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丹 | 上頁 下頁 |
一六 |
|
雨果照常在客廳裡會客,而雕塑架只能放在涼臺上,羅丹得兩頭跑。常常是跑在去涼臺的途中,腦子裡的印象忽已模糊,又不得不折回客廳去。為了這個雕像,羅丹畫了60多張角度不同的速寫。羅丹憑他的執著、憑他的觀察、記憶和對老人的崇敬,創造性地塑造出可以與雨果詩篇相倫比的胸像來。 前傾沉思的額頭像一塊高山上將墜的大石,或者一堵古老危立的城垣,這是雨果詩中描寫的額: 「有憤怒在沸騰的額。」(《恐怖的年代》) 「思想在燃燒的額。」(同上) 「光輝四射的額。」(《靜觀》) 「愛啟示的、思想的、裁判者的額。」(同上) 眼睛下視,好像從什麼峰頂高處俯瞰人世,傾聽世紀的聲音,看《可憐人》的輾轉。眼光沉鬱得厲害,眼皮掛塌著,好像凝視這可歌可泣的世間太久了,太累了。 兩肩聳起,向前像要圍捕什麼,前胸陷落下去,肌肉崢嶸起伏,那下面有心潮的洶湧。 羅丹的這件作品,仿佛收攬了這位巨人80多年的風雲事蹟,將之陶煉熔鑄在一尊雕塑上。 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政府正式約羅丹雕造雨果紀念碑以立在先賢祠前。帶著對老人的無限敬意,羅丹開始用剖刀展開對這位大文豪的解剖與分析。 他塑的雨果坐在大海邊,與那塊經受了幾個世紀海水沖刷的巨岩溶為一體,他全身赤裸,無牽無掛,就像那大海和太陽一樣,正如大自然沒有給自然界的萬物披上罩衣,羅丹也不願意給自然的東西披上外套。 1889年,羅丹和他的老朋友印象派畫家克洛德·莫奈在小喬治美術館舉行聯展。這個展覽會與國際博覽會同一天開始,是一次有戰略意義的展覽。多年來,他們同法國官方藝術進行了一次又一次鬥爭,作品一次次地受到恥笑,但他們從沒退縮。莫奈的畫柔和纖美、光彩斑斕。捉住了太陽和空氣光色變幻的特點,表現了光線每一絲細微的差別。為了觀察陽光的變化,他常常天不亮就起床,等著看日出。他的《日出·印象》成了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也因此而得名。為了他那不被接受的畫法,他曾忍受難以想像的貧困,他心愛的妻子因無錢治病而含恨死去,連他自己也曾因饑寒交迫不得不行乞街頭。然而他卻從來沒有停止藝術追求的腳步。莫奈晚年時患了白內瘴,但他還堅持作畫。著名的《睡蓮》就是在他視力嚴重衰退時完成的。 現在他們都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來參觀的各界名流絡繹不絕,連卡爾諾總統也來了,他熱情地讚揚了《加萊義民》,於是羅丹得到了第一枚大勳章。 年已87歲的勒考克也來了,他鼓勵羅丹:「當批評變得特別尖刻和刺耳時,你要記住,超群的能力是我們同代人最不能饒恕的罪孽。」當羅丹扶勒考克上馬車時,卡爾諾總統也正在離開,羅丹一點都沒注意到。 這次展出的作品就有羅丹尚未完成的雨果紀念碑。 當美術學院院長紀克姆看到這位大文豪被弄得一絲不掛被擺出來展覽時,他非常震驚。幾天之後,市政府表示拒絕羅丹的雨果像,因為他是全裸體的,他們不能容忍他們心目中神話般的英雄被如此「不體面」地擺出來。 羅丹為此爭辯道:「然而我們都是一絲不掛的。 正如塞萬提斯所說的,『我赤裸裸地來到人間,亦須赤裸裸地離去。』」羅丹喜愛塑造人體,因為對他來說,人體就像臉部對倫勃朗一樣,充滿了表情和思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