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五三


  在1945年12月舉行的莫斯科外長會議上,美國迫于蘇、英兩國的壓力,同意在華盛頓和東京分別成立遠東委員會和盟國對日理事會。遠東委員會由曾與日本交戰的11國代表組成,該委員會負責制訂對日政策,在必要時有權重新審查盟軍總司令部的指令,是盟國有關日本問題的最高決策機關。但因美、中、蘇、英四大國均有否決權,所以很難做出一致的決定,就是做出了決定,也得麥克阿瑟去執行,主動權仍在美國人手中。盟國對日理事會只是個諮詢機構,並沒有什麼實權。麥克阿瑟認為設立這兩個機構是想監督他,是美國政府在蘇聯的壓力下做出的讓步,他感到十分氣憤。在東京,麥克阿瑟向新聞界發表了一份聲明,說他對莫斯科會議「不負任何責任」,而且關於他不反對這一計劃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雖然遠東委員會和盟國對日理事會這兩個機構徒具虛名,但是蘇聯還是經常在遠東委員會上批評麥克阿瑟的佔領政策,而美國方面一般不反駁。麥克阿瑟認為美國政府對共產主義態度軟弱,非常不滿。後來惠特尼寫道:「在我們這些參謀人員看來,在日本發生的每一次同共產黨人的交鋒中,華盛頓都不支持我們,這似乎反映出他們的冷漠態度。我們不斷接到報告說,有人在暗中反對麥克阿瑟和他的佔領政策,而這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似乎都集中在國務院,他對華盛頓有人陰謀反對他感到難以置信。」

  1945年秋,在中國,國民黨軍隊在美國支持下向共產黨的解放區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遭到共產黨軍隊的迎頭痛擊。在這種情況下,杜魯門總統于12月發表了對華聲明,表示贊成中國「召開全國主要政黨參加的會議,以謀求早日解決目前的內爭」,並派喬治·馬歇爾到中國去「調停內戰」。麥克阿瑟對美國這一種面對現實的立場感到不可理解,為什麼在蔣介石得勢的時候,美國政府「不但不幫助蔣委員長去奪取勝利,反倒安排一次內戰調停」。當蔣介石於1946年6月撕毀停戰協定,悍然發動全國內戰後,麥克阿瑟又抱怨美國政府未能及時大力援助蔣介石,並認為這是美國歷史上所犯的最大錯誤之一。

  在日本,1947年初,全國工會會員已達500萬人。為謀求生存權利,工會向政府提出了以提高工資為主的一些要求。日本政府持強硬態度,不但不解決問題,還影射工會領袖實際上是共產黨人。工會方面對政府的敵視態度十分氣憤,宣佈2月1日舉行全國總罷工,直到達到提高工資和打倒吉田內閣等目的為止。

  在形勢一觸即發之際,麥克阿瑟向吉田茂保證:如果發生總罷工,盟軍總司令部將進行鎮壓。後來他寫道:「我不願做那些妨礙工人維護自己權利的事,但我也決不允許少數共產黨領導人,利用罷工作為政治武器來破壞經濟發展。」因此,他在1月31日發佈命令,禁止舉行總罷工。

  日本工會領導人在佔領軍當局的強大壓力下,被迫屈服了。

  在這期間,杜魯門在美國參眾兩院發表了總統諮文,系統地闡述了向「抵抗共產主義勢力擴張」的非共產黨國家提供援助的意義和具體安排,後來人們稱之為「杜魯門主義」。這個諮文發表後,國際反共勢力氣焰更加囂張起來。

  1948年月,美國陸軍部長羅雅爾在舊金山發表了「要使日本成為抵擋共產主義洪流的堤壩」的著名演說,主張「不僅要使日本獨立,而且面對遠東存在的新的極權主義戰爭威脅,日本應以強大而穩定的民主政治為基礎去完成防禦任務」。羅雅爾的演說標誌著美國對日本佔領政策的改變,美國要開始利用日本的軍事潛力為其亞洲戰略方針服務了。

