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卡夫卡傳 | 上頁 下頁 |
七五 |
|
附錄四 關於卡夫卡《城堡》的一點說明 收在不久前出版的卡夫卡日記(S.費歇爾出版社)裡第一次以德語發表的一個殘篇叫《村莊裡的誘惑》。它可以理解為卡夫卡代表作的早期試筆(寫於1914年,而長篇小說《城堡》絕不會始於1917年之前)。這是關於一個人的悲劇,這個人想要與人們一起在村子裡住下來然而卻無法在此異域紮根,也找不到通往淩駕於村莊之上的「城堡」的道路。當地鄉下人那幾乎不抱任何希望的寂寞、他們宿命的不信任和誤解,這一切已經在這試筆中像閃電般劃過。這一點在一個當地人對他老婆講的話——亦即短文的頭幾句——中便得到了體現:「這就來,稍等一等。我只不過還想看看這個人在這裡想幹什麼。他是個外鄉人。他在這裡完全沒有必要地亂轉悠。你看吧。」(殘篇的)主人公回答道:「我在這裡找個旅館,沒別的目的。您的丈夫沒有權力這樣談論我,使您對我產生錯誤的看法。」過了一會兒,那個女人以相似的樣子輕聲回答:「他話這麼多。」對這個陌生的不受歡迎的不速之客的批評沒有必要多提了。 最近讀這個迷人的、令人陶醉的殘篇,使我想起《城堡》構想的更早階段,想起卡夫卡的基本構思同捷克女作家波采娜·涅姆科娃的一個作品的關係,據我所知,至今無人提及這一點。 波采娜·涅姆科娃生活於1820至1862年間。她的代表作《祖母》是一部田家樂的長篇小說,充滿溫馨的質樸,在布拉格的德語中學裡被用為捷克語言課的教材。卡夫卡在巨人山的山腳下的山村中讀到了這本巧妙地討好讀者,然而又是真誠的、正直的小說;於是一年後我也激動地讀了它(這本書出了好幾種德文譯本,其中一種為雷克拉姆出版社的萬有叢書所收入)。有趣的是,幾乎在這個享有盛名的女人用捷克文描寫北波希米亞農民生活的同時,另一個作家,德語作家中的最偉大代表之一在寫南波希米亞——波希米亞森林地區的農民,寫那古老而優秀的風俗、民間的傳統和宗教性,同樣以自傳體的小說創作藝術,以同樣生動的、色彩繽紛的筆調來加以描寫,將它淨化為堪稱範例的寧靜氣氛。這個作家叫阿達爾伯特·斯蒂夫特。估計斯蒂夫特和涅姆柯娃互相並不知道,儘管他們是同時代人,他們的林中寂寞氣氛之和諧一致表明他們的心是接近的。漢姆科娃以她所有追求文學創作的和民間傳統的努力為捷克民族的復興運動而戰鬥,但這並不妨礙她將古茨科《精神騎上》一書中的一句德文格言置於前面;她的丈夫和朋友們被奧地利當局作為政治嫌疑犯而粗暴虐待;而斯蒂夫特僅僅在教育問題上提出抗議。儘管有種種不同,兩個作家的共同點卻是不容置疑的。尋找一種正確的、樸素的、受精神支配的存在。 卡夫卡極愛這位熱情奔放的美麗女人的書信。她當初離開外省,那是與我們這個時代隔了幾代人的時候,出現在布拉格捷克愛國者和語言革新者的圈子裡,她引起了轟動。她那不幸的婚姻、她對思想接近的朋友的熱烈的愛、她對她的孩子們的溫柔關懷、她的上升和跌落、她那有時與她祖父般的文筆形成鮮明對照的迎著暴風雨飛翔的生活,她過早的毀滅——這些都在卡夫卡的理智和同情心中激起強烈的振動。他經常給我朗誦她的一些信,(據我所知)這些信至今沒有譯出,儘管它們屬戰鬥的靈魂的偉大文獻之列。此外,我感到,卡夫卡《城堡》的基本構思有一些特點,它們可以追溯到中學時期先是義務性地、然後熱情地閱讀長篇小說《祖母》時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上去。 卡夫卡在他的日記中反復表示他是易於接受這類影響的。他作這些表示時懷著誇張的認真態度,甚至懷著一種感人的內疚心裡。眾所周知的是他認為在他的長篇小說《失蹤者》和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之間必須確認的聯繫。據我的印象,他在強調這一「依附性」時走得太遠了,流于遊戲人生。而那老的捷克古典小說在卡夫卡《城堡》草稿中的影響雖說更難以確認,但其蛛絲馬跡卻是不致誤認的。好像卡夫卡自己並未意識到。當然他在給密倫娜的信中曾經多次提及那位女作家。 涅姆科娃的《祖母》中的人們居住在他們的村子裡,同城堡中的地主家族間沒有正常的聯繫渠道。城堡裡講的是德語,村子裡講的是捷克語,這便已造成了隔閡。再加上,公爵夫人只是偶爾住在城堡裡,她多半出遊在外,遠在維也納,在意大利。祖母講起她年輕時的一段插曲(這是這本書裡最美的段落之一)講的是好皇帝約瑟夫二世神奇地突然出現在目瞪口呆的鄉民們面前的故事。他像一顆來自遙遠的世界的星星劃過天空。統治這個村莊的公爵夫人也是個十分善良的、管理開明的、即所謂約瑟夫式的人;然而在她和農民之間(這裡與卡夫卡《城堡》的類同處觸手可摸)插進了一群陰暗的人:僕從、城堡官吏、自私自利的、目空一切的、欺上瞞下的官僚們。不管公爵夫人願意不願意,她硬是同老百姓割裂了開來,不可接近,消息閉塞。只有此書的主角—一祖母——突破了束縛,闖到公爵夫人面前,終於為被迫害者爭得了他們的權利——而這是卡夫卡的《城堡》的主人公一再嘗試,卻從未達到的目的。就這點而言,在涅姆科娃的小說產生的時代,人們懷著更大的信心相信世上有「好人」,相信努力會有成果,這是與我們這危機的一代不同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