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傳 | 上頁 下頁 |
四七 |
|
12月1日,第二次圓桌會議結束,這次會議實際上未達成任何協議。圓桌會議進行期間,英王曾召見圓桌會議代表。事先有人提出:甘地這種苦行僧的裝束入宮覲見,不合定規。甘地表示如果要他換裝,他寧可不見英王。結果甘地還是腰纏一塊土布,身披一塊土布,衣不蔽體地走進了白金漢宮,引起輿論譁然。當甘地被問及穿這身衣服是否合適時,他詭譎地答道:「國王陛下有足夠的衣服供我們倆人享用。」 雖然談判失敗,但借這次歐洲之行,甘地卻給歐洲公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奇異的裝束、獨特的飲食習慣,令人難忘。他拒絕到豪華賓館下榻,情願到倫敦東區貧民窟投宿,他會見礦工、孩子,還與坎特伯雷大主教、蕭伯納、路易·喬治、拉斯基教授、林賽博士、歐文爵士、查理·卓別林等廣泛接觸,均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甘地旅歐期間,正值英國經濟危機積重難返、失業劇增、世風日下之時。對英國人來說,甘地既富魅力,同時又令人不安。在人們懷疑與困惑、甚至怨艾的氛圍中,他向世人宣傳他的令人迷惑的主張:「因為我們為爭取自由,選擇了獨一無二的途徑……整個世界厭惡地看到鮮血流淌,它為此正在尋找出路。我可以自信地說,唯有印度這塊古老的土地,可以為渴望和平的世人指引一條道路。」歐洲人雖然對他的學說付之一笑,然而甘地動身返回之時,數千名法國人、瑞士人、意大利人聚集在通往布林迪西港口的鐵路沿線兩側,渴望一睹站在三等車廂玻璃窗下的瘦弱身影。 在巴黎,歡迎的人群把整個巴黎北部擠得水泄不通。甘地不得不站在行李車上向前來歡迎他的人發表講話。在瑞士,他受到摯友、作家羅曼·羅蘭的款待。在羅馬,他警告法西斯主義將一觸即潰,土崩瓦解。 旅歐期間,甘地對當時人們最為關注的經濟危機發表了看法。當時美國汽車大王福特認為危機是暫時現象,甘地曾就此問題接受了美國記者的採訪。他毫不掩飾地表示:「我不相信這套理論。福特的看法,含有幻想。假如不注意平均分配的問題,大量生產的結果將是世界的悲劇。如果每一國家都大量生產,市場便發生問題。眼前機器也許可以供給人們的需要,但畢竟集中在少數地區,勢必要設法注意分配問題。除非能使落後的地區都能解決生產和分配的問題,否則便難免不發生極大麻煩。」談到印度的未來生產計劃,他肯定印度今後也是要大量生產的。但不是以暴力為基礎,也不是由少數工人操作複雜機器來進行,而是在每一個勞動者家裡進行,使用的機器也是最簡單的機器。他否認他從根本上痛恨機器,他反對的只是集中生產的大機器,凡是不能為大眾共享的東西,他都反對,尤其厭惡特權與壟斷。 1931年12月18日,甘地心情沉重地返回了印度。更讓他失望的是,他發現在他出國期間,政府不僅未遵守他與總督的停戰協議,而且還在加緊鎮壓活動,一切和平已成泡影。 1932年1月2日,甘地主持國大黨工作委員會會議,通過了恢復不合作運動的決議。 然而為時已晚。由於對政府的妥協轉移了群眾鬥爭的視線,在印度造成了失望、消沉與屈辱感,主動權已掌握在政府手中,從而大大便利了它對運動的扼殺。1月4日,甘地和當時的國大黨主席被關進監獄,大規模的搜捕在全國展開,國大黨被宣佈為非法團體,隨之一切和它聯盟或同情它的、或進步的組織,如農民協會、青年團、學生聯誼會等數千個社團組織統統被宣佈為非法。新聞、報紙、通訊受檢查,言論自由被取消,房產、財物等均遭沒收。全國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在對國大党和進步力量磨刀霍霍的同時,英國也在形式上準備擴大地方自治的基礎,給一些效忠政府的勢力施以小惠。「分而治之」的一貫政策得以貫徹,依照麥克唐納的「憲治方案」,少數派將實現保障名額分別選舉制。 轟轟烈烈的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又進入低潮。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