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盧梭 | 上頁 下頁 |
四一 |
|
4.盧梭幻象生成的原因 晚清知識界盧梭幻象的生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幻象背後,隱藏著歷史的和時代的際遇,拋開這些際遇,我們就難以解釋為何在此時、此地,幻象以如此形態呈現。考察盧梭思想與歷史和時代的鉸接方式,有助於我們揭示幻象生成的原因。 (一)法國大革命對盧梭的政治詮釋 盧梭一生坎坷,晚景更是淒涼,但他死後不久,他的思想便開始復活並急劇升溫。法國社會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貧民百姓,不少人把盧梭當作道德上的偶像,當時科學院的一些徵文,紛紛以《盧梭頌》為題。 在法國大革命中,盧梭的政治理論付諸實踐。《人權宣言》的核心就是盧梭的人民主權和社會平等思想,《宣言》中的不少內容幾乎照搬盧梭的原話。大革命中的一些著名人物是盧梭的忠實信徒,如馬拉(1743—1793)、聖鞠斯特(1767—1794)、蒲佐(1760—1794)、布裡索(1754—1793)、羅蘭夫人(1754—1793)等。雅各賓派的領袖羅伯斯庇爾(1758—1794)更是把盧梭當作精神導師。他的演說風格,甚至詞句都深受盧梭的影響。以他為首的雅各賓派,在國民大會辯論是否審判路易十六時,引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認為路易十六破壞了社會契約,應該按照公意審判他。到了雅各賓專政後期,羅伯斯庇爾越來越多地應用盧梭的政治理論,他的「最高主宰」崇拜可說是盧梭「公民宗教」的翻版。盧梭在大革命中受到富於宗教激情的崇拜,被尊為「聖人」。1794年,盧梭的遺骸被安放到先賢祠,葬詞寫道:「他的生命將標誌一個道德光榮的新時代,而今天,這一祭奠神靈的行為,這一全體人民的和聲,這一輝煌的慶典,只是一種勉力償還。」與18世紀法國的其他啟蒙思想家相比,盧梭是在大革命中最受推崇的一個。他的「主權在民」思想使他有別于孟德斯鳩(1689—1755)、伏爾泰(1694—1778)等人,而更符合大革命的精神氛圍。盧梭不排斥群眾暴力手段的態度也與革命並行不悖。法國大革命對盧梭的詮釋,基本上確定在政治領域,而且革命本身通過與盧梭理論的密切關聯,強化了盧梭形象的政治意味。這也為以後其他許多國家對盧梭的理解確立了方向,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法國大革命是盧梭幻象化的開始,是晚清知識界盧梭幻象的策源地。 晚清關於法國大革命的介紹頗多,知識界對此也較早就開始關注。由於盧梭與法國大革命的這種關係,當時涉及到盧梭的文章中常提到大革命,所以才會有將民約論作為革命理論,將盧梭本人作為革命者的理解。因此我們可以明白,鄒容為什麼在《革命軍》中那樣熱烈的歡呼盧梭,蔣智由(1866—1929)的《盧騷》詩中為什麼會有「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這樣的寫法了。 (二)日本自由民權運動的影響 黃遵憲是知識界較早關注盧梭思想的人物,他在19世紀70年代,曾任清政府駐日使館參贊。受到正在日本流行的自由民權運動的影響,他後來寫道:「初聞頗驚怪,既而取盧梭、孟德斯鳩之說讀之,心志為之一變,以謂太平世必在民主。」日本在晚清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起了不容忽視的中介作用。在對盧梭思想的接受方面,這場自由民權運動對盧梭幻象在中國的形成影響相當大。 前文曾提到,國內出版的第一個《社會契約論》的漢譯本《民約通義》,就是日本中江兆民所譯,該譯本原名《民約譯解》,用流利的漢語譯成,1882 年連載在法文學塾刊行的學術雜誌《政理叢談》上,不久印成單行本。雖說早在1877年,服部德就將《社會契約論》譯成了日文,但真正使民約論在日本風靡的,是中江兆民的譯本。中江嫻於法文,他的譯文忠實於原著,注解則用來闡發己意,他針對君主專制政體,發表了不少倡導民主的議論。此書成為自由民權運動的理論根據,中江兆民也因而被稱為「東洋的盧梭」。自由民權運動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植木枝盛(1857—1892),也是盧梭思想的積極倡導者,他為一般民眾所寫的啟蒙讀物《民權自由論》(1879)對盧梭的思想作了簡潔有力的解說: 盧梭曾經說過,人類生下來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說是自由的動物。那末,人民的自由雖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賜予,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的。如果有人不取這天所賜予的自由,那就是對天犯了大罪,對自己又是莫大的恥辱。 而文章的末尾結束得也相當激烈:「專制政府……真是賣國的魁首。」植木對盧梭思想的理解最後也免不了工具化。但比較而言,作為一個思想家,他還是冷靜的。當時日本許多人把西學當成時尚,以至有不少打著西學名目的笑話(這跟中國知識界把盧梭作為口頭禪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浴池有自由澡塘,自由溫泉,點心有自由糖,藥店有自由丸,飯店有自由亭,其他自由評書、自由跳舞、自由帽子」,不一而足。像這種機械粗糙地引入西學,顯然會妨礙人們對盧梭原形的理解。晚清時期,大批知識界人士留學日本,他們瞭解的盧梭,主要來自日本自由民權運動時期對盧梭的宣傳。馮自由(1882—1958)的《革命逸史》初集中有關於留學生活的描寫:「除上課外,專在圖書館翻閱該國維新時中江篤介(摘按:即中江兆民)所譯之《法蘭西大革命》、《民約論》等書,革命思想,沛然日滋。」當時留日學生組織的社團、出版的刊物,經常宣傳民約論,前文論及的《民約論》第一個國人譯本就發表在東京出版的《譯書彙編》(1900—1901)上。盧梭幻象的諸多構建者,如鄒容、梁啟超等都曾在日本居留,而像《血痕花》這類小說,也是在日本出版的。可以說,日本對晚清知識界盧梭幻象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