  1948年4月,美國國務院官員喬治·凱南在視察日本後,向馬歇爾報告說:「如果確實不能取得盟國的贊同召開媾和會議,我國應在日本單獨採取行動,要把日本經濟重建到能夠自立的程度,這樣就能防止共產主義的入侵。這一點,我和麥克阿瑟將軍的意見完全一致。而且鑒於美蘇關係在世界範圍內正在惡化,把日本作為亞洲防共堤壩,在軍事上更具有重要意義。」從1948年6月起,美國向日本提供了總額多達20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麥克阿瑟是美國「防共堤壩」政策的忠實執行者。

  到了1948年,麥克阿瑟早已剝下了天皇的神聖外衣,但他現在卻取代天皇成了日本的絕對統治者,擺出了他自己似乎就是上帝一樣的架勢。他深居簡出,不參加社交活動,過著修道院一般的生活。除了惠特尼之外,很少有人能見到他。他拒絕舉行記者招待會,常常詰難那些批評盟軍總司令部某項政策的美國或外國記者,或把他們從日本驅逐出去。助手們對麥克阿瑟充滿敬畏,對他們來說,麥克阿瑟是「在世的最偉大的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將軍。麥克阿瑟自己也說過:「我現在只看得起兩個人——喬治·華盛頓和亞伯拉罕·林肯。」

  在這種不正常的心態下,再加上一些熱心的助手和國內支持者的鼓動,麥克阿瑟決定參加1948年總統競選。這次他不再扭扭捏捏了。他以東京「一號大樓」簡樸的辦公室為基地,在不超過現役軍官必須遵守的法律界限內,公開進行尋求得到提名的活動。

  麥克阿瑟之所以再次參加總統競選,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在日本的成功實踐及得到的普遍讚譽,使他覺得自己有能力治理好國家;其次,他對華盛頓的當權派不滿,希望「有朝一日把國務院攪個天翻地覆」;他還想利用他的聲望撈取一些政治資本。

  在威斯康星州,麥克阿瑟的威望很高,而且擁護他的人大都是有錢的人,有足夠的競選經費。因此,人們預料他會大獲全勝。在競選中,威斯康星州的參議員喬·麥卡錫支持候選人哈羅德·史塔生。因此,他對麥克阿瑟發起了無情的攻擊,將他同兩名「體力虛弱的總統」威爾遜和羅斯福相提並論,並不斷提到他的離婚。麥克阿瑟的反對者們還提出了對密爾沃基的英雄比利·米切爾的軍事法庭審判一事,指責麥克阿瑟對他的定罪投了贊成票。

  好像命運在故意捉弄人一樣,預選結果史塔生獲19票,麥克阿瑟只得了8票。本來在威斯康星州預選失敗就意味著麥克阿瑟競選結束了,可是到了6月下旬,共和黨在費城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時,有人又把麥克阿瑟列在提名人選之中。結果在第一輪投票中,麥克阿瑟獲得了1094票中的11票,在第二輪投票中得了7票,在第三輪投票時就一票都沒有了。湯姆·杜威在第三輪投票中以全票當選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

  這最後的結局,對愛面子的麥克阿瑟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當惠特尼向麥克阿瑟報告這一消息時,將軍「心情十分沉重地垂下了頭」。這使瓊也感到十分失望,本來她對這次競選抱有很大的希望,她還指望丈夫當選後,他們一家人能回到美國去,年已10歲的兒子小阿瑟還未見過美國是什麼樣呢。

  1948年美國總統競選,最後以杜魯門擊敗湯姆·杜威告終。麥克阿瑟事後說,他的支持者的一些言行激怒了杜魯門。麥克阿瑟後來在回憶錄裡以自我解嘲的口吻寫道:「我一點兒也沒有要當國家元首的願望,因為在治理日本期間,我已幹夠了這種事情。我所犯下的最大錯誤,是沒有更堅決地拒絕置身於政治舞臺,像事先預料到的那樣,這一企圖沒成功,而惟一可以看見的效果就是那個執政的民主黨對我進行了大量的政治誹謗……,從那時起,報復何時落到我的頭上就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