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麥克阿瑟將軍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一


  只要簽署一份撤銷提名的證書就可能阻止人們將他的名字列入伊利諾斯州候選人名單。伍德很快就給布裡斯班發去了一份證書,但麥克阿瑟沒有把它送回來。他也沒有公開反對在沒有獲得他的同意的情況下將他的名字列入初選名單。

  4月4日威斯康星州舉行了候選人選拔會,麥克阿瑟和杜威相比究竟如何,從這次選拔會上就能看到一些必要的證明。這次選舉要選出24位代表出席共和黨于7月召開代表的大會。麥克阿瑟贏得了3票,杜威得了17票,威爾基一票未得並退出了競選。

  然而,許多人崇拜作為將軍的麥克阿瑟,極少有人把他看作能當總統的人。在公眾聲譽和政治支持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鴻溝,麥克阿瑟享有崇高的聲望,但缺乏政治上的支持者。民意測驗清晰地表明他在整個美國都缺乏政治支持者。人民希望麥克阿瑟作為將軍而不是候選人。范登堡和伍德都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杜威會贏得提名。不會出現令人絕望的陷入僵局的會議。麥克阿瑟的肥皂泡被刺破了。

  然而一些崇拜者還是不肯放棄。一位就是來自內布拉斯加,新任國會議員的阿瑟·L·米勒。1943年秋天,他曾寫信給麥克阿瑟指責新政,並告訴他,他希望美國共和黨能提名他作為總統候選人,而且強烈要求他接受,「為了文明,為了尚未出生的孩子們,您應該這麼做」。麥克阿瑟回信說,他不想成為候選人,但他稱讚米勒議員的思想「十分明智,堪稱是位政治家。」

  6個月以後,這位國會議員再次寫信給麥克阿瑟,讓他知道「這個國家正發生著巨大的革命。它超出了政治革命。它是一次由對現政府在國內所犯的種種錯誤感到不滿的公民們發動起來的群眾運動」。他們還認定了導致珍珠港事件發生的種種事情和自從珍珠港事件以來軍需品的分配都經過了嚴格的檢查……如果左翼分子的這種體系和新政再持續4年,我敢肯定這個在美國建立起來的王朝(原文如此)會毀滅普通民眾的權力……」在這場危機中最好的希望就是讓麥克阿瑟擔任「總司令和自由美國的總統。」

  麥克阿瑟對這一派胡言還相當認真,他給米勒回信說:「我對您具有學者風範的來信深表謝意……您對美國現狀的描繪的確發人深省,它會激起每一位真正的愛國者的思索……」

  然後,米勒顯出他跟麥克阿瑟一樣的天真:他發表了他們兩人的通信。這4封信在自由主義的報紙上引起了一陣轟動,指責麥克阿瑟對他的總司令職務不盡。已盡力,指責他妄想當總統候選人,還含沙射影地指責他把時間和天賦都用在了黨派政治和個人的升遷上了,而任何一位真正的好軍人都會把這些用在打贏這場戰爭上。

  麥克阿瑟具有敏銳的惰性,並且是他這一代人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他想像力豐富、意志頑強。他把對知識的渴望與抽象思維能力相結合,使他既是一位軍人,更是一位智者。他善於研究一個問題的各個重要方面,將每個方面與其它方面聯繫起來,最終想出一個新穎而有效的解決辦法,在這種能力上,美國的將軍中沒有幾個能與他相比。他是一位出色的演說家和天才的作家。他用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時間掌握了軍事政治這個小領域。而在美國平民生活和政黨政治這個更大的領域中,他對那些既可以讓人入主白宮,同時也能讓人一敗塗地的充滿危險的潛流幾乎一無所知。麥克阿瑟1944年未能獲得共和黨的候選人提名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它說明了離開常識的智慧到底價值幾何。

  麥克阿瑟要獲得共和黨提名的最好的、也唯一的機會只能出現在戰後,例如在1948年。對於一位將軍來說,在戰爭期間就應該大聲地、公開地、令人信服地宣稱他沒有——就是沒有——政治野心,如果當選為候選人也不會參加競選,即使當選為總統,也不會去就職,他甚至不應該跟任何人探討這件事—一無論是公開地還是私下地,也不應該在通信中涉及這一主題或表達某種觀點,因為這麼做是非常愚蠢的。史汀生所提醒的美國陸軍條例的內容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機會來粉碎早先的所有推測。麥克阿瑟不僅僅不把這個機會放在眼裡,甚至不把它看成是一個機會。更糟糕的是,他對此作出的反應是鼓勵範登堡、伍德、克萊爾·盧斯、胡佛和其他想推舉他為候選人的人。

  偏偏事實就是如此,儘管他真正想做的就是象肯尼告訴羅斯福的那樣:榮歸菲律賓,解放菲律賓,並在東京接受日本投降。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參選這件事上著走了眼。

  為什麼一個智慧超凡的人會幹出這樣的蠢事呢?麥克阿瑟一生鍾情白宮,但對當一個政治家毫無興趣。他相信人民給予一位常勝將軍的最高榮譽莫過於選舉他當總統了。在他的心目中,軍事上的巨大成功意味著人們會將現實生活中令人厭惡的一切政治手腕她到一邊,由充滿感激之情的國家把英雄推選為總統。

