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自傳 | 上頁 下頁


  第六章 一個悲劇(上)

  我在中學時代,在不同的時間裡,有兩個人可以算得上是我少數的幾個朋友當中比較知己的。我和其中一人的友誼,並不長久;不是我拋棄他,是因為我結交了另外一個朋友以後,他就不同我往來了。我和這第二個朋友的關係是我一生中的一個悲劇。這種友誼為時甚久。我是在一種革新者的精神中和他結成這種友誼的。

  這個同伴本來是我哥哥的朋友。他們是同班同學。我知道他的缺點,但我卻把他當作一個忠實的朋友看待。我的母親,我的大哥和我的妻子都警告我,說我交上了一個壞朋友。為了保持做丈夫的尊嚴,妻子的警告我不聽,但我卻不敢把母親和大哥的意見置之度外。然而我卻為那個朋友辯護,對他們說:「我知道他的確象你們所說的,有缺點,可是他也有你們所不曉得的優點。他不會把我帶壞,因為我和他交朋友正是為了改造他。如果他能改正,我相信他一定是一個有為的人。請你們不必為我擔心。」

  我想我的話並沒有使他們滿意,但他們卻接受了我的解釋,不再過問了。

  後來我才曉得我的想法錯了。一個革新者不應和他所要改造的朋友保持過於親密的關係。真正的友誼是精神上的一致,這是人間少有的事情。只有氣味相投的友誼,才是有價值而持久的。朋友是彼此互相影響的,所以在交誼中幾乎沒有改造朋友的餘地。我以為一切排他性的親密的關係都應當避免,因為人容易接受壞的影響,卻不容易接受好的東西。而且凡是要和上帝做朋友的,必須孤獨,不然就得和全世界的人為友。我的見解也許是錯誤的,然而我想要啟發親密友誼的企圖算是失敗了。

  當我初次遇到這個朋友的時候,拉奇科特正浸沉在一種「改革」的熱潮中。他告訴我說,我們的許多教員背地裡吃肉喝酒。他還舉出拉奇科特許多有名的人,也是同屬一夥,而且其中還有一些中學生。

  我既驚訝而又難過。我請他將這些事情的原委告訴我。他解釋說:「我們是一個孱弱的民族,因為我們不吃肉。英國人所以能夠統治我們,就因為他們吃肉。你知道我的身體很強壯,我也跑得很快,這也是因為我是一個肉食者。吃葷的人不會長血瘤,有時即使偶然長上了,也好得快。我們的老師和其他知名人士並不是傻子,他們所以吃肉是因為他們知道吃肉的好處。你也應當這樣做。試試看,不要緊。你不妨試一試,看看效果怎樣。」

  他為肉食宣揚的這些話,並不是一次說出來的。這是我的朋友隨時想要說服我的長談中雄辯的精闢之處。我哥哥已經墜入彀中,因此他就支持我的朋友的論據。我同我的哥哥和那位朋友比較起來,身體的確衰弱得多。他們都比我結實、強壯、勇敢。這個朋友的技能把我迷住了。他能作異常迅速的長跑,並且擅長跳高和跳遠。加在他身上的體罰,無論多重,他都不在乎。他常常向我表演他的技能,正如一個人當看見別人具有自己所沒有的才能時,常常為之神往一樣,我也為這個朋友的技能所迷惑。這使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欲望,想趕上他。

  我幾乎既不能跳也不能跑。我為什麼不應當象他那麼強壯呢?而且我是一個膽怯的人:我怕賊,怕鬼,怕蛇;這種恐懼常在我的心中縈擾著。夜裡我不敢到室外走動。黑暗對於我是一種恐怖。我幾乎不能在黑暗裡睡眠,因為我恐怕這一邊來鬼,那一邊來賊,另一邊又來蛇。因此,如果屋裡沒有燈光,我就不能入睡。我怎麼能夠把這些恐懼告訴睡在我身邊的妻子呢?那時候她已經不是小孩了,是一個青年了。我知道她比我膽子大,我也自感慚愧。她不怕蛇和鬼,什麼黑暗的地方都敢去。我的朋友抓住了我這一切弱點。他告訴我,他能用手抓住活蛇,不怕賊也不相信鬼。而所有這些,自然是由於吃肉的結果。

  在我同學裡面流行著古遮拉特詩人納瑪德的一首打油詩。這首打油詩是這樣的:

  英人雄糾糾,
  印人何其小;
  肉食者治人,
  頎昂寓奇妙。

  我受了這一切的影響,終於屈服了。這時候我才漸漸相信吃肉是好的,以為它能使我身強力壯,膽識過人;以為如果全國一致肉食,便可將英國人打倒。

  於是我們便選定了一天,開始我的體驗。這件事必須秘密進行。我們甘地這一族都是毗濕奴信徒。我的父母更是篤信所宗。他們經常到哈維立神廟去參拜。我們家族有自己的神廟,古遮拉特盛行耆那教①,其影響隨時隨地都可以感覺到。古遮拉特的耆那教和毗濕奴信徒反對和厭惡肉食的情況,是印度的任何地方或印度以外地方所沒有的。我就是在這種傳統中生長的,而且我極端孝順我的父母。我知道他們一旦獲悉我破戒吃肉,他們就會嚇壞。況且,我之熱愛真理使我極為謹慎。當時我並不是不知道,如果我吃起肉來,就等於欺騙了父母。然而我的心思卻傾向於「革新」事業。我並不是要順從口腹之欲,我並沒有想到肉食有什麼特殊的好滋味。我只是希望我自己和我的同胞得以強壯勇敢,這樣就可以打倒英國人,使印度獲得自由。「自治」這個字,我還沒有聽說過。但我已經明白自由的意義。我之熱中於「革新」蒙蔽了自己。而且既然是秘密進行,我自己說服自己:僅僅把所做的事隱瞞著父母,並不能算是違背真理。

  ①耆那教(Jainism)舊譯景教,在印度的創立,幾乎與佛教同時。它提倡刻苦犧牲,除去物欲,自救而不為世俗所累。它有五個信條:一宜真言,二尚清貧,三不殺生,四不偷竊,五守貞潔。所以耆那教的教義和佛教、印度教都有共同之處——譯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