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拉賓 | 上頁 下頁 |
三二 |
|
基辛格走了,拉賓卻不肯離去。他承認自己對基辛格的感情既複雜又深沉。他代表以色列,基辛格代表美國,在維護各自國家利益時他們誰也不讓誰,拍桌子瞪眼睛是常有的事情。但基辛格有這樣的本事:他能在挖苦和訓斥了你之後還讓你喜歡他。他機智、幽默、聰明和博學,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國王、總統和總理被他的手腕、才能和風趣所傾倒。他有個阿拉伯人厭惡透頂的猶太人背景,但阿拉伯的國王埃米爾和總統們卻張開雙臂歡迎他。他讓以色列得到了實惠,又使阿拉伯人認為自己獲得了尊嚴,因此他永遠是個受尊敬和受歡迎的人。 基辛格空手而歸使福特大為不滿,他隨後正式宣佈要重新估價美國的中東政策並宣佈在1975年3月到9月這半年裡,美國將拒絕同以色列簽訂新的軍售合同。美以關係似乎進入了最僵的時期,但拉賓及其內閣對此已有應變措施:一是策動美國國內及世界一切可以改變這種局面的力量;另外就是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處驚不亂。這也是拉賓做大使時慣用的手腕。這樣一來,薩達特首先作出反應,他要求美國作為中介,使埃、以談判繼續下去。福特見有臺階,馬上走了下來。於是,他邀請拉賓6月10日訪美,並具體進行討論。 拉賓訪美中,明顯感到了華盛頓的不滿。原因是76名參議員聯名寫信給福特,要求美國支持以色列,福特對美國猶太人這種赤裸裸的施壓極為反感。基辛格在會談中告訴拉賓,埃及表示出新的靈活性,同意將雙方臨時協議及以撤軍的時限延長。拉賓卻直截了當地回復,如沒有希望達成一項以埃臨時協議的話,以色列就不感興趣。福特在會談中卻軟中帶硬,玩弄虛張聲勢的試探性把戲,想看看以色列能「硬」到什麼程度。拉賓一眼中的,他想:不管事態如何發展,總不至於把剛從埃及擠走的蘇聯又請回來。於是,他明確告訴福特,要想讓以色列回到1967年6月4日線上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樣,阿拉伯軍隊的大規模調動會導致以軍的先發制人的進攻,即使是在福特總統所說的日內瓦會議上,以色列的這個立場也不會改變的。 剩下的場面又得基辛格來收拾,他在6月12日與拉賓會談中說:「你們堅持控制山口東段使得外交努力無法繼續,日內瓦會議已變得勢在必行,那時我很難說美國會採取什麼立場。」拉賓聽他這麼一說,也顧不得友誼和面子:「請不要用日內瓦會議嚇唬我們,我們不屈從任何壓力,我們將反對任何危及我們安全的決議,即使決議是多數票通過的。」會談在不愉快中結束。 拉賓越想越生氣:美國人為什麼總要提日內瓦會議呢?他們要怎樣才滿意?想到這裡,他又來了倔勁,又爬起來去問基辛格。基辛格穿梭於各國好比天馬行空,處理起事來真有點高深莫測。他看著拉賓,世故地笑了:「我以前沒具體談過,現在你也不會聽到。我希望當決定以色列邊界的時間到來之際,我已不再是國務卿了。」訪美就這樣以失敗告終,而且進一步加深了福特等人對以色列政府很頑固的看法。拉賓明白:這樣對以色列沒什麼好處,美國公眾最終也會懷疑以色列佔領埃及領土的真正動機。 為了打破僵局,以色列自己開始行動。在眾多的建議中,拉賓贊同以軍總參的方案,即:以軍撤至吉迪山口以北和米特拉山口以南,但控制兩山口東面的山坡。這樣既滿足埃及堅持控制山口東端的要求,又保證以色列不失去對山口通道的控制。對此,基辛格認為可以接受,但福特卻不點頭,因為這樣將要求美國派人接管以色列在山口地的預警雷達站,患上了「越戰恐懼症」的美國公眾反對再派軍隊去國外衝突地區。但不管怎樣,終於使美國政府又相信了以色列的誠意,基辛格又開始了天馬行空的中東斡旋。 6.終於有了臨時協議 到了耶路撒冷,基辛格便與拉賓協商,定下了以色列的原則立場:以色列在控制山口周圍地區及保持烏姆·哈希瓦雷達站的條件下把整個山口還給埃及;埃及軍隊不得越過緩衝區進入以軍撤離地帶。然而,正當基辛格8月下旬的這次調解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之際,一場反對他致力於以阿和解的風暴又在以色列掀起來了。 反對基辛格調解阿以衝突的勢力在以色列是一直存在的。早期反對的是軍人,他們不願意看到自己流血奪得的地盤又被基辛格還給阿拉伯人,同時也擔心這種退讓會鼓勵阿拉伯人捲土重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軍們改變了看法,他們懂得了把刺刀尖伸到埃及人鼻子底下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後來的反對者主要是極右的政治勢力和宗教勢力,他們是從恢復「大以色列」的版圖和保衛「神賜之地」的角度來看待退讓問題的。美國幫助埃及建的核電站,在以色列掀起一片責難聲。一些反對者甚至辱駡基辛格是「猶太孩子」、「一個異教徒的女人的丈夫」,還包圍了議會。 拉賓重視這次談判,福特也十分重視,他派了一個美國地理和地形專家小組一同來到以色列。他們在以軍軍官的陪同下,查勘了整個要談判的地區。在美國衛星和專家們的努力下,繪製出山口及附近地區的精確地圖,從而為談判作了周密的準備。基辛格就是拿著這份地圖在耶路撒冷和開羅之間奔忙的。以埃雙方是以米為單位進行討價還價的,曾出現過為100米長的一段沙地,面紅耳赤地爭吵了5個小時的情況。這幾乎是一種耐心、恒心甚至體力的考驗。實際上根本沒有必要為幾米、幾十米的沙地而爭,若是打仗,那只不過是坦克踩一下油門的事。實際上爭的意義在於給人們看:看,我們為了民族的利益可是在寸土必爭的啊!而基辛格卻為雙方耐心地撮合著,使之一英寸一英寸地靠攏。 皇天不負有心人。1975年8月31日,以埃臨時協議終於定稿了。協議把西奈半島兩山口以西地區大致分為三個部分:沿蘇伊士運河東岸一條較寬的地區埃軍可以進駐;中間是更寬的緩衝區;山口以東細細的一條也歸還給埃及。山口地段設有三個預警雷達站,以方在西邊,埃方在東邊,中間為美國人管理。之後,拉賓又老道地要求與基辛格再簽一個保證協議。目的是要美國給錢作為以色列讓步的報酬,同時擔保它的安全。在這個附加協議中,拉賓又為以色列搞到了約20億美元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美國答應提供包括最先進的F—16戰鬥機在內的各類重型武器。在政治方面,美國答應不強迫以色列與約旦也搞一個類似的臨時協議,並保證不與巴解組織談判。9月1日,以色列批准了這兩個協議。1976年元月,拉賓訪美又為以色列搞到了5億美元的美國武器,可謂戰果輝煌。 拉賓的果敢和驚人的智慧使他在處理重大問題時,總能取得出人意料的結果。半年後,他又在營救80多名人質的過程中,指導總參完成了一次大膽的行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