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
二三 |
|
最棘手的矛盾也許是,它們都沒有共同的敵人。 俄國人沒有同日本交戰,中國也沒有同德國交戰,丘吉爾和斯大林看不起蔣介石政權,對中國作為一支軍事力量或政治力量沒有什麼信心,羅斯福雖然對中國政府不抱任何幻想,但是卻把中國視為將來對日本進行報復性打擊的基地。在西方領導人當中,只有他設想中國戰後會在遠東具有重要影響。 在珍珠港事件後的頭兩年戰爭中,歐洲第二戰線的問題在盟國關係中一直占主導地位,斯大林受到德國的進攻,需要援助,因此迫切要求立即入侵西歐,從而使希特勒不得不把部隊從東線轉移開。丘吉爾念念不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流血教訓,對斯大林的要求表示反對,他擔心,要是在法國大規模登陸,往最好處想也是冒風險,並可能造成傷亡,相反,他主張採取邊緣戰略,穿過挪威和地中海向德軍發動進攻,來消耗他們的力量。與此同時,對德國工業進行大規模轟炸,美國計劃人員認為,這項戰略根本不解決問題。 納粹德國是敵人抵抗的中心,他們極力主張,有了足夠的人員、船舶和飛機,就馬上橫渡英吉利海峽對歐洲發動大規模進攻。因此,在戰略方面,羅斯福同斯大林的關係要比他同丘吉爾的關係更協調一致,但是由於盟軍的實力限制,無法在1944年以前實現開闢第二戰線的諾言,斯大林輕蔑地駁斥了這種論點,他那陰謀家的頭腦裡產生的懷疑是,當時正在聽任俄國和德國互相殘殺,這樣,資本主義者就能統治戰後的歐洲。 在連續舉行的十四次首腦會議上,羅斯福同丘吉爾、斯大林和蔣介石舉行會晤,解決了全球戰略,優先處理盟國之間的摩擦。羅斯福確信,在這些關鍵的談判中,只有總統能夠代表美國,他喜歡在高級會議上施展手腕,討價還價,在這些私人會晤中,他利用他謀求妥協和解的本領來緩和緊張關係,並協調盟國為贏得戰爭作出努力。在戰爭爆發後的最初幾年,羅斯福的絕大部分會晤是同丘吉爾舉行的,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如此密切,以致首相看來就像一個橫跨大西洋去上班的人一樣。在美國正式參戰之後,他很渴望同總統磋商。珍珠港事件後剛過兩個星期他就來到華盛頓,在那裡逗留將近一個月,丘吉爾住在一間大臥室裡,同霍普金斯住的房間相對,中間隔一個大廳,離羅斯福自己的房間不遠,他們進行過多次非正式的相互拜訪。據霍普金斯說,有一次,羅斯福坐著輪椅進了首相的房間,這時丘吉爾剛洗完澡,身上一絲不掛,還滴著水。總統很尷尬,忙表示歉意,轉身想走,但是丘吉爾說:「英國首相沒有要向美國總統隱瞞的東西。」 丘吉爾來華盛頓是為了討論軍事計劃,但是羅斯福堅持利用當時稱為阿卡迪亞會議的機會宣佈政治目標。在進行了相當多的討論之後,同軸心國交戰的26個國家于1942年元旦簽訂了聯合國宣言,——「聯合國」一詞是羅斯福製造的,這些國家保證遵守大西洋憲章的原則,不同共同的敵人簽訂單獨的停戰協議或和平條約,羅斯福逼迫丘吉爾允許印度在宣言上簽字。羅斯福還使蘇聯大使馬克西姆·李維諾夫相信,遵守大西洋憲章並不要求他的國家保證改變反宗教的政策。他假心假意地堅持說,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宗教的自由。羅斯福的論點如此有力,丘吉爾甚至想保證在羅斯福離開白宮以後,要推薦任命他為坎特伯雷大主教。 丘吉爾在華盛頓期間極力主張立即入侵北非的卡薩布蘭卡地區,使德國的非洲軍團陷於兩隻盟軍中間,並使地中海重新向盟軍的船隻開放。羅斯福渴望讓美國部隊在1942年同軸心國作戰,因此對這個建議表示贊成。然而,史汀生和馬歇爾強烈反對這項計劃,他們強調船隻和裝備不定,總統於是改變了主意。馬歇爾力主在1943年橫渡英吉利海峽對歐洲發動大規模入侵,以便能儘早在1942年建立一個有限的灘頭堡,這項戰略終於被盟國接受。 以後發生的幾件事使這項戰略未能實現。1942年5月,蘇聯外長維亞契斯拉夫·莫洛托夫訪問華盛頓,警告羅斯福說,俄國人也許擋不住德軍的夏季攻勢,他堅持立即開闢第二戰線。總統聽了深為感動,對莫洛托夫說,他可以向斯大林保證,「今年」將開闢第二戰線。向俄國人民作出這種保證使丘吉爾感到不安,於是他又同羅斯福會晤,總統到機場迎接他的客人,並帶他遊覽了那個地區,丘吉爾還是對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入侵繼續提出一連串的反對意見。 6月21日,當兩位領導人正在華盛頓繼續會談的時候,傳來了隆美爾已攻佔托布魯克的消息。 「我們能幫什麼忙嗎?」羅斯福問。 「你們能給我們多少謝爾曼型坦克就給我們多少,並且儘快運到中東來。」 總統當即作出決定,下達了必要的命令。英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對美國的抵制做法感到很惱火,想把美國的大部分部隊重新部署到太平洋來,羅斯福制止了這種苛刻的行動,據史汀生說,入侵北非始終是總統的「重要的秘密計劃」,他用這場入侵代替橫渡英吉利海峽的進攻。當英國人遲遲不確定登陸日期時,羅斯福逼迫他們同意了1942年10月30日這個最後期限。他對盟國終於同意發動攻勢感到歡欣鼓舞,下令「全速前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