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回憶錄 > 回顧-越戰的悲劇與教訓 | 上頁 下頁
五八


  §第七章 決定擴大戰爭

  (一九六五年一月二十八日至七月二十八日)

  我們提交「岔路口」備忘錄後的六個月是美國介入印度支那的三十年中最嚴峻的一個階段。從一九六五年一月二十八日到七月二十八日,林登·B·約翰遜總統遇到了我們在備忘錄中提出的問題,做出了最終抉擇,使美國走上了大規模軍事干預越南事務的道路,這次干預最後使他失去了總統寶座,並使美國陷入了內戰以來從未有過的分化狀態。

  在此重要時期,林登·B·約翰遜發動了對北越的轟炸,向南越增派了地面部隊,使美軍人數從二萬三千名增加到十七萬五千名,一九六六年還有可能增加十萬名,以後甚至更多。這些決定都是在未向外界充分披露和未經充分辯論的情況下做出的,這埋下了日後發生信任危機的種子。

  這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威廉·約翰遜總統未能使美國人民把他當作知心人?為什麼林登·B·威斯特摩蘭將軍的軍事策略未經充分辯論?為什麼在形勢急劇惡化的情況下我們擴大了戰爭而不是抽身而退?為什麼我們沒有預見到我們的行動的內在意義?國內的政治勢力——特別是總統建設「偉大社會」的抱負和兩黨中的極端保守派的壓力——對越南政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是什麼樣的希望、憂慮、感覺和判斷——準確的和不準確的——促成了我們的想法和決定?

  林登·B·約翰遜總統在收到我們的備忘錄的同一天,派遣麥喬治·邦迪去西貢評估有無出現穩定的政府的前景,並商討美國是否應該對北越採取軍事行動。傾向於支持採取行動的人(包括麥喬治·邦迪、馬克斯威爾·泰勒和我)認定,此舉會增加南越的信心,使他們相信美國願意為南越而戰,這樣就可使其道德和政治基礎得以加強。

  西貢的形勢證實了麥喬治·邦迪最大的擔心:南越的將領們在繼續內訌和迫害佛教徒;政客們依舊沒有實權;教徒們堅持在街頭示威和抗議,麥喬治·邦迪致電總統:「非共產黨軍隊目前的情況就像在進行內戰中的內戰。」

  麥喬治·邦迪訪越的第三天,越共使用炸藥和迫擊炮襲擊了南越陸軍司令部和西貢以北二百四十英里處的波來古附近的一個美國空軍基地。八名美軍死亡,一百多名受傷。在馬克斯威爾·泰勒和威廉·威斯特摩蘭將軍的支持下,麥喬治·邦迪立即建議給予北越報復性的空中打擊,這是華盛頓數月以來一直在考慮的。

  越共對波來古的進攻和我們做出的反應導致了戰爭的升級。

  總統一收到麥喬治·邦迪的建議,即在內閣會議室召集了有國會領袖出席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雖然對北越的空襲會增加額外的風險,因為蘇聯總理阿列克謝·柯西金當時正在河內訪問,但幾乎每一個出席會議的人(包括蘇聯問題專家湯米·湯普森和喬治·鮑爾)都要求對越共的進攻予以還擊。只有參議員邁克·曼斯菲爾德堅決反對。他隔著會議桌直視著總統說,即使河內沒有直接指揮這次進攻,它也「瞭解事情的整個過程。」他說,「南越的老百姓不支持我們」,否則的話,「越共不可能發動這次突然襲擊」。他呼籲林登·B·約翰遜慎重考慮這個事實,因為報復性的空襲意味著美國將不再「只說不練了」。總統聽完邁克·曼斯菲爾德的發言後,依據「東京灣決議」賦予他的權力下達了空襲命令。

  第二天晚上,麥喬治·邦迪帶著一份報告返回華盛頓,報告稱:越南的形勢每況愈下,如果美國不採取新的行動,失敗不可避免……在越南的利害關係非常之大……美國的國際聲譽和實際影響力在越南受到了直接威脅。現在沒有辦法解除越南人身上的負擔,也不能通過談判做出任何重大承諾而使我們退出越南……目前,任何形式的和談撤退都意味著投降。

  麥喬治·邦迪建議採取漸進而持久地轟炸北越的政策。

  他提出兩個目標:就長期而言,他希望轟炸對北越的意志產生影響,迫使他們減少對越共的支援並進行談判;就短期而言,他認為轟炸能「立即在南越增加樂觀情緒」。

  這種策略能改變長期的趨勢嗎?麥喬治·邦迪說他不能保證。他說,「越南的前景很不妙」,「有許多事情需要越南人做得更好」。但是,「我們在越南的立場存在嚴重弱點,人們普遍認為,我們沒有熱情、實力、耐心和決心採取必要行動並堅持下去」。

  他在最後一段中強調了一個重要問題:「即使從最樂觀的方面來看,在越南的鬥爭將是長期的。認清這一基本事實對我們來說似乎很重要,讓我國人民瞭解這一點,也很重要。」

  我認為我們當時沒有做到這一點。

  麥喬治·邦迪在一九六五年二月八日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提交了他的報告,國會領袖出席了這次會議。總統贊同他提出的轟炸計劃,但認為這是打敗侵略而「不使戰爭升級」的一個步驟。實際上,轟炸計劃意味著美國的軍事行動將發生重大變化。總統所言是完全無視這種重大變化的不實之詞。林登·B·約翰遜深知此點,但考慮到對外界的影響,他發表意見時做了變通和誇張,並希望其他人也照此辦理。參議員埃弗雷特·德克森詢問能向新聞界講些什麼時,林登·B·約翰遜要求他不要講美國在謀求「擴大戰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