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傳 | 上頁 下頁 |
七三 |
|
小奧蒂斯·L·格雷厄姆感歎道:在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大人物中看到的拜占庭式的縱橫捭闔和宦海浮沉,成了1938年到1940年間的主要政治新聞。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儘管有那麼多的雄心勃勃者,儘管羅斯福在熱心扶植其中的一些新政派人士,但到了1940年夏天時,在民主黨中似乎就找不到一個精力旺盛的白人男性是具有恰當的智力、宗教信仰、婚姻背景以及公眾服務的資歷的,也就是說找不到一個具有一般尚可繼承羅斯福的人。珀金斯認為"沒有人上升得足夠高大,……足可成為可替換的人選。」 評論家們已在指責羅斯福總統,說貪權的他一直在謀劃下一任期,並且巧妙而處心積慮地破壞了他每一個潛在對手的機會;如果不是這樣,那他又為什麼總是對這個簡明的話題閃爍其詞和不置可否呢?有人進而指責,說這是狡猾如羅斯福者慣用的伎倆,他老謀深算,以極大的耐心和定力克制住他那其實已惡性膨脹的權力欲。特格韋爾寫道:「然而我認為,富蘭克林像其他處在相同地位的人一樣,即使差不多是無意地,當必須為1940年制定計劃時,也曾設法不讓出現任何可以接受的繼承人。」 總之,在5月中旬,有跡象表明羅斯福下定決心要參加競選了。法利和愛德華·丁·弗林也在這時敏感地察覺到了這一點。暫不論造成民主黨人無人能與羅斯福比肩的原因或責任誰屬,單憑這一事實本身就已令共和黨對手竊喜。民主黨內有望獲得提名的(羅斯福除外)似乎只有法利和加納,這兩位都對新政不感興趣,並對現行的外交政策頗有微詞。羅斯福意識到,若要延續新政一脈的政治,其他新政派人選顯然沒自己穩妥。此外,也不妨說,"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是丘吉爾——促使羅斯福作出決定的。」他認為,只有英國還在堅持抗戰,希望尚存。在風暴來臨之前光榮引退,不符合自己的信念和個性,也不能令自己安心地榮歸故里。他確信,在所有的人選中,沒有一個人能在阻止德國獲勝的事業上,提供像他同樣大的幫助。 剩下的問題就是,以何種方式選擇何種時機讓自己獲得提名。他顯然不希望給國人一種赤膊上陣地攬回提名權的印象,最佳的方式是下面的代表們自發地強烈要求他出場,從而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眾望所歸的而他自己又無法抗拒的場面;或者退而求其次,這些代表們在他的感應、啟發或暗示下理直氣壯地敦請自己不要下臺。這樣一種似乎出自公眾意願的聲勢才有望抵消、衝破那個無形的屏障——反對連任三屆的政治傳統或不成文法。不過,羅斯福在這個問題上的思慮和顧忌,部分地被即將與他正面較量的共和黨對手給幫忙消除了。 渴望挑戰並保證要發動一場轟轟烈烈的競選運動的溫德爾·威爾基,意氣風發地要與民主黨真正的對手過招。他已經向還在遮遮掩掩的羅斯福發出了挑戰,要他出來競選第三任總統,並聲稱希望獲得與民主黨所能提出的最強有力的對手一決高低的榮譽。他喊道:「把你們的主帥請出來!"有人評論道,精明一些的政治家就不會這麼講。威爾基的話被人們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就成了:讓不得連任第三任的傳統見鬼去吧!讓我們來一次真正的較量!這等於是給這場角逐平添了緊張的懸念和戲劇性,使它變成了一場激動人心的比賽,而人們的情緒越激動,對羅斯福的出場越有利。 因此,當羅斯福答應參加競選時,人們往往並沒有注意到他違反了傳統或慣例,只認為他是在接受對手的挑戰。另外,法國在6月份陷落後,千百萬美國人頓生一種趨安厭亂的望治心理,而總統連任一般既可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又可避免換馬帶來的那種必然的震盪。被各種恐懼折磨得相當脆弱的公眾,顯然已害怕經受哪怕是並不太大的折騰,他們寧願生活在已習慣了的、可以預期不會有多大起色的羅斯福任內,儘管它有諸多不如意之處。歐陸轟鳴的炮火聲,使他們本能地往現任總統的身邊聚攏。 日子已經逼近7月15日的民主黨代表大會了,羅斯福仍不表態。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必須要大會作出決定"。他仍舊希望有一個浩大的"勸進"運動,從而達到一種自己欲罷不能、而民願難違的輿論效果。從內心深處講,他真誠地希望聽到這種召喚。於是,當為他爭取這種召喚的人要求他到大會去露一下面時,他拒絕了。不過,會址選在芝加哥,這是羅斯福定下來的。他說:「我沒有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凱利市長可以為我們用人塞滿會場的旁聽席和走廊。」 代表大會一開始,會場的氣氛就有些陰鬱和古怪。人們發現,除了法利這位51歲的職業黨務人員聊可算一名比較有力的候選人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人選。無精打彩的代表們漫無邊際地發表著枯躁的演說。賣力的伊克斯焦躁地懇請羅斯福來結束這種混亂局面,但他哪知羅斯福仍想等待"來自下面的呼喚",並且已準備了"最後一手絕招"。 終於,在大會第二天晚上,常任主席艾爾本·W·巴克利參議員在一篇冗長無味的演說後半段,宣佈要朗讀總統通過代表大會臨時主席、眾議院議長威廉·B·班克黑德致大會的一封信。來信聲明:總統今天沒有,而且從來沒有過任何願望或意圖,想在明年1月之後繼續當總統——這是純粹而毫無虛假的事實;總統以誠摯和懇切的心情表示,出席大會的全體代表完全有自由投票選舉任何一位候選人。 舍伍德認為,這是一個信號:困惑的代表們驟然聽到安裝在大廳四周(和地下室)的擴音器裡傳出雷鳴般的一個聲音:「我們需要羅斯福。」幾百名參觀者熱鬧地湧向走廊和主席臺前,與擴音器裡的聲音一唱一合,上演了53分鐘的遊行示威。口號由"美國需要羅斯福"演變成"世界需要羅斯福"。儘管憤怒的法利堅決要求提名不應由歡呼聲來決定,但次日的第1輪投票就頓使塵埃落定:羅斯福以946票獲提名,法利72票,加納61票,赫爾5票。 羅斯福是眾望所歸,大多數代表需要羅斯福,這顯然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但許多代表感到難受的是,羅斯福這種勸進的策略和芝加哥民主黨機構的詭詐。尤其是凱利市長那似乎有些詭秘和愚弄人的揚聲器,更令人不舒服。原來,凱利事先在地下室安裝了話筒和揚聲器,在關鍵時刻發出歡呼聲,代表們認為這些聲音來自會場,便紛紛倒向羅斯福一邊,並使他在首輪投其中獲得壓倒性的多數。後來,凱利市長就和他那聲名狼藉的"來自陰溝洞的聲音"結下了不解之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