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基辛格 | 上頁 下頁


  河內共產黨認為,根據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越南是一個國家,把它分為兩個國家純粹是外來勢力強加給它的,先是法國,後是美國。華盛頓則認為這場戰爭是北方共產黨鄰國對南越主權國家的入侵,美國要制止北越佔領南越,用五角大樓的文件措詞就是:「不讓中國人染指南越。」

  儘管尼克松後來的行為與所說的相互抵觸,但他知道美國無法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這場戰爭是打不贏的」,他對他的一位演說撰稿人說,「當然,我們不能這麼講。事實上我們應該正為說相反的話以取得某種談判優勢。」

  基辛格在他的《外交事務》這本書中闡明了他對越南的觀點。這本書在他被任命正式宣佈後得到廣泛的好評。

  這本書一開頭就對美國策略進行了不客氣的批評。他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我們沒有看到遊擊戰爭的基本準則,遊擊隊沒輸就等於贏了,常規軍隊沒贏就等於輸了。」但基辛格又認為,美國不能斷然撤軍,原因是美國必須維護自己的信譽。這一觀點是基辛格越南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他的全球戰略思想體系的中心部分。

  基辛格的「信譽論」是建立在一個靠不住的前提上——美國撤軍的話,就會失去世界的尊敬。

  為了保住美國的信譽,基辛格在他的《外交事務》一書中建議:美國可以直接與河內就軍事問題談判,如果從南越撤軍,釋放戰俘,西貢可以直接與民族解放陣線就政治問題談判,譬如南越的政府模式和聯合的可能性等等。

  問題是共產黨不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是不會停止軍事鬥爭的。此後,基辛格也承認:「他們不是為了妥協而戰鬥40年的。」

  基辛格上任後不久還做了一件事,他召集了一個政府軍事研究智囊團,專門就越南問題為政府提供可供選擇的建議。

  經過認真研究,共產生了七項提案。提案Ⅰ,走了極端。準備通過軍事升級以求得談判勝利,這裡面包括了對柬埔寨展開地面、空中攻勢,轟炸北越及首都河內,在海防港佈雷。提案Ⅵ,走了另一個極端。美國單方面撤軍。這項提案被認為太鴿派化了,很快被基辛格否決。

  這兩項提案之間,還有一些其他選擇方案,但沒有一項提案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在軍事升級的同時,逐步撤軍,這看上去似乎太自相矛盾了,靠無限制轟炸和入侵柬埔寨來迫使河內就範;另一方面進行穩步的單方面撤軍。

  這項美國政策的形成,主要起因於尼克松的「瘋人理論」,尼克松想使北越意識到他會不擇手段停止這場戰爭。

  基辛格很快把這種「瘋人理論」為我所用。他急於要蘇聯明白,總統隨時都會採取強硬手段。對尼克松來說,這既有好處,也有不利之處。

  基辛格給人的印象是通情達理,他有意讓人知道他很難控制總統的戰爭衝動。

  基辛格對儘快結束越南戰爭很有信心。「給我們六個月時間」,他對一群抗議者說,「到那時如果我們不能結束戰爭,你們可以回來拆掉白宮的欄杆。」

  尼克松認為,蘇聯是解決越南爭端的關鍵。基辛格很快以自己的形式接受了這種想法,並由此而產生他稱之為「連環套原則」的方案:利用貿易和武器控制協議作為討價還價的手段,來迫使蘇聯減少對越南的援助,如果蘇美在越南這種局部戰爭中關係緊張化,想同時在武器控制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是不現實的。

  「連環套原則」是一項與基辛格智力相匹配的政策,他是一個善於把表面不相干的事物聯繫起來的人,又是一個喜歡玩弄詭計的人,這一原則對他再合適不過了。

  基辛格在就職典禮日把這項提案交給尼克松,總統立刻就同意了。

  蘇聯想儘快開始限制戰略武器談判,尼克松明確指出,如果蘇聯在越南問題上不給美國幫助的話,美國就不開始新一輪的談判。

  大部分美國人不喜歡「連環套原則」。美國的官僚機構傾向于分工明確,而且就某個具體問題的解決情況來衡量其成效而不是把這個具體問題放到整體框架裡去衡量。

  「連環套原則」很快被認為妨礙了武器控制談判及美蘇關係的改善。國務院是主要反對者。尼克松、基辛格不想改變初衷。基辛格又在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身上打主意,他把體現「連環套原則」的計劃交給多勃雷寧,並煞有介事地向他出示了尼克松親筆寫的談話要點,可多勃雷寧一直杳無音信。

  儘管對方連答覆的面子都不給,到1969年6月,美國只得宣佈開始恢復武器控制談判。

  對尼克松來說,旅行是他擔任總統期間最愉快的事。就職典禮後一個月,尼克松就出訪西歐。他的公開理由是在與蘇聯談判之前,廣泛徵求盟國的意見。對基辛格來說,回到少年時代的大陸,回到已看不到昔日輝煌的出生地,難免給他現在的新地位增添了幾許酸楚。

  這次旅行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戴高樂的訪問。戴高樂曾因獨立於北約而惹惱了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在《麻煩的夥伴關係》這本書中,基辛格還曾為他辯護過。

  戴高樂竭力鼓動對中國開放,「我認為不應該把他們孤立在自己的憤怒之中」,他說。尼克松閃爍其詞。

  「10年後,如果中國取得重大核武器成果時,我們就別無選擇了,只能同他們打交道。」尼克松說。

  戴高樂回答道:「最好在你們不得不承認它之前這樣做。」

  一顆種子就在此刻播下了。

  最叫戴高樂感興趣的話題是蘇聯。他認為由於蘇聯對中國越來越神經質,它不可能同時分出力量來對付西方。接著,他用了一個後來成為尼克松—基辛格政策里程碑的詞:「朝緩和方向努力是有意義的,你不準備製造戰爭的話就製造和平。」

  對於基辛格來說,歐洲之行的重要性在於確立自己的地位。工作一個月以來,他還沒有與總統建立私交,他們仍以備忘錄和會議的形式交換意見。為了把權力從官僚機構手裡奪過來,在旅行中,基辛格把大量時間花在建立自己的威望上。

  在一次走下飛機時,基辛格恐懼地發現由於禮節問題,他不能隨侍在尼克松身邊,更糟的是,他雖然同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一個級別,按字母順序,他卻排在霍爾德曼的後面下飛機。霍爾德曼後來回憶道:「他告訴我,這會對他與外交官打交道的能力產生可怕的影響。」霍爾德曼微笑著讓他先行。

  在比利時停留時,比利時人擺好了四張椅子,準備首相和外交大臣與地位相等的尼克松和國務卿羅傑斯會晤,但基辛格絲毫沒有退到另一個房間的意思,比利時人只得再加上一把椅子給基辛格,又拉上另一位本國官員來湊數,以求雙方人數均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