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
一〇 |
|
這期間,瓊始終不離他的左右,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懷。 麥克阿瑟一行到達馬尼拉後,奎松於1935年11月15日就任菲律賓聯邦總統。麥克阿瑟在其得力助手艾森豪威爾的協助下,很快拿出了組建菲律賓軍隊的計劃。這一計劃以瑞士軍隊為模式,即軍隊以少數常備職業軍人為骨幹每年在島上各地訓練4萬名民兵,並計劃到1946年菲律賓正式脫離美國保護時,建設一支擁有250架飛機的空軍和一支由50艘魚雷快艇組成的海軍。 在遞上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時,麥克阿瑟當眾誇下海口:「截至1946年,我將把這個群島變成太平洋的瑞士。介時,任何侵略者都必須付出50萬人、3年時間和50億美元的代價才能征服它。這些島嶼必須而且也能夠守住。我是遵照上帝的旨意來到這裡的。這是我的命運。」 但是,這個計劃很快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抨擊和反對。在菲律賓方面,一些人對該計劃每年需要巨額費用表示不滿,認為這樣會加重賦稅;國民議會把麥克阿瑟的預算壓縮到800萬美元,大約是所需的一半。通過努力,麥克阿瑟將每個銅板都用在了這個計劃上。這樣,雖然他無法達到每年訓練4萬人的目標,但已相當接近。到1940年末,大約有13萬5千人完成了6個月的現役和訓練,並已解甲歸民,而空軍和海軍的建設則相當不順利。空軍只有40架過時的飛機和100名飛行員,海軍只有2艘從英國購進的魚雷快艇。 1937年初,麥克阿瑟和奎松一道赴華盛頓遊說。當時,羅斯福總統和主張實行新政的人對於奎松不斷提出菲律賓在1938年12月31日完全獨立的要求非常反感,以致於羅斯福拒絕邀請他到白宮去。 而麥克阿瑟則竭盡全力勸說陸軍部給予援助,並與羅斯福總統發生了一次盡人皆知的大辯論。但是,正如他回憶錄中寫的「我的話,被當作了耳旁風」。 除了公務外,麥克阿瑟借這次回國之機,還處理了兩件重要的私事。一件是把他母親的遺骨帶回國內,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了卻了母親與父親合骨的遺願。另一件是在4月30日:他與瓊·費爾克洛思在紐約市政大樓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度完蜜月後便攜夫人一起返回馬尼拉。 從這次招惹麻煩和徒勞無益的華盛頓訪問回來之後,麥克阿瑟於8月6日接到參謀長克雷格的通知,要他在馬尼拉服務時間滿兩年後(1937年10月)返回美國接受其他職務。麥克阿瑟大為震驚,不知所措。奎松也是如此。最後奎松許諾由麥克阿瑟出任菲律賓政府的軍事顧問,領實際並不存在的菲律賓陸軍元帥軍銜。1937年11月31日,麥克阿瑟十分感激地接受了這一許諾,並正式退出他為之服務38年的美國陸軍。失去美國陸軍部的官職地位,意味著麥克阿瑟爭取軍援的反復要求已不再具有官方意義。 其後兩年,當日本鞏固了其在滿州的地位,並開始入侵中國大陸時,菲律賓的軍事建設卻猶豫不決,徘徊不前。 1938年2月21日,58歲的麥克阿瑟老來得子。瓊為他生了個兒子。他們給兒子取名阿瑟。這是他們家族的第四個阿瑟,也是麥克阿瑟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孩子。因而他們的欣喜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這一年的12月,曾跟隨麥克阿瑟多年、竭誠輔佐他的艾森豪威爾參謀長申請辭職回國。麥克阿瑟和奎松都竭盡全力挽留他,認為他回國的決定是錯誤的,在這裡要比在美國作為一個無名的中校所能做的事重要得多。奎松甚至拿出一張已簽了字的空白聘書讓他自己往上面任意填寫聘金。但艾森豪威爾表示「沒有任何代價能夠改變我的主意」。他說他的整個生命已奉獻給他的國家和他的職業,他在前次世界大戰中曾失去參戰機會,這次他無論如何也不能錯過。最後麥克阿瑟見實在挽留不住,只好放人。艾森豪威爾的這個選擇後來證明是無比正確的。如果他不回國,他就不可能成為歐洲戰場的盟軍最高司令官,更不可能成為後來的美國總統。 接替艾森豪威爾參謀長之職的是理查德·薩瑟蘭上校。他畢業于耶魯大學,1916年從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年前才來菲律賓任職。他英俊瀟灑,聰明過人,但為人冷漠,性情孤傲。他有著堅韌不拔的工作精神,精明強幹的辦事能力。但薩瑟蘭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總是給他的上司擋駕,常常越俎代庖,做出本應由麥克阿瑟本人作出的決定。結果使麥克阿瑟幾乎成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人。 1941年,菲律賓對待防務的態度發生了急劇變化。一方面,日本已和德國、意大利達成了「三國公約」,並於1941年春夏佔領了印度支那半島。 另一方面,希特勒在歐洲大獲全勝。這些促使華盛頓冷靜地對待世界形勢,重新制定了範圍廣闊的全球軍事戰略。根據這個戰略確定的作戰計劃規定:如果日本發動戰爭,在遠東要實施防禦戰略。這個新的戰略方針導致馬尼拉和華盛頓採取緊急措施來加強菲律賓力量。 1941年夏秋兩季,菲律賓的軍事力量迅速增強。7月,華盛頓下令將編制表上的12個菲律賓步兵團與美駐菲守備部隊合併,並召麥克阿瑟服現役,領中將軍銜,統管遠東全部的陸軍和空軍,但不包括海軍。新任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答應派更多的部隊。另外,他還保證大大加強菲律賓空軍力量:340架嶄新的B-17和B-24轟炸機,130架嶄新的P-40戰鬥機。這些大大地鼓舞了麥克阿瑟將軍。以至於,他認為一旦發生戰事,就要他執行退守巴丹半島的「橙色計劃」,未免太消極了,他認為日本人到第二年4月份才能發起進攻,到時他的地面部隊可達20萬人。因此他在10月1日報告中要求修改這個計劃。他聲稱,他的部隊已做好在灘頭擊退任何入侵者的準備,而無需在呂宋島放「馬後炮」,也不必撤到巴丹半島。根據這個想法,他全盤修改了那個早已發黴的「橙色計劃」,並易名為「霓虹-5」。 馬歇爾在麥克阿瑟的熱情感染下,於1941年11月21日複電同意這個新的作戰計劃。 但是到11月27日,馬歇爾向麥克阿瑟發出了警告:「與日本的談判業已中斷,日本幾天後可能採取行動」麥克阿瑟即命令自己的部隊進入全時戰備。建立在1942年4月基礎上的「霓虹-5」計劃,看來只是一廂情願、難以施行。而麥克阿瑟卻被自到菲律賓之後就從未有過的樂觀情緒而影響和幹攏了他的判斷力。這時他手下只有13.4萬人的部隊,其中美軍1.2萬人,菲律賓軍隊1.2萬人,菲律賓民兵11萬人,而且菲律賓部隊多數裝備低劣,大炮寥寥無幾,要籌建的空軍只部分完成。 事實證明,這點力量是不足以完成任務的。但這不是麥克阿瑟的過錯。別人誰也未像他那樣為建設菲律賓及其軍事力量而不屈不撓地奮鬥過。考慮到在1941年夏季以前,華盛頓對他要求援助的請求一直置若罔聞,無動於衷,他還可算是創造了奇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