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華盛頓 | 上頁 下頁 |
一三 |
|
這幾年在鄉下深居簡出,但並沒與世隔絕。他還擔任著威廉斯堡市民院的議員,弗農山莊的沙龍裡時常賓朋滿座,舞會常開,談笑風生。 這樣的日子過了四五年,朋友們聚會時的交談內容,變得不那麼平淡了。 更多的是指點江山、抨擊時弊,尤其是關於英、法之間的戰況和英國王室的殖民政策。 1763年,歷時整整7年的英、法戰爭結束。法國戰敗,其勢力被逐出北美洲,雙方最後簽定了「巴黎條約」,法國放棄了在北美的一切權利。 值得玩味的是,戰敗國的一位政治家、法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德韋爾·讓先生,卻提出一個古怪觀點:英國人贏了,但對英國來說是一種極其有害的勝利。因為失掉了法國這種抗衡力量,英國的殖民地將不再需要它的保護。 北美人民為了保衛身家財產,犧牲了無數的生命,和英軍一起終於戰勝了強大的法國。但他們戰爭結束後,北美人民沒有得到和平幸福,得到的卻是來自昔日「戰友」的無情盤剝和鎮壓。親人反目成仇敵,北美大陸上空重新佈滿戰火的黑雲。 本來北美移民大都來自英國,追根尋宗仍然對不列顛懷有一種類似「戀母情結」的感情。在他們的口語裡,總是把英國稱為「國內」。可是不列顛是「後娘」,對待本土臣民與對待海外遊子採用的是雙重政策。 因為英國王室建立殖民地的惟一目的,就是爭奪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對待北美只是無限地索取,限制北美經濟的正常發展,禁止與別國直接貿易,控制發展地方工業,以保證英國商品的壟斷傾銷。 英、法戰爭結束了,大英帝國騰出手來,對殖民地嚴厲執行限制政策。它派出大量軍艦到北美海岸巡邏,緝查走私商品。不但執行已有的限制政策,還接連出臺了一系列新法案。主要有: 1763年10月7日,英國王室詔諭,將西部大片土地統歸王室所有。 英、法戰爭前夕,英國政府還鼓勵其「忠良臣民」到西部地區去墾荒定居。而今這道詔諭使北美各個階層無不受到嚴重打擊。 1764年,英國政府把英法戰爭的巨額軍費開支,轉嫁給殖民地人民,頒佈了所謂《糖稅法》。冠冕堂皇地宣告:在「國王陛下的美洲領地徵收稅費,以支付該領地之防衛、保衛與安全費用。」 1765年,英國當局頒佈了《印花稅法》。這個法案幾乎達到無孔不入的程度。規定:凡是殖民地出版的一切報紙、書刊、廣告、曆書、契約、法律文書乃至大學文憑等,都必須貼上「稅資付訖」的印花稅票。 稅票價值從半便士到20先令不等,這是英國政府在殖民地徵收的第一個直接稅,不僅稅額很高,幾乎是人人納稅、事事納稅。 北美人民忍無可忍了!這座火山終於爆發了! 北美一些有識之士一針見血指出:《印花稅法》不但是經濟上的公開掠奪,更嚴重的是剝奪了北美人民神聖的立法權力。因為英國上下兩院都沒有北美選出的代表,為什麼英國議會可以隨意通過法案,向北美人民另外徵稅?顯然這是不合法的侵權行為。 《印花稅法》促使民眾覺醒,它成了一根引爆民族解放鬥爭的導火線。老百姓紛紛行動起來,鬥爭的浪潮很快席捲北美13州。 弗吉尼亞州的反《印花稅法》鬥爭集中在威廉斯堡。 1765年5月29日,議會大廳裡正在開會議政。有一位名叫帕特裡克·亨利的青年律師,登臺發表了一篇演說,以激烈的言辭反對實施《印花稅法》。他認為只有經過弗吉尼亞議會討論通過,才有權對本地居民徵稅;凡反對此見解者,就是弗吉尼亞的仇敵。 