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丹 | 上頁 下頁
一四


  §九、《加萊義民》

  加萊是法國北海岸的一個城市,134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圍城,加萊城堅持了一年之久,最後城中糧食耗盡,英王準備夷平全城,殺絕全體居民。此時,六名高貴的市民自願奔赴英軍駐地,他們露頂赤足,穿上麻衫,頸系繩索,持城門鑰匙,決心以自己的犧牲來拯救全體市民的生命。加萊城決定為此建立一座紀念碑,他們特約羅丹來完成這件作品。

  1884年,羅丹正埋頭於《地獄之門》的創作,得到這一定貨後,他異常興奮。於是羅丹又沉浸於另一不朽的藝術作品的醞釀中。

  本來加萊市政當局只要求羅丹製作義民的領袖德·聖彼埃爾的烈士像,可羅丹在詳細研讀了歷史資料後,發現當時為拯救加萊全城犧牲而甘願救死的義民並非一人,而是六名,於是他決定塑造一組六名義民赴刑場的群雕,雖然他能收到的只是一個像的款額。然而,真正的藝術家是為真理和激情所驅使的,金錢不能阻擋他創作的腳步。

  《加萊義民》完成於1886年,這是一件組雕,六個人各有不同的性格,面對死亡扮演不同的角色:位置在中間的那一位長者,最引人注意,無疑,這就是德·聖彼埃爾,是他第一個挺身而出並鼓舞了其他的人。他低著頭,鬚髮長長的,那堅定的赴死的步伐及深鎖於眉間的憂慮讓人望而起敬。

  站在他旁邊的那一位也同樣勇敢。他兩手緊握著城門的鑰匙,雙唇緊閉,雙腳牢牢地踏在土地上。他無所畏懼,但全城的降伏使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他挺直身子,想找些力量來忍受這不可避免的屈服。

  和他們並列的左邊的那個人,顯得比較缺少勇氣。

  他的一隻手像被什麼力量牽引起來,一個最嚴重的生死問題落在這只伸起的手上,而手的主人卻用力扭過頭去,不敢面對現實。

  在他們後面,有一個義民緊捧著腦袋,沉溺在極端的絕望中,似乎要呼喊:「呵,我不願死,我有家,有孩子,有我還未完成的工作,容我平靜一下,讓我想一想。」

  第五個義民用手遮眼,好像要驅散一個可悲的惡夢。他東倒西斜,因為死亡使他恐懼。

  第六個義民比其他幾個都年輕,他無畏又似乎對眼前發生的一切迷惑不解,生命還很漫長,為什麼要死掉呢?然而腳步卻又緊隨領袖其後。

  《加萊義民》反映人物內心的矛盾衝突是真實可感的。羅丹沒有把這些英雄神化,而是塑成和我們一樣普普通通有著勇敢與怯懦、有著無畏和留戀彷徨的人。羅丹堅持不把這組雕像放在基座上,為的是能讓人們深入其間,真切地感受義民赴難時真實的情感。

  市政當局看了《加萊義民》的草稿,認為感情過於悲痛,希望羅丹修改,但羅丹不滿足于英雄紀念碑的慣例,他力圖再現歷史的真相,因此沒有作大的修改。後來由於資金不足一再拖延,直到十年後的1895年,這組雕像才在加萊市的裡席爾廣場上正式揭幕。

  為了籌集415萬法郎,把《加萊義民》鑄成銅像並豎立在加萊城裡,內政部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出售一法郎一張的彩票,獎品是酒類、拖鞋、肥皂等小玩意。羅丹有點哭笑不得。然而,出售彩票的辦法居然成功了。

  揭幕那天,羅丹被安排在主席臺上,他卻希望到人群中間,看看人們的真實表情。而最令他不滿的是市政府把它們放在一個離地五??高的基座上了。羅丹很緊張,因為在官員們裝腔作勢的演講結束時,全場陷入了一種奇怪的沉寂之中,好像誰也不願打擾這些古代市民的幽靈。

  加萊的市民們把這組塑像看成是他們自己的塑像。

  這幾個義民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都是他們認識和瞭解的,就像他們認識和瞭解自己一樣。然而,各個義民又都是有個性的,都以自身的表情和姿態獲得了各自的生命。隨著人們不斷地擠近塑像,他們變得越來越沉默,看得越來越仔細,一個好奇的孩子伸出手去想摸一摸那個領頭的義民——歐斯塔施聖皮埃爾,想看看他是不是個真人,只是由於柵欄擋著而沒有摸著。羅丹真想過去抱起那個孩子。但更使羅丹感動的是另一個孩子,他爬過柵欄,攀上基座,凝視著義民的眼睛竟哭了起來。

  當羅丹向塑像走去時,人們自動讓開了一條路,沒有人說話。他深深地感到了人民對他的敬意。在這個時刻,他們都成了一個整體,都是法國人,都為此而感到驕傲,並且都是人類普通而神聖的一分子。

  正如羅丹的朋友卡裡埃所說:「你已經把雕塑之根紮在我們的土地上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