驗了,但是其祖國的命運卻又非他所能料及的。 在桑河及維斯瓦河以東的最後戰鬥 雖然在維斯瓦河前方的敵軍主力,已經在布楚拉河會戰和華沙淪陷中,都被殲滅殆盡了。但是在第14集團軍的地區中——格裡西亞東部和桑河下游的彼岸上——對於敵軍的殘部,仍然發生了許多次的戰鬥。其中有些也很激烈。同時,第10集團軍也派了一個軍在鄧布林,渡過了維斯瓦河,並進到了盧市林(Uublin)。在這個戰鬥中,我們突然接到統帥部的命令,把剛剛向第14集團軍投降的利沃夫城,交給俄軍接收,並把整個集團軍群的兵力都撤回到李賓特洛普在莫斯科所劃定的分界線的後方。這一條線從烏左克隘路(Uzok)起,到普裡齊門斯爾,然後再沿著桑河與維斯瓦河,直到華沙以北為止。所以對於南面集團軍群的單位而言,在那兩條河彼岸上所作的戰鬥,實際上都是浪費精力,而只是讓俄國人坐收其利而已! 為了退過桑河起見,我們又必須擺脫對於一個敵軍集團的戰鬥,估計他們的兵力仍有2-3 個步兵師,和1-2 個騎兵旅。這些兵力現在顯出了極大的勇氣——儘管同時對於全面的情況是完全不瞭解——他們拼命的攻擊,以阻止我方第7 和第8 兩個軍達到該河。在這裡又是純粹因為德俄兩國政府之間的政治談判拖延未決之故,所以還仍然繼續的發生著激烈的戰鬥。 下述的事實可以當作一個最好的證明,10月1 日,對於分界線又作了一次新的調整。這一次我們又奉命重占盧布林省。所以第14摩托化軍又再度越過維斯瓦河,接受敵軍最後殘部的投降,後者正在面對著前進的俄軍,作英勇的抵抗。 波蘭戰役終於結束了。在這個過程中,南面集團軍群一共俘獲人員523,236 名,野炮1,401 門,機槍7,600 挺,飛機274 架,戰鬥車輛96輛,和其他無數的各種裝備。毫無疑問,敵人的傷亡相當慘重,因為他們作戰時是非常的英勇,而且即令在最無希望的情況中,也還是決心苦戰到底。 我們本集團軍群的損失統計如下: 軍官:死505 人,傷759 人,失蹤42人。 士兵:死6,049 人,傷19,719人,失蹤4,022 人。 10月5 日,希特勒在華沙舉行了一次勝利大閱兵,所有在該城附近的各師都參加了這次盛典。很不幸,在結束時卻有一段不愉快的插曲,它也適足以明白的表現出來,其對於陸軍將領的態度。 原定的安排是在希特勒飛返德國之前,應與部隊的指揮官們會晤一次,為了這個目的曾經在一個飛機庫中,安排了一張桌子,並由一個野戰廚房提供食品。當希特勒走進來時,看到了桌面上鋪著的白臺布和陳列的秋花,他馬上轉身就走,跑到外面去與部隊坐在一起進餐。吃了幾口湯,並且與周圍的士兵閒談了幾句之後,就直接走上了升火待發的飛機。這是一種故意的做作,表示他具有「群眾」化的風度。但是我卻很懷疑他這種行為,是否會真正的贏得那些軍人們的贊許。我敢斷言,當他們已經贏得了勝利之後,國家元首若是為了尊重全體部隊起見,實在應該接見他們的指揮官。若果如此,則他們對於這種姿態是一定會大表欣賞的。他對於後者的待遇,簡直可以算是一種侮辱。 不久以後,波蘭戰役就被人形容為「閃擊戰」(Blitzkrieg)。誠然,若就其執行速度與結果而論,那的確要算是一個空前的傑作。直到以後,德軍在西線上發動了攻勢之後,才有了第二次更大規模的相似例證。 不過為了要作公正的評價起見,則我們就必須先記著在前一章中,對於波蘭方面的分析。 事實上,德國人是不僅具有優勢,而且在開戰時也有了許多比較有利的條件,只要更能符合下述的兩個假定,則他們贏得這個戰役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第一為德國人為了在東線上保持必要的優勢起見,在西線方面就必須要準備作相當高度的冒險。 第二為西方國家無論如何都不會利用這個機會,對於波蘭人作適當的援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