  麥克阿瑟從未擺脫過他對當總統的那種不信世故、厭惡政治的態度。他對白宮的看法跟他對其它所有事物的看法一樣羅曼蒂克。如果他就像知識分子有的那種怪僻,到此便適可而止的話,那麼他還可能避免對自己名譽的嚴重損害。然而遺憾的是當機會來臨時,作為一位名聲很好的軍人,他禁不住對政治有點想入非非。至少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約翰·奧洛克林等麥克阿瑟的崇拜者就一直說他是塊當總統的料。那麼別人眼中的這種印象到底會成為現實呢,還是僅僅是一種錯覺呢,他就像許多上了年紀的紳士一樣,忍不住對此感到好奇,1944年的麥克阿瑟就剛好誤打誤撞地走上了一條坎坷不平的路,一條把偉人引向愚蠢的路——讓他吃不了兜著走。

  米勒發表他們的通信時,麥克阿瑟大吃了一驚,可能還害怕被解除司令的職務。這件事發生在4月17日,當時他在莫爾茲比港。當晚他迅速地完成了一篇大文章,文中斷然否認他有政治野心或對羅斯福不忠。他辯解說,他給米勒的信「既不具有政治煽動性也不是有意表示完全同意這位國會議員的觀點。我完全反對對我的信進行用心險惡的解釋,說它們是有意批評高層政府的政治思想和某些要人。」至於他想當總統的假設,「我只能說我以前說過的一句話,我不是這一職務的候選人也不追求這個。我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戰爭之中。」他所說的「以前說過的」他不是一位候選人尚未得到明確證實。他所做的一切否認都是在私下裡向肯尼等人表示的,從未公開地肯定地講過這種活,也從未向新聞界披露過。

  戰爭期間的一大群跟他通信的人都在三更半夜從床上和酒吧裡被火速召集到政府大廈。熱帶的傾盆大雨震撼著那天的夜色,他們在陽臺上集合,有人向他們大聲宣讀麥克阿瑟的聲明。渾身透濕的記者們在昏暗的光線下飛快地記錄著,和著密集的雨點打在伸過屋頂的棕桐樹葉上的聲音。他們中有些人並不特別信任麥克阿瑟,認為他的聲明是用另一種方式說明他就是候選人。然而在美國,人們就把它看成是它本來的樣子:第一次公開聲明他不是候選人,這是一次真正的棄權,但這麼做已經晚一年了。

  他那被誤導的政治幻想在這個矯揉造作的聲明中結束了,那是在西南太平洋戰區成立兩年以來該戰區首次嘗試打一場規模最大的戰役的前夜。下午,進軍的護航運輸艦隊出海,前往匯合點,從那裡他們將向霍蘭迪亞進發。

  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強大的力量就是創造了史無前例、無可比擬的諸兵種聯合作戰,它是把空軍、步兵、裝甲兵、炮兵,有必要時還要加上海軍的作戰行動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支協同作戰的合力,使各個兵種的力量倍增,把戰鬥的烈度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形成所有敵人——德國、日本和意大利——難以應付的挑戰。

  令麥克阿瑟高興的是他熟悉聯合兵種作戰,從布納到洛斯內格羅斯,他採用這一點戰法,從縱深打擊敵人的側翼和後方。他是聯合作戰的大師,他的成功是如此徹底,以至於他的一些崇拜者似乎認為是他發明了現代戰法,特別是迂回戰。他從來不吹噓這些,但是在他給一位老朋友佩裡·L·邁爾斯準將寫的信中說,他現在所採用的是「一種新戰法」。

  然而在從布納之戰以來的所有勝仗中,麥克阿瑟的前進距離都不太遠。塞道爾離布納只有240英里,而從塞道爾到馬尼拉還有2000英里。按照這個速度前進,他只能在1953年或1954年解放馬尼拉。但是麥克阿瑟知道,正像馬歇爾所說的那樣,「一個民主國家不能打7年仗」,而他也不能冒險讓尼米茲超過他太多。1944年春天,麥克阿瑟每天都能感受到一種鞭策,驅使他加快作戰的節奏。他非常需要拿下霍蘭迪亞。

  肯尼開始對韋瓦克的大型空軍基地採取一系列襲擊,以便消滅新幾內亞的日本空軍。第5航空隊在3月的下半個月中,連續兩周每天空襲韋瓦克。到4月消滅了100多架飛機。日軍餘部撤回霍蘭迪亞。肯尼把他的注意力轉向消滅霍蘭迪亞的日本空軍,很快便大功告成。

  在霍蘭迪亞部署有1.1萬名日軍。不過,如果「厄爾特拉」情報正確的話,那麼這裡的部隊幾乎都是後方支持部隊。然而麥克阿瑟還是不打算放過任何機會,他計劃用艾克爾伯格的第1軍的兩個師,作為第6集團軍司令部下轄的特遣部隊實施打擊。霍蘭迪亞地區主要有新幾內亞海岸線的兩個灣入部分——塔納梅拉灣和亨博爾特灣——兩個海灣相距約25英里。第24師將在塔納梅拉灣登陸;而第41師將在亨博爾特灣登陸。4月8日,當距離進攻之日還有兩個星期時,肯尼的空中偵察兵帶著一些照片返回,照片上顯示了塔納梅拉灣的登陸灘頭實際上是一片沼澤地,可能無法通過。艾克爾伯格仍然堅持這裡的進攻必須照常進行。

  基本計劃是,當兩個師全部登陸以後,他們將向內陸挺進,一直打到森塔尼湖並佔領那裡的3個機場。參加進攻的部隊將近5.5萬人,其中2/3是作戰部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