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傳 | 上頁 下頁 |
六三 |
|
§從綏靖到遏制 1937年11月的布魯塞爾會議之後,美國的遠東外交中出現了新的因素——羅斯福總統在總體上沒有放棄綏靖政策的條件下,開始並逐漸主張對日本採取強硬的威懾、反擊或遏制手段。這種政策的調整或轉變是以漸進方式而緩慢地得以實現的。這使得1938年之後美國的遠東政策在大體概貌上有別於此前的5年,或者說呈示出一種由單純的綏靖過渡向遏制的中間狀態,一種此消彼長的漸進的特徵。具體而言,現實主義的(或實用主義的)羅斯福逐步調校了他對於遠東局勢的視角,進而調整政策以適應因發展著的中日戰爭而變化了的大形勢。因為畢竟一個獨立完整的弊端叢生的中國,總要比一個淪為日本殖民統治的中國要好。 從1938年到1941年,羅斯福實際上行走在一條狹窄的小徑上:一方面他仍然全力避免或推遲同日本的直接衝突,另一方面則盡其有限度的能量來支持中國的抗戰。這兩方面顯然存在著牴牾之處。事實上,這種矛盾從一開始就沖淡或部分消解了羅斯福在這兩方面的努力的效果。這種矛盾最終被珍珠港事件解決了。自那之後,羅斯福的對華政策就被織進同盟軍的軍事戰略與總統關於戰後世界的總體考慮之中了,對日政策則簡化為戰場上的行動。 引起並促成這種政策變化的原因主要是遠東事態的進一步惡化,美國政府"對中日戰爭看法開始轉變。認為這場衝突不能再被看作中日兩國間事件,必須看到它對美國利益和世界政治均勢的長遠意義。……即使一向是如此謹小慎微,美國政策制訂者們現已開始考慮可以減緩日本侵略的一些措施。」而觸發羅斯福政府產生這種觀念上轉變的現實原因,則是一連串令世人震驚和反思的重大事件,這就是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團的正式形成、"帕奈號事件"、中國首都淪陷等。 1937年11月6日,正值布魯塞爾會議期間,意大利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自此,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團正式宣告成立。東西方法西斯國家在外交上相互支持,在行動上相互配合,以反蘇反共為煙幕,掀起了侵略其他國家的驚濤惡浪。這一事件引起了美國政府的不安,因為該協定不僅僅被認為是簡單的反對共產主義的表示。意大利外長期亞諾「坦率地"否認該協定中包含有任何秘密條款,但美駐羅馬大使對此卻持懷疑態度。羅斯福也懷疑該協定是"日本、德國與意大利之間的一個秘密的攻守同盟",是以征服世界為目標的極權主義陰謀的正式體現。羅斯福認識到,反共產主義曾經是德、意聯合干涉西班牙的藉口,也曾是日本在亞洲進行擴張的招牌。」 為了回敬這個協定",羅斯福決定在經濟合作領域中採取行動以表現民主國家的團結,英國表示響應。商貿會談於是在11月20日宣佈開始。同時,赫爾和羅斯福都認為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是"使強盜國家對美國表示尊敬的最好辦法"。羅斯福甚至希望加速重整軍備不僅可以對強盜國家而且對公眾輿論也會產生"心理影響",並喚醒後者對軸心國擴張危險的認識。美國還開始採取一些步驟與英國建立秘密的海軍聯繫與合作。 1937年12月12日,日本飛機襲擊並擊沉了停泊在南京附近江面上的美國炮艇"帕奈號"和美孚石油公司的3艘油輪。這天天氣晴朗,"帕奈號"上掛有清晰可辨的美國國旗標誌,卻遭到日機輪番俯衝掃射,最後被擊沉,造成3人喪生,43人受傷。這種對美國軍艦的窮追死打,激起了美國人民和政府的震驚與憤怒。當天,羅斯福總統向東京發出抗議照會,表示對日本濫炸美國艦船深為震驚,要求把美國總統的抗議轉奏天皇,指出華盛頓近期內將把事件的全部經過提交日本照會還要求東京表示全面的歉意……賠償全部損失,並保證不再發生類似的攻擊事件。 幾天後,美國方面才弄清楚,這次轟炸是"一些野蠻的、失去控制的、半瘋狂的人"蓄意製造的,而且炮艇被擊沉後,救生艇也受到了攻擊。於是羅斯福便開始研究懲罰和制裁日本的幾個方案。他對內閣談到,他有權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特別是禁運棉花、石油和其他貨物,由於英國軍艦"瓢蟲號"也遭到了日軍的炮擊,羅斯福對林賽大使建議,美英兩國海軍代表系統交換秘密情報,並制定出封鎖日本的計劃,以便"再次發生嚴重暴行"時實施。16日,美國給東京發了第二個照會,嚴正提出要求日方懲辦對帕奈號負有責任的軍官,並嚴厲質問日本今後將打算做些什麼來維護美國在中國的利益。羅斯福還希望公眾輿論將支持自己的強硬行動。 摩根索在12月18日的日記中寫道:「他(羅斯福)要看看日本人的牙齒究竟有多鋒利,也想搞清楚日本人究竟對我們是什麼態度。他感到現在是把這些搞清楚的時候了……而搞清楚這些的辦法,就是要在此時表現得非常強硬。」羅斯福的意思是,要求賠償損失和懲辦肇事軍官,通過這種形式向日本挑戰,看日本敢不敢承擔起與美國對抗的風險。如果日本不能滿足美國的要求,那麼美國就有充足理由採取強硬行動,而即便日本滿足了美國的要求,不久也會再發生一次新的類似事件再使美國方面有必要採取強硬的措施。 然而,國內公眾輿論在最初的激動後立即理智地冷靜了下來。儘管有些報紙、白宮的通訊記者和國會議員認為,這次襲擊是對日本採取強硬措施的理由,但絕大多數有關的美國人士則要求不要使這次事件導致戰爭,政府應把美國艦船從戰爭海域撤出,以免類似事件再發生,亞利桑那州的參議員亨利·艾休爾斯特宣稱,現在沒有一位美國參議員會投票贊成對日本作戰,而印第安那州的眾議員路易斯·勒德洛向眾議院提交了他精心完成的憲法修正提案,它要求:除非美國或其領土受到侵略,作出戰爭決定時,必須在全國公民投其中得到多數人贊成。強大的孤立主義勢力似乎應驗了林賽的估計:任何擺動將只是暫時的。同時,日本也比較及時地滿足了美國的要求,並道了歉,這使羅斯福在近期內實施制裁和海軍示威行動的理由減弱,他意識到那樣將使自己醒目地跑在公共輿論的前面,從而招致太多的攻擊。 即令如此,這件看似虎頭蛇尾地結束的事件卻具有長久的影響。它激發了羅斯福要對日本法西斯採取強硬措施的真實想法,並加深了對日本法西斯與德、意法西斯同屬一丘之貉的認識,增強了他對於日本法西斯的敵意與戒備心理。他還確信日本人不久就會犯下類似的罪行,而這會使公眾輿論要求回擊。美駐日大使格魯也認為,此後的美日關係決不會是寧靜的,而發生更多的事件的危險極大。赫爾也認為日本正變得越來越"瘋狂和危險",並且正在與柏林和羅馬密切地協同動作。羅斯福派美國海軍代表秘密去倫敦舉行英美參議人員會談,會談達成了一項一旦與日本發生戰爭就採取聯合行動的非正式協議。英國將其主要艦隊部署在新加坡,美國則將把戰艦駐紮在珍珠港,雙方的海軍都可在對方的領海中自由行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