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華盛頓 | 上頁 下頁
二三


  其一,規定士兵服役期為3年,每名新兵發給10元獎金;抽調13800名民兵增援紐約防務;在紐約灣設置障礙物,防止英國軍艦進入;由其他各州提供兵員,再組織一支部隊,保衛中部各州。

  其二,建立一個常設作戰機構,名叫「軍事與軍械委員會」,由5位委員組成,華盛頓不在其中,因為軍人不干預政府。

  1776年6月,從波士頓撤走的英軍總司令威廉·豪將軍,經過一番充實休整,重整旗鼓又捲土重來。他麾下的英國正規軍,加上德國黑森雇傭軍,總數有3萬多人。豪將軍如今是兵強馬壯,海陸並進,計劃南下一舉攻佔紐約和哈得遜河。把大陸軍攔腰截斷,徹底粉碎北美的獨立。

  7月12日,豪將軍的兄弟、海軍上將理查德·豪統率的艦隊駛進了哈得遜灣,兵臨紐約城下。

  按理查德·豪的想法,大陸軍根本沒有海軍,惟一的出路只有俯首投降。他的大炮炮口對準紐約城區,然後派出一名信使,持他的親筆函件向華盛頓誘降。條件是立即停止叛亂,恢復原有秩序,可以獲得大英國王的寬恕。因為英方不承認美國是一個主權國家,所以在招降書的封套上避免寫明軍銜職務,只含糊地寫作「華盛頓先生收」。

  誰知華盛頓把這點「細枝末節」看得很嚴重,他正告英方使者:作為一個弗吉尼亞種植園主和美國公民,無權接見英國王室的使者;函件如系致大陸軍的將領,他拒絕接收沒寫明正式官銜的公文和信函。因為這是關係美利堅國格和民族尊嚴的原則問題,堅持獲得對方的尊敬,是他對國家及其職務應盡的「責任」。

  理查德·豪上將自然也不願「喪失原則」而做出讓步,便想了一個折衷辦法:另派一名上校專使,面見華盛頓,口頭轉達信函內容。那位上校能言善辯,再三解釋信函上使用的是「Esquire」相稱,不是一般的「Mr.」。這個詞含有「大人先生」之意,適用於任何官職,且在外交上不乏先例。信函的內容是「促進和平」,即要求大陸軍放下武器,停止戰鬥,可望獲得英王的寬恕云云。總司令聽完,用譏諷的口氣告訴英國使者:

  「沒有過失的人是無需別人寬恕的!美國人的情況就是這樣,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僅僅是在保衛他們自己的毋庸置辯的權力。」

  誘降失敗,英軍立即準備進攻紐約城。華盛頓當然明白紐約不可能固守,以1.2萬名新兵抗擊3萬多名精銳英軍,不過是以卵擊石。但大陸會議已決定死守紐約,華盛頓別無選擇,只能勇敢地肩負起保衛紐約的重任。

  為了保衛紐約城,華盛頓做好了打一場血戰的準備。積極收集彈藥物資,在哈得遜河兩岸安排騎兵巡邏,水域準備了火筏,可以順風火燒敵艦。還採取了若干非常措施:處理好軍中機密檔案,交費城大陸會議保管;強制有通敵嫌疑的親英分子遷往外地,嚴防給敵艦遞送情報和供應補給品;護送隨軍眷屬到安全地方;與地方議會配合,疏散城內的居民。

  關於軍隊部署,由於兵力有限,難免左支右絀,顧此失彼。英軍很可能選擇長島登陸,進攻布魯克林高地。這個高地與紐約城遙遙相望,佔領它便能控制紐約,戰略地位有如波士頓的道切斯特。欲守紐約,必守布魯克林高地。他派格林將軍率領主力在高地上築壕固守,自領部分兵力鎮守紐約市區。但是,智者千慮,難免一失,事後證明這個部署乃是一著錯棋。部隊主力集中布魯克林高地,萬一被優勢敵人四面包圍,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偏是無獨有偶,禍不單行,精明幹練的格林將軍因勞累過甚病倒在床,只有調派老將軍普特南去接替格林的職務。臨陣易帥又犯了兵家大忌,以致所轄部隊指揮不靈,一些偏僻卻很重要的道路沒有派兵據守。

