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領袖們 | 上頁 下頁 |
七七 |
|
蔣介石向宋美齡求婚時,遭到了宋氏家族的反對,因為他不是基督教徒。宋美齡的家庭堅持蔣介石只有成為基督教徒,才能和宋美齡結婚。不願輕易皈依宗教的蔣介石說,如果他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話,那也只能成為一個蹩腳的基督徒。不過他還是答應在與宋美齡結婚後,認真學習《聖經》。這樣,宋氏家族才同意年之後,蔣介石一一皈依了基督教。從此以後,蔣介石和他的夫人經常在早晨一起作一個小時的祈禱。蔣介石本質上並不是一個能夠信賴別人和多情的人,但他不久便完全被宋美齡征服了,和她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在國家事務方面,美齡成為蔣介石最親密的知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美齡還作為蔣介石私人的密使,多次訪問美國。她那迷人的親切的舉止,使她成為一位國際上的知名人士,也使蔣介石冷酷生硬的形象變得溫和一些。 蔣介石在私人交往中,經常披著黑色的斗篷,頭剃得光光的,使他顯得更加嚴峻和沉默寡言。當我說完一段話時,他總是發出「好,好,」的聲音,但精神似乎有點緊張。他目光如射,顯示出他的自信和毅力。他的眼珠是黑色的,偶爾也熠熠發光。在我和蔣介石開始討論之前,他的目光常常先掃視一下房間的四周。到了和我談話的時候,他就一直注視著我。 毛澤東和蔣介石的不同也表現在個人生活習慣方面。蔣介石周圍的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包括他的衣著,辦公室和他的家庭,都是如此。從各個方面來說,蔣介石都是一位講風紀、有條理的人。用「整齊」和「清潔」來形容他給人們的印象,這是毫不過分的。毛澤東恰好與蔣介石相反,他的書房擺滿了書報。如果以書桌的整齊清潔作為標準來衡量一位辦公人員是否合格的話,那毛澤東准是不及格的。毛澤東的雜亂無章和蔣介石的井然有序,毛澤東的漫無拘束和蔣介石的循規蹈矩,都造成鮮明的對比。從外貌看來,用「不修邊幅」來形容毛澤東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蔣介石是政界人物中最罕見的一個典型,他是一位保守的革命者。美國的革命能夠成功地建立一個有秩序的、自由的社會,這是因為它的領導人基本上都是保守的。他們為已經獲得但一度失去的自由而戰鬥。法國大革命受挫的部分原因,則是法國領導人想實現一個純理性的、抽象的幻想——它在法國民族的歷史上是沒有基礎的。 蔣介石的想法跟美國的想法更為相似,而與法國的想法不同。他想恢復中國的傳統。他反對舊制度遺留下來的腐敗現象,對吸鴉片的惡習和仍然普遍存在的纏腳陋習也進行了鬥爭。不過,儘管蔣介石採用了立憲政府的做法,他畢竟還不是一位民主主義者。從蔣介石看來,中國的問題不是民主太少了,而是大多了,這個國家需要的是紀律,一如孫中山所說:「中國已經成為一盤散沙。」蔣介石所尋求的紀律將會使中國人民的創造性和生產力得到解放。 他的想法在臺灣推行的結果,產生了經濟上的奇跡。儘管1965年以前蔣介石一直接受美國的經濟援助,但其數量很少。 與臺灣爆炸性的經濟增長情況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對中國人民來說,經濟上的統計數字不可能改變共產黨人贏得中國大陸這個悲劇,但這些數字畢竟還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共產黨人實行了農業生產集體化,但今天大陸生產的稻米按每人的平均數來說還低於解放之前。蔣介石採用的辦法是:用錢購買地主的土地,然後再把土地分給農民,賣了土地的地主把大量的錢投資到工業方面;政府同時鼓勵外國投資。結果,臺灣現在人平均收入是大陸的五倍;一千八百萬人口的臺灣的出口額,大約比十億人口的大陸的出口額高百分之五十。 蔣介石是一位實幹家。他在動盪不定的生涯中,多次獲得了成功,因此對自己的判斷能力具有絕對自信。他喜歡讀儒家學派的哲學家王陽明的著作。王陽明認為:「知而不行,實與不知無異。」 1949年蔣介石從大陸潰敗了,但這並沒有動搖他的自信。 對他來說,這只不過是另一次暫時的挫折罷了。我每次見到他時,他都要談到光復大陸。他的許多助手對光復大陸已失去希望,但他本人從未失去信心。 蔣介石為自己取了「介石」這個名字,譯成英文就是「搬不動的石頭」之意。從他的個性來看,這個名字是取得再好也沒有了。我非常欽佩他的決心。他從來不相信應該在任何「不可避免之事」面前屈服——它們只不過是看起來難以避免而已。經常有人會對某一個社會活動家說:他的目標是不可能達到的。這些人缺少創造性的遠見。他們經常把某些事情看作是不可能實現的,究其原因只不過是以前沒有人做過而已。蔣介石對此十分清楚。他曾經寫道:「敵人總是包圍著我,有時他們的力量還超過我。但是我知道如何忍耐。」 儘管蔣介石的性格很頑強,但他還是有很多失算之處。不過,象大陸失守這樣的悲劇,也不應該只歸咎於某一個人。蔣介石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可是,由於他一絲不苟地照搬書本,使他成為一個平庸的戰略家。在一個假定的戰略設想的範圍之內,他的判斷是敏捷而又果斷的。他只照他所知道的章程行事。如果這些設想的情況沒有變化的話,幾乎沒有什麼人戰勝他。但他很難超越這些設想的框框一步,因而也不能提出向舊戰略挑戰的新戰略。許多歷史人物對他們所處的時代的各種框框都提出了挑戰。雖然歷史中充滿了某些人物的革新在當時是不合時宜的記載,但歷史畢竟還是由那些善於利用時代的機緣進行革新的人譜寫的。毛澤東就屬後面這種人。這正是蔣介石的不幸所在。 在蔣介石的軍隊出師北伐以用武力統一中國之時,這個國家一部分控制在外國人手裡,一部分為軍閥所割據,還有一部分處於各自為政的無政府主義狀態。蔣介石逐步取得進展,組成了一支中國最強大的軍隊。若干年後,他被宣佈為統一的中國的統治者。 但是,這種統一更多的是名義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蔣介石雖然使他的對手屈服了,但並未征服他們,他同意讓他的對於按照中國的傳統方式,既臣服於他這位上司,又與他結為盟友,以此保全對方的面子。這也許是他最大的錯誤。馬基雅維利也許應該告誡蔣介石:不應該讓軍閥繼續當政和指揮他們的軍隊。因為這樣會使蔣介石的征服得不到保證。忠誠只有通過下級對上級的依賴才能夠實現。 也許馬基雅維利是對的。蔣介石從來沒有全面地控制過中國。他的部隊窮於應付,以求維持國家的統一。如果他要向中國某個地方增調部隊的話,另一地方的軍閥就會以脫離政府相威脅。結果,蔣介石一天到晚忙於對付各地軍閥提出的挑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