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基辛格 | 上頁 下頁
四四


  在大馬士革,阿薩德同樣態度僵硬,他堅持以色列歸還一半戈蘭高地,少一半,協議就別想達成。

  敘利亞穿梭外交剛開始時,新聞界問埃及總統他有什麼好建議可提供給他的盟友阿薩德。「只要信任我的朋友亨利就行。」他說,可現在,基辛格徒勞無功地趕到亞歷山大向薩達特求救來了。

  薩達特告訴他,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一座名叫庫奈特拉的,人煙稀少的小城。這座位于戈蘭高地腹地的小市鎮1967年被以色列佔領。協議必須包括以色列退出庫奈特拉,薩達特說,「我就能讓整個阿拉伯世界接受,為阿薩德挽回面子。」

  果爾達·梅厄和她的國防部長摩西·達揚私下曾討論過願意讓出庫奈特拉,但他們沒有告訴基辛格,相反,他們提出分割庫奈特拉的方案。

  基辛格知道分割是行不通的,但基辛格一眼看出答應讓出庫奈特拉意味著以色列克服了一種心理障礙:他們終於願意從1967年的分界線往後撤。基本原則已經確立。餘下的就是一公里一公里地討價還價。

  基辛格決定到大馬士革後,把以色列從庫奈特拉撤退的願意程度略作誇張,把其他方面的小妥協按下不提。誰知,以色列報紙毫不客氣地把以色列政府立場透露出來,基辛格勃然大怒,沖著以色列談判代表嚷嚷他們為什麼沒有新聞審查制度。

  軍事新聞審查是合法的,但出於政治目的審查就不合法,一位談判代表向他解釋。基辛格沒被說服。後來還是伊加爾·阿隆,他在哈佛的老學生給他上了一堂有關民主含義的課。公眾辯論和機密洩露就是民主付出的代價,他向美國國務卿解釋道。

  談判進行一周後,基辛格為了跟蘇聯外長葛羅米柯會面,到塞浦路斯轉了一趟。基辛格有意選塞浦路斯作會面地點,是因為要把蘇聯排除在中東和談之外。在這件事上,薩達特、阿薩德跟基辛格沆瀣一氣。葛羅米柯認為以色列應該退出戈蘭高地。行啊,歡迎他飛往耶路撒冷向梅厄去遊說,基辛格對他說,公開顯示出蘇聯人在這件事上起不到什麼作用。

  基辛格還向敘利亞人表明,他在敘利亞時,葛羅米柯不能去那兒。

  於是令葛羅米柯驚愕的是,敘利亞——這位莫斯科的老主顧告訴他,他的訪問要推遲10小時。敘利亞官員還強迫他的飛機在空中盤旋了45分鐘之久,因為基辛格在那裡還沒有辦完事呢。

  當基辛格在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之間來回穿梭時,一步一步的談判過程已變為一條街一條街的討價還價。成問題的是在小鎮周圍有三塊田地已被以色列定居者開墾耕耘過。這三塊地一年的產量也付不起基辛格飛機一天消耗的油料,但這裡有一條原則,以色列從未放棄過它有居民定居的、耕耘過的土地。

  5月14日,第二星期的穿梭外交已接近尾聲,基辛格決定要以色列作出讓步。果爾達·梅厄憤慨地說:「不能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他還沒有這個資格。」

  基辛格也變得沒好氣起來。如果不是美國的支持,他告誡她,以色列就得退出整個戈蘭高地,並且還得面對蘇聯壓力和石油禁運的後果。

  到那時,你就想不起要談德魯茲這樣一個小村莊。一大堆更糟糕的事等著你去煩神呢。

  雖然基辛格喜歡扮演坐地還錢的角色,但他也意識到這種錙銖必較的談判方式有損他國務卿的形象。「我就像個地毯商在這兒四處遊蕩,為一二百米跟人討價還價!」有一次他叫道:「就像市場上的小販!我試圖拯救你們,而你們卻認為多給了我幾米是幫了我的大忙。好像我是庫奈特拉居民似的!」

  不管怎麼說,以色列在逐步放棄庫奈特拉。

  水門事件的最後打擊已使尼克松的地位搖搖欲墜。當1974年5月敘利亞穿梭外交正在進行時,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開始了它的著名的彈劾聽證會。3個月後,委員會將投票決定彈劾總統,尼克松將辭職。

  尼克松惟一能打打岔的事就是密切注意基辛格在中東的活動,並且,他開始給以色列發了一系列的威脅信,要他們接受基辛格的建議。

  總統還命令斯考克羅夫特切斷給以色列的供應,除非其立即服從。

  以色列終於同意和基辛格達成一項協議:基辛格將提出一個「美國建議」,也就是要以色列退出與庫奈特拉毗鄰的開發過的土地,但允許以色列用軍事控制庫奈特拉周圍的三座山包。

  起初,阿薩德不接受。基辛格都開始跟他斟酌談判破裂公告的措辭了。然而,正當國務卿已準備兩手空空地回華盛頓去,敘利亞總統請求他為談判作出新的努力。5月18日,他終於讓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接受了脫離接觸分界線。

  自1919年以來,沒有一位國務卿如此長久地離開過國家。在34天裡,基辛格飛行了41次,行程達24230英里——有人認為基辛格埋頭於無休止的細節談判是為了避開肮髒的水門事件泥淖。「有人懷疑他甚至拖延穿梭外交來避開複雜而有毒的水門爭議」,《紐約時報》報道。

  這種指控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管處於什麼動機,他事無巨細的奔忙取得了最好的成果。《時代》上的文章標題是「魔術師又創造了奇跡」。

  他以前的學生伊加爾·阿隆在祝酒辭裡深情地祝賀道:「你是這個世紀的外交部長。」

  第十九章 變遷

  1.告別單身漢

  「記住」,秘書在那個星期六把頭伸進辦公室說,「不要在你自己安排的會面時間內遲到了。」通常情況下,基辛格會朝提醒他遵守他最不屑一顧的時間表的人發洩自己的不滿,但這一次,他只是轉向以色列國防部長摩西·達揚,建議卷起戈蘭高地地圖的時間到了。達揚一點沒料到他有什麼特殊計劃,就連在大廳裡等著他作簡短報告的記者也沒料到。

  1974年3月30日,民事法官弗朗西斯·托馬斯主持了一個4分鐘的不公開的儀式:50歲的基辛格與38歲的南希·馬金尼斯結為夫婦。托馬斯法官過後回憶道,他通常主持一次婚禮收25美元手續費,但這一次,他太興奮,竟忘了向基辛格夫婦要錢了。

  南希·馬金尼斯生於曼哈頓,她父親是個富有的信託產業律師,母親熱衷於慈善事業。父母雙方都來自於有新教聖公會記名股票的富有家庭,都是上層俱樂部的成員。

  南希在家族的20英畝的莊園和兩個兄弟及一群表兄弟一塊長大,因而帶有一種假小子式的沉著和堅強。她大學畢業後,教了兩年書,出於對更高智慧的追求,她放棄工作,讀了博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