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高爾基 | 上頁 下頁 |
二七 |
|
高爾基深刻地揭示了資產階級的精神痼疾,說明了「事業」的崩潰不但來源於外部的力量,也根源於內部的趨亡。與此同時,高爾基不忘對出生於剝削階段家庭的人指明一條出路。這條出路是通過小伊裡亞鋪展開來的。小伊裡亞在發現了家族的罪惡時,毅然背叛了家庭並且選擇了革命的道路來拯救自己。和高爾基在《福馬·高捷耶夫》當中塑造的福馬的形象相比,小伊裡亞的形象向前大大地邁出了一步。 《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不但因為思想的深度,同時也因為藝術上極高的成就,成為一部名著。他的藝術性首先體現在人物塑造方面。高爾基克服了在以前的創作中出現的人物性格單一化、平面化的弊病,塑造出了許多虎虎有生氣的形象。其中最成功的要算對老伊裡亞的塑造。曾有評論家說:「老伊裡亞的形象使人拍案叫絕當我讀著這個形象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個子長高了,肩膀也變寬了我認為,伊裡亞·阿爾達莫諾夫對人的這種感染力決定著一切,不喜愛這本書是不行的。」 其次,作品有鮮明的主題,無論是情節、人物、結構都為清晰、深刻地表達這個主題服務。可圈可點的是:高爾基設置了明暗兩條對立的線索,除此之外,《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塑造了一個特殊角色吉洪·符亞洛夫。在作品的大多數篇幅中,他都是作為一個默默無聞、無足輕重的角色即目擊者。但到最後,卻成為一個令人震撼的人物。他淋漓盡致的控訴使主題得以進一步明朗化。 此外,小說的敘事風格頗具特色。高爾基微帶嘲諷的口氣貫穿全書始終。全書還出現了許多有象徵意義的細節。如前面提到的駝子尼基達,肉體的殘疾暗示了心理的不健全。在老伊裡亞死時,呆子安東努西卡唱道:「馬車掉了一個輪子」,暗示了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崩潰的開始。 從《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不難看出,高爾基在藝術上有了一定的追求與更大的成就。高爾基把自己的藝術之根紮在堅定的信念、深刻的主題當中。高屋建瓴的氣魄、強烈的批判精神、鮮明的時代感,從而使小說成為一部反映資產階級的「事業」——將傾的大廈的巨著。 §十三、新「雅斯納亞·波良納」 雅斯納亞·波良納是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的故鄉。托爾斯泰的創作被認為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在他從事創作的年代,沒有一位歐洲作家能夠同他並肩媲美。人們都很熱愛與尊敬這位才華橫溢的天之驕子。因此,從四面八方趕來拜訪他的人總是絡繹不絕,他的家鄉——雅斯納亞·波良納就成了文學家們聚會的中心。 幾十年後,在高爾基的身邊也出現過這樣的盛況。 1921年,高爾基離開德國,途經捷克、奧地利,於1924年回到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定居在海灣南端的索侖托。從此,索侖托成為文學家源源不斷光臨的地方。意大利一家報刊在1928年紀念高爾基的壽辰時寫道:「對於俄國作家來說,索侖托成了今日新的雅斯納亞·波良納」 其實,在定居索侖托之前,高爾基與許多文學巨匠都有著親密、長久的交往。早在1900年1月,高爾基就結識了托爾斯泰。托爾斯泰認為高爾基是一個「真正來自人民的人」,是一個給文學帶來新天地的人。高爾基發現並反映了流浪漢的生活,正像過去陀思妥耶夫斯基發現並描寫了犯罪者一樣。對於這一點,托爾斯泰非常欣賞。 高爾基對托爾斯泰則是十分尊敬、十分景仰的。 高爾基認為:「不瞭解托爾斯泰,就不能認為自己瞭解俄國,不能認為自己是個文明人。」他還說:「莎士比亞、巴爾紮克、托爾斯泰,這是人類為自己樹立的三座豐碑。」高爾基曾經寫信給契訶夫,把自己會見托爾斯泰的情況告訴了他。高爾基在信中特別強調了托爾斯泰的質樸與深刻。儘管高爾基不能同意托爾斯泰的全部意見,但還是認為他說得極好、獨特有力;同托爾斯泰的見面是愉快的,有教益的。高爾基在另一封信裡對契訶夫談了他在聽托爾斯泰向他敘述《謝爾該神父》內容時的感受:「我聽著他講,被他敘述的美、單純和他的思想驚呆了,我看著這位老人,他簡直像一個瀑布,像大自然裡的巨人,這個人真是驚人的偉大,他的精神的活力使人吃驚,並使你吃驚地想:存在這樣的人簡直是不可能的」不過高爾基對托爾斯泰並不是盲目崇拜,在原則問題上他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比如說,儘管高爾基很讚賞托爾斯泰對專制暴政和教會的揭露批判,但他不能同意托爾斯泰的宗教說教,不能同意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學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