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華茲華斯 | 上頁 下頁 |
二一 |
|
可以看出,周圍的人對老乞丐既沒有鄙視與厭棄,也沒有憐憫與同情,而是平等、友善與尊重。這種關係得力于詩人的一個觀點,他認為人類、自然、一切都為上帝創造,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沐浴著上帝的光輝,儘管老乞丐貧窮,但這對他人格的尊嚴,與他人關係的平等並無損害。此外,華茲華斯崇尚自然,也尊尚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他認為凡與自然接觸的人都有一種尊嚴與力量,它們取之于自然之中。華茲華斯是一個泛神論者,他認為大自然中有神靈,他多次在詩歌中提到大自然的「威靈」。乞丐既生活于自然中,終日在野外遊蕩,又融匯于自然,本身也成了自然的一個部分,所以,他的身上也憑附有自然的神力與神奇。老乞丐染上了大自然的靈光,他的身上被鍍上了一層亮色,所以,他不會被人唾棄,不引人憐憫,他自己也從未表現出低人一等的羞愧,反而表現出一種尊嚴。詩人呼喚政治家、達官顯貴們,不要將乞丐看作負擔,因為自然的法則是: 上帝創造的萬物,不管多低賤, 形象多卑下,野蠻,即使最討厭、 最蠢的,都不會與善無緣。 老乞丐身上除了自然的靈光,還有一種宇宙間的普遍精神——善的力量。所以老乞丐的生活自然也不失美感: 陽光下,他坐在那個小石墩的 第二級上,獨自吃著他的食糧—— 周圍是渺無人煙的野嶺荒山。 他風癱的手雖盡力避免浪費, 但是卻毫無辦法,食物的碎屑 依然像是小陣雨灑落在地上; 一隻只小小的山雀不敢過來, 啄食註定歸它享用的吃食, 只是來到距他半拐棍的地方。 老乞丐坐在粗糙的石墩上,在野嶺荒山中,與小鳥為伴。華茲華斯在詩的結尾部分,認為乞丐在大自然中的生活遠遠比落在現代工場喧鬧裡的生活幸運得多。 華茲華斯另外的寫乞丐的詩,如《幾個乞丐》(1802年)或涉及行乞場面的詩,如《水手的母親》(1802年)等,當詩中的主人公以乞丐身份伸手求施捨時,詩人每次提到的是他們「舉止的威嚴」、「氣度的高貴」,可見華茲華斯對大自然中的人是懷著好感與尊敬的。 華茲華斯有一首寫鄉村弱智兒的詩《癡童》(1798年),它寫出了癡童的憨態與可愛,癡童母親母愛的無私與偉大,以及母子與鄰里、與周圍環境的和睦友善的氣氛。鄉下婦女貝蒂·福愛晚年得子章尼,章尼是個低能兒。有天晚上,鄰居老婦蘇珊·蓋爾生病,媽媽派章尼騎馬進城請醫生,章尼欣然而去,可家人久候不歸。母親又跑到城裡,找到了醫生,卻找不著章尼。焦急之中,她拋下醫生去找章尼,後來她發現章尼安靜地騎在馬上,在一個瀑布邊欣賞春夜的月色,將請醫生的事忘得一乾二淨。貝蒂在黎明時分帶章尼回家,歸途中,貝蒂問兒子見了什麼,全詩以章尼的回答結尾,娓娓動聽,情趣縈繞,章尼答曰: 「公雞在喔喔地叫著 太陽冷冷地照射。」 章尼這樣回答,志滿意得,一路上的所見不過如此。 這一結尾,寫出了癡兒章尼的憨態可掬。在華茲華斯眼裡,章尼自有他自己的境界。我們想像章尼騎在馬上,立於瀑布旁邊、月色之下的這幅圖景,誰能說此時的章尼不美呢?誰能說此刻的章尼不是徹悟的呢?章尼的回答傻裡透真,體現了人性的拙樸。他的癡愚一方面顯得低人一等,另一方面又有高於一般人的超凡脫俗的純真。華茲華斯對癡兒的母親貝蒂是極為欽佩的。貝蒂對癡兒的愛是不顧一切、不計回報、毫無私念的愛,這種母愛是崇高而偉大的,它就存在於這樣一位農村婦女的身上。從母親與癡兒的關係,從他們對鄰居病人盡心盡力的幫助及鄰里關係的和睦親近,我們就能感受到自然純樸敦厚的民風,鄉村中充溢著真、善、美的氛圍。以癡兒為中心所表現的這鄉村之一角,確是一片純淨的、未被污染的世外桃源。 此外,華茲華斯還有一些寫鄉村羸弱老人的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