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高爾基 | 上頁 下頁 |
二四 |
|
列寧以前所未有的嚴厲批評了高爾基,但並沒有就此拋棄他。列寧相信高爾基是不會離開革命的隊伍的。高爾基的錯誤也只可能是暫時的。因為,高爾基來自「底層」,是人民的兒子,他必定會回到人民這邊來。列寧一直在克里姆林宮等待著高爾基。然而,列寧的等待一次又一次地落空了。 1918年3月,列寧被刺客刺傷了。刺客卡普蘭,是個對革命心懷仇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高爾基聽到消息以後,十分難過。在憤怒之餘,他深受震動。他意識到自己美化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認識到自己不贊成鎮壓反革命的錯誤。高爾基幡然醒悟了。 列寧被刺的第三天,高爾基就給他拍去了慰問電。接著,高爾基親自前往克里姆林宮,去看望列寧,並向他認錯。兩個朋友終於再度坐到一起,傾心交談。在這次談話中,高爾基拋棄了自己愚蠢的政見,重新回到了革命隊伍來。 這個消息傳出去後,許許多多的人們給高爾基寄來了熱情洋溢的信件,祝賀他迷途知返,更為他回到了列寧的身邊而高興。人民的態度使高爾基再一次反省自己的思想。列寧則趁此機會對他進一步提出坦率的批評和誠懇的勸告。 列寧從高爾基的來信和談話裡看出,高爾基看不到真正的革命聲勢,相反,對周圍事物卻有著許多錯誤的印象。高爾基如果繼續留在彼得格勒,埋頭於保護文物和文化建設的話,那麼,無論是部隊裡的新事物,或是農村裡的新事物,或是工廠裡的新事物,高爾基都會看不到的。於是列寧建議高爾基去伏爾加河旅行,要「徹底改換環境,改換接觸的人,改換居住的地方,改換工作」,否則生活會使高爾基「完全厭倦」。 高爾基並不肯離開彼得格勒,但他常常去新首都莫斯科去看望列寧,去接受列寧的教誨。而每逢高爾基去克里姆林宮的時候,列寧的秘書處的工作人員的心情總是格外愉快,這種愉快是被列寧那種特別急切、特別興奮的情緒感染的。列寧與高爾基總是在一起商談許多文化建設的問題,其中比較重大的成就是《世界文學》出版社的建立。高爾基成功地團結了近百名西歐文學的翻譯家和近50名東方學者,出版了歐美和東方各國的譯著。高爾基和列寧都重視研究東方問題和思想。在出版目錄中也包括了中國文學作品。1922年出版了阿列克塞耶夫院士翻譯的《聊齋志異》第一卷《狐媚》,1923年出版了第二卷《妖僧》,這是蘇聯讀者第一次有機會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高爾基還提議成立專門研究東方問題的高等學校,同樣得到了列寧的贊同。高爾基和列寧一起,為建設新的俄羅斯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辛苦的工作,使高爾基得了嚴重的肺病。1921年10月,在列寧一再敦促下,高爾基才離開祖國,去德國治病。高爾基沒有想到,他這一去,竟是再也看不到列寧了。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他在一生中的最後幾天,還在聽人讀《我的大學》(那時它剛出版不久)。此外,據列寧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回憶,在彌留之際,列寧讓她給他讀了一篇文章,那是高爾基發表在1920年7月第12期《共產國際》上的文章——《符拉吉米爾·伊裡奇·列寧》。列寧一邊聽著,一邊回想著他的一生。他的眼睛望著窗外,想念著高爾基。 列寧逝世後,萬分悲痛的高爾基給列寧敬獻了花圈。在花圈上,只簡單地寫著:「永別了,朋友!」然而,正是這樸素的一句話,包含著多少難忘的回憶和多少深情的呼喚啊。 高爾基立即著手寫關於列寧的回憶錄,並且很快就脫稿了。但是,他對這篇回憶錄不是很滿意,1930年,他再次動筆。1930年6月,改寫完成。 這就是廣為傳誦的《列寧》。 斯蒂芬·茨威格曾經對高爾基說過:「在全部當代文學裡,我不知道有任何作品可與您描繪的列寧和托爾斯泰的肖像並駕齊驅,這是惟妙惟肖的兩幅肖像,唯有它們將留芳千古。」 在《列寧》裡,高爾基傾注了他的全部崇敬與熱情。 高爾基記敘了列寧在倫敦、在巴黎、在喀普裡的歲月,也記敘了十月革命列寧與自己的交往。「一切都是真實的。您的回憶錄中每一句話都會使人想起許多類似的話來。」克魯普斯卡婭這樣評價道。而高爾基不時的抒情插筆,把自己對列寧的懷念與熱愛完美準確地傳達給讀者,也讓崇敬與激情衝擊著每一位讀者。正是這種真實性和感染力,使《列寧》成為世界文學中的名篇。 高爾基與列寧近20年的交往是一段偉大的友誼。他們都懷著對真理的無限崇尚,積極地投身於自己的事業當中。在他們漫長的友情中,他們不是沒有出現過思想的分歧,而且甚為嚴重。但這並沒有防礙他們最終仍然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列寧對高爾基,是一個嚴厲的老師,同時也是一位體貼入微的朋友。回想起列寧曾經的幫助,高爾基的心中就充滿著感激與懷念。 高爾基把這種思想感情化為工作的動力,以百倍的熱情投入了生活和創作。1925年,高爾基完成了列寧的遺願,寫出了醞釀已久的《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