亨利的演說振聾發聵,轟動了議會、傳遍了北美洲。隨著鬥爭的深入發展,出現了一批群眾性的自發革命團體,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自由之子社」。它提出的口號是:「要自由,不要印花稅!」 在波士頓,8月份社會俱樂部和兩個勞工協會聯合舉行了反對《印花稅法》火炬遊行。搗毀了稅務局大樓、砸壞了稅收官員家的門窗,當眾迫使徵稅官辭職。 1765年10月,由馬薩諸塞州的革命團體倡議,在紐約召開了專門「反印花稅大會」。13個殖民州中有9個州派出代表參加大會,會議通過了《殖民地人民的權利及其不滿原因的宣言》,鮮明地提出「無代表權即不納稅」的原則。 11月1日,是《印花稅法》官定開始生效的日子。這天各地群眾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憤怒和抗議。在新英格蘭地區各殖民地,尤其在波士頓,人們敲響了塔頂的葬禮喪鐘,輪船升半旗,商店關門停業,焚燒了稅征局長的模擬像。紐約群眾上街示威遊行,橫幅上寫著「英國幹蠢事,美洲人遭殃」。另一批群眾襲擊了總督的官邸,把總督的模擬像吊起來當眾燒毀。強迫管理印花稅票的官員把所有的票據交出來燒掉。 1766年1月,紐約群眾走上街頭,把運到紐約港的10箱印花稅票統統扯碎,然後點燃一把火燒了個痛快。 一群憤怒的紐約民眾沖進一名英國軍官的家,砸爛其家具、踏平其花園。因為這名軍官強制推行《印花稅法》最是賣力,他曾揚言「要把《印花稅法》從人們的喉嚨裡塞下去」。 隨著運動的發展,各殖民地的許多上層人物乃至現任官員也行動起來,參加反抗《印花稅法》的正義鬥爭。弗吉尼亞州印花稅務局局長喬治·默塞爾在威廉斯堡公開宣佈,他拒絕執行徵稅法令。全市民眾知道後,莫不歡欣鼓舞。有人敲響了教堂的大鐘以資慶祝。波士頓群眾也製作了印花稅務局局長的模擬像,吊起來遊街示眾;那位局長卻認為這是一件大好事,借梯子下樓趁勢宣佈辭職,不願與人民為敵…… 以上不過是略舉數例,實際上人民革命烽火遍地,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第四章 獨立戰爭第一槍 1.從彷徨到堅定 人稱「革命之劍」的華盛頓先生,面對如火如荼的人民革命運動,他有何種作為呢? 「5·29」弗吉尼亞議會大辯論那天,作為議員的華盛頓,坐在大廳裡聆聽帕特裡克·亨利的激烈演講,自己卻保持沉默;臨到表決提案時,果斷地投票支持亨利的觀點。他的態度貌似騎牆,但仔細研究起來,則頗耐人尋味。 我們知道,華盛頓是貴族後裔,又是大種植園主;夫妻恩愛,家庭幸福,過著優裕的生活。求穩怕亂人之常情,故國情結欲罷還休。相當一部分人士都希望通過合法鬥爭,使他們的「祖國」幡然悔悟收回成命,以避免釀成可怕的後果。另一方面,他生於北美長於北美,從思想感情到經濟利益都與北美人民血肉相連。他自己就親身飽嘗殖民主義歧視政策之苦,早已憤懣填膺、忍無可忍。英國政府頒佈的一個又一個新法案,對他更是直接的打擊。他反對《印花稅法》的態度當是義無反顧。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他,一時間內心矛盾、彷徨無主。多年的政治軍事鬥爭閱歷,尤其是從挫折和失敗中吸取的教訓,把他造就成一個非常務實的人。對重大事件,他需要採取嚴肅的理性態度。因此他還要等待、觀望、審時度勢,仔細尋找自己的準確位置。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