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隆美爾戰時文件 | 上頁 下頁
二三


  第二部 非洲戰爭的第一年

  第五章 格拉齊亞尼失敗的前因後果

  1941年2月間,意大利的元首墨索里尼曾經作過一次演講,他說在1936年到1940年之間,意大利曾經派遣軍官1.4萬人、士兵32.7萬人到利比亞(Libya)去,為了提供這些軍隊的補給,用掉了大量的物資。他的話聽起來信心十足,但是事實上,這支軍隊距離近代戰爭的標準,實在差得太遠。這支兵力在設計上只夠應付一個殖民地性質的戰爭,最多能剿滅一些叛亂民族,像意大利元帥格拉齊亞尼 (Graziani)過去曾經和賽努西族人(Senussi)和尼古斯族人(Negus)作戰一樣。他們的戰車和裝甲車都太輕了,引擎的馬力不足,行動半徑也太短。炮兵所使用的火炮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舊貨,射程極短。戰防炮和高射炮都不多,甚至於步槍和機關槍也都是舊式的。

  不過最糟的,卻是意大利陸軍中的絕大部分,都還是非摩托化的步兵。在北非的沙漠地區中,對抗一支摩托化的敵軍,非摩托化的軍隊其實毫無用處,因為敵人幾乎到處都占了上風,它可以向南面繞道,將作戰變成流動性的。非摩托化的部隊只能佔領已經準備好的陣地,採取守勢行動,始能與摩托化的軍隊相對抗。在強調機動性的沙漠作戰中,是發揮不了什麼作用的。在機動戰爭中,哪一方在戰術上受非摩托化部隊的牽制愈少,則愈佔優勢。

  1940年9月間,格拉齊亞尼的軍隊開始採取行動,那個時候,英國人在埃及還沒有任何的力量可以阻止意軍到達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以拜爾迪(Bardia)地區為起點,意軍在塞盧姆 (Sollum)越過了埃及的邊界,沿著海岸向西迪拜拉尼(SidiBarrani)進攻。英方守軍自知實力不夠,便採取技巧的行動向東撤退,避免與意軍接觸。在到達西迪拜拉尼之後,格拉齊亞尼便不再前進,開始鞏固他所佔領的地區,並且沿著海岸建立他的交通線,接著又集中補給物資、增援兵力、組織水源的供應。他決定由這個新基地繼續向東面發動攻勢。

  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一個月又一個月地過去了,格拉齊亞尼還是停在西迪拜拉尼,一步都不向前推進。於是英國人就利用這個時間來佈置埃及的防務,以來應付意軍的新攻勢。他們從大英帝國各地方抽調兵力,尤其是大量的機械化部隊,帶著很多的戰車,開入埃及境內。英國的戰車在素質上遠比意大利的優秀。

  雖然英軍在數量上仍少於意軍,但是裝備精良、具有較好和較近代化的空軍、更快和更新式的戰車和長射程炮,而尤其重要的,是他們的攻擊縱隊已經全部摩托化了。英國的艦隊控制著西地中海,意大利的戰艦和巡洋艦卻不敢出海去掃蕩那個數量處於劣勢的英國海軍。最後,英國人沿著海岸線的一條鐵路,一直到達馬特魯港 (Mersa Martruh),與埃及的鐵路系統連成一氣,以便將物資運到最前線——在整個非洲戰役中,這都是一個最重要因素。

  在11月底(實際上是12月9日),英國的韋維爾將軍突然發動了一個奇襲式的攻擊。他的空軍首先開始行動。英軍所有的飛機,從最新式的到最老式的,全部起飛作戰,向盤踞在西迪拜拉尼的意軍陣地和前進機場投下了炸彈。同時,英國軍艦上的重炮,也從海上向西迪拜拉尼和沿海岸的公路猛烈的轟擊。

  到了正午的時候,英軍即開始向西迪拜拉尼的意軍陣地實行迂回式的突擊。攻擊兵力由英國、澳洲、法國、波蘭、印度等國的部隊組成,所有各單位都已完全摩托化。經過了短時間的戰鬥之後,在西迪拜拉尼以南15英里處的意軍陣地已被攻陷。2000多名意軍走進了英軍的戰俘營。

  攻擊軍的大部分為英國人,其他占多數的為印度人。地面部隊包括英軍第七裝甲師、印軍第四師(其中一部分為英國兵)和英軍兩個步兵旅——總數為3.1萬人。在前進地區中的意軍總數約為8萬人,但一共只有120輛戰車。而英軍卻有275輛戰車——其中35輛為厚裝甲的馬蒂爾達型。

  最初的攻擊是以尼拜瓦營(Nibeiwa Camp)為目標,意軍被俘總數為4000人——比隆美爾所記載的還多了2000人。印軍第四師以皇家戰車團第七營為其矛頭,繼續向北面推進,攻擊在西迪拜拉尼地區中的意軍陣地。

  現在英軍的摩托化縱隊分兵兩路,一路繼續向北推進,以西迪拜拉尼地區為目標,另外一路向西深入,到達意軍的後方。向西深入的為英軍第七裝甲師,事實上,自始至終它都一直是採取獨立的行動。

  同時,英軍的步兵攻擊波與步兵戰車一同從東面向西迪拜拉尼的意軍主陣地進攻,以與從後方進攻的迂回縱隊相呼應。這個時候,英國海軍的炮火又猛烈地向戰場上射來。意軍經不起這種驚濤駭浪式的猛攻,略一接戰之後,在西迪拜拉尼的三個意軍步兵師,就被掃蕩乾淨了。

  韋維爾仍然繼續推動他的攻勢。12月16日,韋維爾到達了利比亞的邊界,並且在卡普佐(Capuzzo)擊敗了格拉齊亞尼的主力。輕型的意大利戰車也被英軍炮火轟成碎片。意大利非洲裝甲軍的軍長馬裡提將軍 (Gen.Maletti),素以英勇著稱,也在戰場上戰死了。意軍被俘者在3萬人左右。意大利第十集團軍事實上已經全軍覆沒。

  這一場會戰中,意軍被俘者為3.8萬人、大炮400門、戰車50輛——英軍所付出的代價,不過死傷500人而已。

  英軍大獲全勝,很明顯意軍已經癱瘓了。他們退入他們在拜爾迪和托布魯克(Tobruk)的堅固據點內,等候著敵人採取第二步的行動。

  12月19日,韋維爾的兵力在拜爾迪地區的前面出現,並且開始了對要塞地區的圍攻戰。在英國海空軍的強大火力支援之下,步兵開始向要塞地區衝鋒,迫使兩萬意大利守軍投降。意軍的指揮官安然逃到了托布魯克。

  只有英軍第七裝甲師尾隨在意軍的後面追擊,並且「出現在拜爾迪的前面」。至於印軍第四師在西迪拜拉尼會戰結束之後,即被調往蘇丹地區去了,所以,一直等到增援的生力軍——澳軍第六步兵師——到達之後,才開始進行對拜爾迪的攻城戰。攻擊在1月3日展開,仍由皇家戰車團第七營的重型戰車擔任攻擊的矛頭,到了第三天,這個要塞全部被攻下——共俘獲了兵員4.5萬人、大炮462門。

  英軍再繼續向西進攻,於1941年1月8日包圍了托布魯克。儘管這是一個極強大的據點,守兵人數達2.5萬人之多,並且擁有強大的炮兵部隊和充足的物資,但這個第一等的要塞,也只勉強守了14天就完全崩潰了。而英軍的進攻武器主要還是步兵戰車。對於這種厚裝甲的英軍戰車,意軍簡直毫無辦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