  8月22日清晨,2萬英軍悄悄在長島登陸,這與華盛頓的判斷相符。

  長島地域寬闊,可登陸的地點實在太多,令人防不勝防。英軍鞏固了灘頭陣地後,逐漸增加兵力,侍機而動。26日晚,乘著夜幕掩蔽,英將亨利·克林頓率領一路英軍,由一名效忠派分子帶路,經過一條人跡稀少的小徑,直逼貝德福德隘口。他們原以為在此處和守軍定有一場前哨戰,孰料這麼險要的關口竟無一兵一卒把守,輕而易舉佔領了前進陣地,控制了美軍的左翼。另一路英軍由格蘭特將軍指揮,迂回到美軍右翼,對布魯克林高地駐防的美軍形成合圍之勢。

  次日淩晨,英軍從正面開始炮轟,滑膛槍火力齊射,但沒有猛烈攻擊。戰約2小時後,美軍背後傳來一陣大炮聲,這是英軍包抄部隊業已到位的信號;正面之敵突然加強攻勢,從左右兩側同時發起攻擊。美軍腹背受敵倉皇應戰,幾次被優勢的英軍分割、沖散,又重新聚集頑強抵抗。英方的雇傭軍黑森部隊,都是些職業殺人狂,他們把一隊美軍圍困在玉米地裡,走馬燈似的展開肉搏拼殺。美軍被圍且斷了援兵,仍苦戰不肯投降。戰場上響徹了刀槍的撞擊聲、馬匹的奔踏聲、火器的射擊聲和雙方的呐喊聲。終因眾寡懸殊,美軍損失慘重,這天美方陣亡200人,包括沙利文將軍在內的近千名將士被俘;英軍方面承認他們死傷了380人。

  當天華盛頓在紐約指揮部隊,密切監視向內海駛來的5艘英艦。城裡清晰地聽見了長島的槍炮聲,知道戰鬥已經開始。值得慶倖的是,一陣強勁的頂頭風使英國軍艦靠不了岸。於是華盛頓乘小船從曼哈頓的司令部趕到長島前線,親眼目睹了這場大搏鬥、大災難。總司令手中已無可調之兵,任何人也無力回天。只見大陸軍犧牲將士的遺體遍地,傷員們在默默地忍受痛苦煎熬,疲憊不堪的士兵們枕著槍支露宿在曠野。再眺望一英里外的英軍營地,營帳鱗次櫛比,黑壓壓一大片。他清醒地估計到,今日這一仗美軍已元氣大傷,實力損失近半。反觀英軍士氣正旺,如果乘勝窮追猛打,美軍很難招架。敵人海上的艦隊若開進海灣,切斷長島與紐約間的聯繫,便再無退路,必遭全軍覆沒。權宜之計只有帶領部隊迅速從海路突圍撤出長島。

  突圍撤退談何容易?是夜,他輾轉反側,難以成眠,一直思索如何突出英軍的重圍。終於,一個完整的撤退計劃在他的頭腦裡形成了。為了迷惑敵人,又要絕對保密,他下達了相反的命令:全體將士作好今夜進攻的準備。再派遣勇敢善戰的米夫林將軍,帶領3個團的殘部開進前沿陣地與敵人正面對峙。全天照常設崗執勤,撤退時負責掩護大部隊突圍。

  第二天下起雨來,天色陰沉,霧氣濛濛,能見度很差。華盛頓懷著不安的心情準備迎擊英軍新的進攻。只要能支持到天黑,突圍就有了希望。可是出乎意外,一整天英軍毫無動作,全線無戰事。這著實令華盛頓大為驚異,百思莫解,是豪將軍指揮失誤坐失良機,抑或另有陰謀詭計?

  戰後,從豪將軍的回憶錄裡找到了答案。原來他想利用艦隊的火炮威力,海陸軍協同作戰。先圍而不殲,迫使美軍乘船渡海突圍,趁其半渡而全力攻擊,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豪將軍的方案面面俱到,穩妥得幾乎無懈可擊。可是他的決策,使英軍喪失了一次消滅大陸軍主力的最佳機會,就因有了這一天的停頓,美軍得救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