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科爾 | 上頁 下頁 |
五 |
|
第三章 戰火鑄成的鐵漢子 「爸爸!」 約翰·卡斯帕爾·科爾聽到喊聲抬頭一看,只見兩串晶瑩的淚珠正掛在兒子的臉上。 「孩子!」不知為什麼,他只覺得喉間一下子被什麼塞住了,他大步迎上去,一把將科爾緊緊地攬在懷裡。小科爾摟著爸爸的脖子,心中說不出的溫暖、舒適。許多天來,他第一次真正開心地笑了。 父親的歸來給科爾家帶來了喜悅,那種被硝煙染就的哀愁沖淡了許多。在這個年代有什麼比平安無恙更令人高興的呢?自從父親從前線回來休假,科爾和他的兄弟姐妹們就時常被父親支出房間,因為父親要和朋友們秘密收聽「貝羅明斯特」和「倫敦廣播電臺」的新聞,談論一些孩子們不應知道的事情。 小科爾極不情願地、滿腹狐疑地從房間中退出去。他不明白那些秘密為什麼小孩子不應該知道,其實他已經長大了,而且比其他孩子更懂事。當他剛要邁出門坎的時候,他似乎聽到大人們正在談論「關於猶太人的事情」。 當歷史跨越到1943年的時候,路德維希港的情況更加糟糕了,人們已經無家可歸。為了保障安全,政府不得不通過「送孩子去農村」的方式把滯留在城市的孩子們疏散到偏遠地區。這時,學校已經不可能正常開課了。 1944年10月,科爾同他的同學們被安置到奧登林區的埃爾巴赫,他與一個同學住到了一位伯爵的看門人的家裡。 十月的林區是靜謐而美麗的。天高雲淡,一片片落葉從半空飄墜下來,有如彩蝶飛舞。但是,不論是朝霞似錦的清晨,還是微風徐徐的傍晚,孩子們都感到一種霧靄般淡淡的憂愁。 科爾和他的同學們依然在戰火的間隙中上課。 1945年12月,孩子們又被用船運到了貝希特斯加登。在途中,當孩子們攀著船上的欄杆向水天一色的茫茫的天際凝視的時候,心中不免升起一種濃濃的惆悵和流亡的傷感。戰爭已經使他們具備了一般孩子們所沒有的成熟,他們在深深地為自己的前途擔心。 孩子們現在才十五六歲,正是花兒一般的年華,他們應該在學校中享受充足的陽光,接受良好的教育。可是,他們的國家卻一會兒將他們送到這兒,一會兒又將他們送到那兒。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科爾,你在那裡幹嗎?牛奶擠好沒有?」 「噢,先生!牛奶擠好了。放在那只小桶裡。我現在正為母牛洗澡呢。」 「是嗎?好好幹!呆會兒你還得把地掃了,上午你必須做完。 「好的,先生我這就去!」 「噢,等一等。對了,你還得去喂豬。喂完豬後,你順便把豬圈打掃一下。」 「是的,先生。我一定會把工作做好,您放心去吧。」 「噢,孩子,你急什麼?我的話還未說完呢。晚上,你到我房間裡來拿工資——26個馬克。」 「好的。先生。我知道了。」 科爾把一隻老黃牛從牛欄中牽出來,他要趕著到地裡去。 1945年8月,科爾就來到了位於萊茵河畔的明斯特—施瓦察赫附近的迪爾施塔特一家南德糖業股份公司大農場當學徒。在這擁有1200摩根的土地上,這個孩子為了每月的26個馬克必須從早到晚不停地幹活,這種生活一直維持到同年的11月中旬。戰爭,使得這個深居簡出的孩子吃夠了苦頭,把他磨練成一個錚錚鐵漢,他變得沉著、冷靜、機警,而且富於冒險精神,他相信:「只要赫爾穆特·科爾想做成的事,沒有什麼辦不到的!」 第四章 困難的選擇 當時的人們絕對無法想像,那個年僅15歲的名叫赫爾穆特·科爾的中學生,能在若干年後一躍成為本世紀後半葉成就最卓著的德國領導人。他不但引導著德國再度步入世界強國之林,而且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二戰後第一位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所憧憬的,實現兩德統一的夢想。這一點,科爾本人也未料到,但是上天已經將他的命運同政治安排到了一起。 1945年初,波蘭政府根據國際條約,在蘇聯方面的庇護下,在直至奧得—尼斯河一線的德國領土上建立了波蘭行政機構。為了能把分割出來的10.26萬平方公里的德國土地儘快地劃給波蘭,英國首相丘吉爾採取了「最令人滿意、最持久的措施」:將東部地區800~900萬德國人從「新波蘭」的領土上驅逐出去。 戰爭結束之後,樸實、正直、勤奮、誠實的德國人民在各種勢力的橫衝直撞中民不聊生、生靈塗炭。他們不得不接受這種戰敗國的命運,雖然許多人同戰爭毫無關聯。 1945年8月30日,佔領國組成的管制委員會接管了德國的全部政府權力。蘇聯人又決定在薩克森省、勃蘭登堡邊區、梅克倫堡、福波莫瑞、薩克森州以及圖林根州推行一次轟轟烈烈的土改革命。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