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四五


  由艾克爾伯格指揮的解放菲律賓南方諸島的戰役進展迅速。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菲律賓軍隊能完成解放南方諸島的任務,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不同意動用美軍去進攻那些島嶼。但由於麥克阿瑟強調對菲律賓人民的「責任和義務」,堅持自己的主張,華盛頓方面也就默認了。

  艾克爾伯格在整個菲律賓戰役中都不走運,這次是他最後的表現機會了。戰役的進展和效果都是不同凡響的,事實證明他確實了不起。在42天裡他總共實施了52次登陸作戰,其中大多數進展順利,但有一小部分——特別是宿務和棉蘭老的戰鬥比較艱苦。棉蘭老原是菲律賓戰役的第一個進攻目標,結果成了最後一個被解放的島嶼。麥克阿瑟對艾克爾伯格指揮的戰鬥「感到十分滿意」。

  戰後,一些歷史學家對麥克阿瑟削弱克魯格的部隊,發動南菲律賓戰役的決定進行了指責。

  麥克阿瑟還向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進一步南征的計劃,建議由艾克爾伯格的第8集團軍去攻取婆羅洲和爪哇。參謀長們有點勉強地同意了進攻婆羅洲,但不同意去攻打設防十分堅固的爪哇。進攻婆羅洲的任務後來交給澳大利亞軍隊去完成。到那時為止,他們一直在新幾內亞和布幹維爾忙於掃蕩殘敵。他們要求在戰爭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5月1日和6月10日,澳大利亞將軍布萊米指揮部隊,分別在塔拉壩和文萊登陸。因日軍正忙於本土防衛,已顧不到那裡,因此戰鬥進展順利,很快攻佔了那裡。在南征作戰行動已接近尾聲的時候,麥克阿瑟開始進行戰場「大巡視」(艾克爾伯格語)。6月3日,麥克阿瑟、艾克爾伯格和隨行人員在馬尼拉登上「博伊斯」號巡洋艦啟程。他們在民都洛稍事逗留後,繼續前往棉蘭老,這大致是當年麥克阿瑟乘魚雷快艇從科雷吉多爾出逃時走過的路線。6月5日,他在棉蘭老登岸,巡視過去常去的老地方,特別是德爾蒙特鄉間俱樂部,他和「巴丹幫」就是在那裡等候B—17飛機把他們送往澳大利亞的。

  麥克阿瑟還視察了宿務和內格羅。他從內格羅順便乘魚雷快艇去了一趟羅奈的伊洛伊洛。麥克阿瑟一行接著到了巴拉望,肯尼在那裡與他們會合。「博伊斯」號於6月8日下午離開那裡,同駛往婆羅洲文萊灣的進攻部隊一同前進。

  6月10日,在澳大利亞人登陸後兩個小時,麥克阿瑟、肯尼及隨行人員也上了岸。聽到附近一片射擊聲,肯尼感到很緊張。麥克阿瑟卻顯得毫不在乎不斷往前走著,顯得非常開心。過了一會兒,站在麥克阿瑟身邊的一個攝影記者被敵人的狙擊手擊中了肩膀。肯尼怕出問題,堅決地把麥克阿瑟拉回到軍艦上去了。

  第二天,6月11日,麥克阿瑟第二次登岸。在穿過了一塊800多米的沼澤地後,他們爬進一輛吉普車向前開去,肯尼說這是「去尋找更多的麻煩」。他們到了叢林深處,被一位澳大利亞上校攔住了。麥克阿瑟向上校解釋說:「我看到前方4百多米處有你們的士兵,我要到那兒去看看。」那位上校沒有被他的五星軍銜嚇住,回答說:「那是我們的前沿突擊隊,就是在這裡,也是在敵人火力範圍內了。」麥克阿瑟一邊往前走一邊說道:「如果你看不見他們……你就不能打擊他們。」那位上校轉向惠特尼,咧開嘴笑了笑說:「這是我生平頭一回看到一位總司令要當尖兵。」後來,使大家如釋重負的是,他覺得再沒有什麼可看的了,這才同大家一同返回「博伊斯」號。

  7月1日,澳大利亞軍隊在婆羅洲的巴厘巴板登陸後不久,麥克阿瑟同他的隨行人員一起也在那登陸了。他們選擇一個小山丘作為觀察陣地,周圍都是澳大利亞士兵,他們正趴在散兵坑裡向敵人射擊,那裡距敵人陣地只有200來米。突然,日軍一挺機槍響起來,除了麥克阿瑟之外,大家全都臥倒在地上。他站在那裡,毫無畏懼地把身體挺得筆直,手中拿著地圖,好像沒事似的。後來一個目擊者說,麥克阿瑟「給人的印象是,日軍造的子彈沒有一發能把他打倒」。

  過了一會兒,那挺機槍又掃射起來,打落了他們身旁樹上的枝葉。麥克阿瑟轉身對身旁的一位軍官說:「順便說一句,我想最好派幾個人幹掉那挺機槍,免得它傷了什麼人。」

  當夜,「博伊斯」號再次啟航,並於7月5日返抵馬尼拉。這時,南菲律賓和婆羅洲的戰役已經基本結束了。

  像麥克阿瑟一直期望的那樣,菲律賓群島(加上婆羅洲)被解放了。這對於他來說,是一次非同凡響的個人的勝利。他頂住華盛頓無休止的反對,發動了這次戰役。在萊特戰役和呂宋戰役結束後,他事先未征得華盛頓的同意,不顧一切地擴大了作戰範圍。他贏得了菲律賓人民對他的感激之情。戰後,菲律賓政府決定發行印有麥克阿瑟肖像的錢幣和郵票,上面的銘文是「保護人—解放者」。如果金海軍上將的戰略占了上風,假如把菲律賓繞過去,情況可能就會大不一樣了。為解放菲律賓,盟軍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這一點與總司令部發表的戰報的說法是不同的)。盟軍總共傷亡6.2萬多人,其中陣亡1.4萬人。當然,日軍的傷亡還要大得多,日軍約有45萬人死亡。

  13.傷亡慘重的沖繩戰役

  1945年初,正當麥克阿瑟向馬尼拉進軍之際,美國的決策者們已開始集中精力討論著最後擊敗日本的作戰方案和時間安排。大家都認為進攻日本本土是迫使其投降的惟一手段,但攻佔硫磺島和沖繩島後,下一步如何打法,意見分歧很大,有的主張在中國上海附近的海岸登陸;有的主張對日本本土最南端的島嶼——九州實施直接進攻,然後在數月內進攻本州;還有人主張,由駐馬裡亞納和沖繩的B—29轟炸機實施大規模空襲,在不進行登陸的情況下迫使日本人投降。

  雖然對下一步的作戰方案意見不能統一,但有一點,大家的看法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對日本本土實施登陸作戰將會造成巨大的傷亡,據估計至少要損失50萬人,而且需要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這樣,為儘快結束戰爭,減少傷亡,爭取具有巨大軍事實力的蘇聯參戰,就是上策。因此,在三巨頭(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參加的雅爾塔會議上(1945年2月4日—11日),羅斯福總統以犧牲中國的利益為代價,爭得了蘇聯參加對日戰爭的承諾。斯大林同意在德國投降後的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羅斯福、丘吉爾答應斯大林提出的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大連港必須國際化,蘇聯可租用旅順港作為海軍基地,蘇聯與中國共同經營中東鐵路等條件。條件雖然苛刻,但蘇聯出兵後,就能對日本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從而可以減輕對美軍的壓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