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肯尼迪傳 | 上頁 下頁 |
六四 |
|
約翰·肯尼迪生前喜歡別人把他與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相提並論。確實,他與林肯有著某些令人困惑的相似之處。他們還有許多數字上的巧合: 他們都在三十多歲時與二十剛出頭的女人結婚; 林肯於1846年當選為國會議員, 肯尼迪於1946年當選為國會議員; 林肯于1856年在副總統提名中失敗, 肯尼迪在1956年副總統提名中失敗; 林肯於1860年以不滿百分之五十的選票戰勝出生於1813年的斯蒂芬·A·道格拉斯而當選為美國總統, 肯尼迪於1960年以不足百分之五十的選票險勝生於1913年的理查德·尼克松,當選為總統; 林肯的副總統是南方人,生於1808年, 肯尼迪的副總統約翰遜也是南方人,生於1908年; 兩人的副總統年齡均大於總統的年齡; 林肯於星期五在一家劇場被刺客擊中後腦,行兇後,刺客逃進一個倉庫,在審判前,被人殺死。 肯尼迪在星期五被一個躲在倉庫的刺客擊中後腦,刺客行兇後進了一家劇場,兇手在審判前被人殺死。 肯尼迪永遠不會醒來了。在美國歷史上,沒有哪一位總統曾像約翰·肯尼迪那樣有如此之多的機會在廣播和電視上出現。通過電視實況轉播總統的記者招待會,肯尼迪是第一人。肯尼迪當政,使得白宮在許多方面從艾森豪威爾政府統治下的沉悶的空氣中解脫出來。肯尼迪夫婦生活富裕,風華正茂,擁有政治勢力和國際魅力,這些自然而然地成為報界的新聞資料,他們和文藝界的聯繫以及上流社會的時髦生活,更加豐富了對白宮主人一家的報道。肯尼迪給人的印象是年富力強,傾向革新,並能勇敢而利索地處理美國和世界上的各種問題。這種形象深深地印在美國人的心坎裡。 肯尼迪遇刺的悲劇在某種程度上使他的同時代人對前途感到迷惘。他的慘死使他壯志未酬,身後留下了未見分曉的希望與疑慮。他引用了動人的格言,「現在號角又在召喚我們了」,「別問祖國能為你做什麼」。他的作風,他的沒有矯揉造作和浮誇虛飾的清新姿態,空前地吸引著年輕的一代。不論對美國人還是歐洲人來說,有了肯尼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從地平線上呈現了滿懷希望的絢麗前程。現在斯人已逝,疑霧再臨。這個時期的精神風貌也許要比這個時期的歷史進程意味著更多的東西。即使這只是一個充滿偉大希望的年代,而不是一個獲得具體的成就的時代,然而在許多人看來,這個時代仍然不愧為一個決心樹立偉業的時代,肯尼迪總統也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形象。如果史學家要給這個歷時只有兩年十個月零三天的政府作出評價的話,那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約翰·肯尼迪,一個天主教徒,一個億萬富翁的兒子,一個風流倜儻的年輕人,一位美國總統,留給他的親人朋友,他祖國的人們以及外國的人們長久的思念。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