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基辛格 | 上頁 下頁
三九


  基辛格犯了一個很糟糕的錯誤,他問明要多久可以完成一項軍事行動,然後回答說:「就兩三天工夫?越南的停火協議也不是在規定日期生效的。」

  可想而知,以色列迅速切斷第三集團軍的供應線,包圍了這支軍隊並開始收緊口袋。蘇聯和埃及向世界、向基辛格本人發出強烈抗議,勃列日涅夫直接給基辛格發函譴責此事。這是一道不尋常的程序,說明他已意識到是基辛格而不是尼克松在導演這齣戲。

  基辛格如同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國內以亨利·傑克遜為首的親以色列派也指責基辛格以犧牲以色列利益為前提來與蘇聯搞緩和。基辛格的緩和政策也確實出現了不祥之兆。

  埃及總統薩達特倡議蘇美共同派軍隊到中東來監督埃以雙方執行停火協議。出於合作的意願,蘇聯欣然同意,但也出於其他動機,蘇聯聲稱如果美國不願意聯合行動,他們將單獨派軍隊去中東。

  基辛格原本的打算就是在中東排除蘇聯的軍事干預,所以他立刻通知多勃雷寧,美國不願意雙方派軍隊去中東。

  在正常情況下,尼克松會同意基辛格的做法,但被水門事件搞得頹喪無比的尼克松卻寧可和蘇聯合作。基辛格決定不跟尼克松商議此事。

  多勃雷寧從勃列日涅夫那兒得到的回信是,既然美國不同意雙方派軍,蘇聯將獨立行動。

  基辛格如臨大敵,連忙打電話跟黑格商量,並詢問是否該叫醒尼克松,黑格只說了一句:「不行。」此事責任重大,基辛格感到一陣惶惑。

  他召開了包括國防部長施萊辛格,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科爾比,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托馬斯·穆勒參加的最高級內閣會議。開會之前,黑格要求基辛格借總統之名主持會議,基辛格表示同意。會上決定以尼克松的名義回復勃列日涅夫,堅決拒絕讓蘇聯或美國軍隊進入中東地區。會議開到深夜之際,一個重大決定產生了:美國應該給莫斯科送一個帶威脅性的軍事信號,那就是使全世界的美國核部隊處於更高一級核戒備狀態。

  「你要保守秘密」,在離開白宮情況室時基辛格朝穆勒上將嘟噥道。

  這是典型的基辛格風格,他要發一個讓蘇聯注意到而美國公眾蒙在鼓裡的信號。

  「聽著,亨利」,施萊辛格插嘴道,「你讓兩百多萬軍人和後備役軍人突然進入戒備狀態而又不想讓人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不久,勃列日涅夫的答覆到了,他隻字不提頭一天晚上的叫囂,客氣地接受了美國的建議,只派非軍事人員而不是士兵去中東。

  對基辛格來說,這是蘇聯屈服於美國決心的表現。對其他人來說,這表明基辛格對勃列日涅夫頭天晚上模棱兩可的聲明太神經過敏。

  「我們可能理解錯了」,基辛格次日對專欄作家約瑟夫·克拉夫特說,「但在深夜你不能冒險。」

  傑克遜參議員借勃列日涅夫的第一封信大肆攻擊緩和政策。為了維護緩和,基辛格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強調「我們不認為與蘇聯發生了衝突,緩和這條路將證明是對的」。

  記者招待會上有人提出核戒備是不是用來引開公眾投向水門事件的視線。基辛格質問記者們:「該由你們這些女士和先生來決定是否也應在外交領域製造一場信心危機?」

  像尼克松一樣,舉行了一場態度強硬的新聞發佈會後,基辛格也渴望聽到恭維話;像基辛格一樣,黑格知道如何迎合他的需要。

  「你幹得不錯」,新聞發佈會一完,黑格就打電話給基辛格。

  「還過得去吧?」基辛格問。

  「漂亮極了。」黑格再一次強調說。

  尼克松也向基辛格表達了自己高興的心情。這一次,輪到基辛格說奉承話了。「總統先生,你又贏了」,他說。

  剛與基辛格通過話的尼克松又打來一個電話,「我想去戴維營,」

  他說。他猶豫了一會兒,「你想一塊去嗎?」他問道。要是在過去,基辛格決不會放過一次跟總統去戴維營的機會。可這次他變得支吾起來。

  「我理解。」尼克松說。

  尼克松在自己的新聞發佈會上不顧他的話將會引起莫斯科的極大憤怒,嚴厲譴責蘇聯製造了自1962年古巴衝突以來最困難的一場危機。基辛格被他這一番措辭嚇得目瞪口呆,氣哼哼地要求黑格想法約束尼克松的行為。黑格也私下召見多勃雷寧,費盡口舌地解釋了一番,才避免風波再起。

  2.通向日內瓦之路

  埃及的第三集團軍在停火協議生效後遭到以色列的包圍,並面臨著因饑餓而投降的危險。

  基辛格開始在以色列大使迪尼茨身上打主意,見說服無效,他以尼克松的名義發出冷酷的威脅:「我們不允許有我們參加達成的停火協議生效後埃及軍隊被消滅。」果爾達·梅厄夫人的反應是強詞奪理、反咬一口。

  還是埃及總統薩達特率先打破僵局。他同意埃及、以色列在軍事上直接談判,以便給第三集團軍提供一條供應線。

  10月28日,在開羅和蘇伊士之間的101公里處,以色列將軍阿哈隆·亞裡夫和埃及將軍阿卜杜勒·加尼·賈馬斯將軍走向對方,笨拙地互敬了個禮,握了握手。自從以色列獨立後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第一次出現以色列和阿拉伯代表直接進行和平會談的現象。101公里處成為這段歷史的里程碑。

  顯然,雖然以色列在戰場上贏得了勝利,但它的軍事優勢不再保證它的安全。它也不再是美國在這個地區的惟一的甚至是首要的主顧。

  埃及和敘利亞雖然軍事上失敗了,但政治上勝利了。在他們打破他們無法忍受的現狀的時候避免了一場羞辱。

  對基辛格來說,1973年10月的勝利在於他能夠與蘇聯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不動聲色地降低他們在中東的影響力。一想到連核戒備都動用上了竟沒有破壞緩和,基辛格就容光煥發。

  在基辛格的一生中,他去過許多地方,就是沒去過阿拉伯國家。這一次,受薩達特之邀,他將去埃及舉行會談。

  基辛格的戰略方針既出類拔萃又帶風險。如果他能推行下去,意味著中東將與美國結盟——其戰果之輝煌不亞於他的中國之行和改變戰略均勢的緩和政策。如果他失敗了,必然引起以色列的譴責、阿拉伯國家的過激行動和與蘇聯合作的崩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