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肯尼迪傳 | 上頁 下頁
五九


  處理股票危機的第三種方案——臨時減稅其實不僅僅同股票市場有關,也同美國總的經濟情況息息相關。在缺乏使這個法案獲得通過所必需的強有力的證據的情況下,肯尼迪也拿不准是否有必要為此和國會作鬥爭。儘管他周圍的人向他施加了不少壓力,責怪他拖拉和猶豫不決,他仍然拒絕魯莽行事。

  肯尼迪在等待著出現支持減稅的根據的同時,不動聲色地用行政辦法緩解經濟緊張的現象。到了7月,他審查了經濟報告後,確信看不出有什麼足以使他和國會信服的衰退跡象後,肯尼迪於8月13日在白宮通過電視向全國發表了一份經濟報告,他在報告中說,將在1963年提出一項長期減稅法案,並拒絕搞暫時減稅,他說:「在正常的情況下,長期減稅是……在最為有利的時期才發動的一種強有力的有效武器。如果今晚就提出緊急減稅——這種減稅現在既不能證明是正當的,也不會成為法律——這將會不必要地損害我們在國內外的聲譽。」

  這篇單調的演說為歷來最大膽、最有影響的美國國內經濟措施之一——1963年減稅100億美元的法案奠定了基礎。這次減稅是在沒有碰到甚至沒有預示即將發生預算盈餘或開支縮減或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提出的。

  由於忙於處理古巴導彈危機,肯尼迪一直到1962年12月才真正積極地忙於減稅法案。他為此發表了一篇演說。這篇演說的目的是為了說服一些共和黨企業主在赤字、支出和經濟繁榮都日益增長的時刻,接受大量減稅。肯尼迪並非信心十足,當他在紐約旅館內他的房間裡檢查最後一份講稿時,他說假如他能夠說服他們,也就能夠說服任何人了。

  他確實說服了那些人,這篇演說極受歡迎,它既沒有提出賦稅改革的細節,也沒有提出赤字大小的細節。

  肯尼迪因此受到鼓舞,開始把減稅看作是對付仍然在折磨他的持續不斷的失業最為有力的武器。當他談到這法案時,談的主要內容全是減稅,而不再是初始的賦稅改革。

  但肯尼迪沒有說服甚至打動一下國會裡的人。他們對此一點不熱心。如果說1962年經濟有衰退跡象時國會尚且不願意通過減稅法案,那麼到了1963年沒有衰退跡象,而且預算龐大且不平衡的情況下,國會似乎沒有理由對肯尼迪的減稅法案感興趣。

  共和黨人把減稅稱為「歷史上最大的賭博」,並且預測失業人數不會因此下降,但肯尼迪面對嘲笑很冷靜,他說等充分就業實現以後,就不會有赤字了,所以不必害怕為了實現充分就業的經濟而建立我們未來的經濟力量所造成的赤字;如果要把減稅推遲到預算支出的削減數字能與之相等時,就意味著一直要等到美國的人口停止增長和共產黨人停止威脅的時候。

  就在這時,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加入了這場爭吵。他把「龐大的赤字,大手大腳的新開支和大幅度的減稅」這種「三結合」稱為「財政上的盲動」。這不會使美國通向一個大好機運的國家,而只會造成一個債務重重和財政混亂的大廢墟。他贊成從肯尼迪的預算中削減130億到150億。

  約翰·肯尼迪沒有和前任直接交鋒,但幾星期後,在回答全國報刊編輯的一個問題時,他回擊了艾森豪威爾:

  「我強烈反對有人談論的那種大規模削減預算的做法,削減50,100,甚至150億美元。我想不出有什麼措施會比這個對我們國家的安全和經濟具有更大的破壞作用了。而且我認為,主張這樣做的人在許多情況下就是使我們陷入1958年的衰退,並導致1958年的125億美元赤字,最大的黃金和美元外流,以及1960年的衰退等問題的財政金融政策的設計者。而我們希望做得比他們好一些。」

  肯尼迪整個春天都在奔忙,不是在說服民主黨內自由派人士,就是在說服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主席米爾斯。最後,當眾議院準備投票表決時,肯尼迪再一次在電視上發表講話。演說稿中插入了若干例證,說明法案將會如何減少一個典型家庭的繳納稅款,而他們節省下來的稅款如何又將會用來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演說稿還有肯尼迪喜歡的一些統計數字,如每天應提供一萬個新的就業機會,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平均每14個月就出現一次衰退,60年代進入勞動市場的青年比50年代的多七百萬。還有一些他自己慣用的句子「我們需要減稅,使現在這股勢頭的動力不致消耗光」;「我們這個國家是整個拱門的拱心石」等等。

  這次演說獲得了成功。這項法案也獲得了成功。雖然不是肯尼迪最後完成了它,因為他死了,是他的繼任人終於使它完善。可這項法律頒佈的前後,給美國經濟帶來了一個空前發展時期。這項法案及其成果已成為約翰·肯尼迪在經濟方面的智慧和政治方面堅韌性的紀念碑。

  尼克松曾指責肯尼迪對經濟學一無所知,不管這是不是事實,有一點無可否認,肯尼迪在白宮接受了良好的經濟學教育,即使在減稅前,他任內美國經濟增長率為百分之五點七,失業率為百分之五,通貨膨脹率為百分之一點三,在艾森豪威爾任內,增長率為百分之二點三,等到減稅,國民生產總值猛然上升,失業率降至百分之四點四。對肯尼迪自己來說,他是一個打了高分的優等生,對他的國家來說,他算得上一位理智審慎又具智慧的好老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