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亨利·福特 | 上頁 下頁
三〇


  還不等福特進一步解釋,《紐約時報》的社論就緊追不放了:

  「自命為反戰與和平使者的福特,受到國家法的約束,無法開除那些進被徵召的公司職工,這是他為逃避國法的限制及暫時解雇被徵召職工的一箭雙雕的詭計!」

  連站在參戰派立場上、一向作風保守的《芝加哥論壇報》,也指責福特是「發表親德皇言論的怪物」。

  1917年2月3日,美國與德國斷交。德國宣佈辛丹布爾克出任參謀總長、魯登道夫出任參謀次長後,立刻採取了型船的無限制潛水艇政策。德國之所以這樣做,是企圖打破西部戰線的膠著狀態,並且憑藉這一戰役來一決雌雄。威爾遜總統也正是因為接到了德國無限制潛水艇政策的通知,才毅然決定和德國斷交的。

  1927年3月,墨西哥和日本被邀請加入同盟國。同時,德國參謀總部暴露了進行對美宣戰的企圖。

  為了擾亂俄國後方陣線,在俄國的心臟插一顆釘子,德國參謀總部和在瑞士流亡的列寧聯繫,並安撫他搭乘運貨的火車,秘密地由芬蘭進入彼得格勒,開展了反羅蒙諾索夫王朝的活動。

  在這一段時間中,情緒化的、容易激動的福特,出現了令人吃驚的巨大的轉變。過去,在戰爭合作方面,福特最多只允許型車工廠轉而生產耕耘機,而且這還是基於為英國農民製造耕耘機,給予英國人國際援助的理由。他一直不同意海蘭德工廠接受來自陸軍部和海軍部的任何軍需用品訂單。但是有一天,當運送耕耘機的貨運船隊在通過五大湖時相繼不幸被炮火擊沉的噩耗傳來時,福特再也不能按納胸中積壓已久的怒火,他終於爆發了!亨利·福特日夜兼程趕到華盛頓,然後就到白宮覲見總統。威爾遜總統問他,現在以戰爭來結束戰爭是不是必要的?

  福特的回答是肯定的。福特是共和國的一分子,他和威爾遜總統有了相同的理想和觀點。

  威爾遜的遠大的理想是使美國參戰,他希望在全球範圍內實現美國「建國之父」宏偉目標。他還特別提出「十四點和平計劃」,內容涉及到戰後世界民主化的進程,以及民族自決運動等。

  藍底白色、象徵著和平的月桂樹支撐著以北極作為中心的地球,這就是人們今天所看到的聯合國旗幟的圖案。該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聯軍戰略部美利堅合眾國辦公室負責設計的。但30年前,和這面旗的圖案極其相近的一面旗幟也曾在穿越大西洋到達奧斯陸的奧斯卡二世號的桅杆上高高飄揚。船上搭乘的是亨利·福特一行人和那些狂熱的激進派分子。

  聯合國憲章是在國際上普遍贊同的「建國之父」的理想——也就是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和平計劃的基礎上制訂的,而福特在奧斯卡二世號上的旗幟便成為了聯合國旗的根據。

  1939年,亨利·福特76歲。這一年的9月1日,希特勒對波蘭實施閃電戰,一天佔領了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福特和查爾斯·裡德堡上校都主張不介入的孤立主義。由於彼此思想有許多共同之處,兩個人談得很投機,關係也日漸密切。雖然福特認為國家應有一定的防衛措施,但對於以對德作戰為主要目的的英國勞斯萊斯公司的引擎訂單,他仍予以堅決拒絕。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福特對於戰爭的真正看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德國採取的無限制潛水艇政策,促使威爾遜總統的內心發生了180°的大轉變,產生了參戰的意願。然而,在長達1/4世紀的漫長時間裡,福特的戰爭觀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震驚了!當天羅斯福總統就發表了慷慨激昂的參戰宣言。原來忠誠地信奉「孤立主義」的福特也不再固執己見。他在密歇根州威洛蘭建造了專門生產24型轟炸機的工廠,並任命蘇倫森為生產前線指揮。

  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勢如火如荼的時候,愛德歇爾病故了。原已退休在家,還有2個月就到了80壽辰的亨利·福特,由於這個原因,不得不又一次回到工作崗位上。

  那是在與威爾遜總統會晤後。在紐約的一家飯店裡,福特接到海軍總司令丹尼爾將軍的電話,想讓福特到華盛頓去一趟,說是有要事相商。丹尼爾一向提倡備戰論,為此他曾與福特發生了激烈衝突,以至發展到上法庭的地步。

  第二天,福特片刻沒有耽擱,搭乘火車立即前往丹尼爾在華盛頓的辦公室;丹尼爾看上去心情舒暢,他直言不諱地說:「誠如你所瞭解的,我不是軍人,我是一位政治家,並不太瞭解武器的事如果福特汽車能給予協助,僅在海蘭德工廠一處,每日即可生產3000支槍械」但是,福特回絕生產槍支,提議在一星期內生產1000艘單人座小型潛水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