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傳 | 上頁 下頁
二〇


  ※三、鋒芒嶄露的國大党領袖

  1914年7月18日,甘地偕夫人及好友卡倫巴赫,乘輪船前往倫敦。航行中他便得知歐洲局勢緊張。船至倫敦的前2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8月8日,若干傾慕甘地的英印人士特地在西西大飯店舉行招待會,為甘地接風洗塵。到會的有阿蘭達·庫瑪拉斯瓦米先生、天才女詩人與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奈都夫人等,因故未能應邀前來而致函表示歡迎的有英國首相、印度事務大臣及其他各政界要人與社會名流。

  因為「一戰」爆發,甘地在倫敦期間組織了一支印度救護隊,準備開赴前線,但此時他不幸染上肋膜炎,加上甘地夫人身體一直欠佳,最後甘地不得不接受大家的勸告,于12月啟程回國。這一次他的摯友卡倫巴赫因是德國人,無法相偕同行,令甘地無限惋惜。

  1915年1月,甘地回到孟買。甘地的凱旋歸來受到了隆重的歡迎。他還沒上岸,恭候在此的印度領袖們就乘小艇上船迎接,並得到當局批准,讓甘地在先前只許皇室貴賓及印度總督與印度偉人登陸的專用碼頭上岸。當時甘地身著印度布衣,隨身攜帶著一個小包袱,裡面唯一貴重的東西就是《印度自治》一書的手稿。

  甘地回國前後,印度正處於一個歷史轉折時期。雖然早在1885年印度國大党成立後,民族獨立運動有了自己的全國性組織,但早期領導民族獨立運動的是國大党溫和派領袖,他們長時期執行著一套同帝國主義殖民者妥協的綱領和政策。他們的政治目標是實行代議制和擴大印度人在統治機構內的代表權;他們依靠的是上層資產階級、自由派地主和他們的知識分子,鬥爭手段是請願、抗議、宣傳、鼓動。

  在印度第一次民族獨立的高潮中,以提拉克為代表的國大黨激進派提出了一個包括「自治、提倡國貨、抵制洋貨和民族教育」的新綱領。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局面曾為之一新。

  但人民革命鬥爭在1905~1908年波瀾壯闊的民族運動被鎮壓後,陷入低潮。極端派領袖大多身陷囹圄,剩餘力量被排擠出國大党,溫和派控制的國大黨基本上處於無所作為的境地。

  在回國的最初日子裡,甘地忙於在各地探親訪友,拜見要人和體察民情。此時,他的政治導師、國大党溫和派領袖戈卡利雖已病入膏肓,將不久于人世,還是堅持為甘地準備了盛大的歡迎會。甘地還前往家鄉拉奇科特和波爾班達探望長兄的遺孀和其他親友。在家鄉停留一月左右,2月17日,甘地偕夫人又前往聖提尼克坦,去看望先期而至的鳳凰村人,順便拜見渴慕已久的印度詩哲泰戈爾。甘地雖然沒有見到泰戈爾,卻贏得其真誠的敬意——泰戈爾稱讚甘地為「瑪哈德瑪」,意為「偉大的靈魂」,「聖雄」,這是印度人對最有智慧的人的尊稱。

  甘地在聖提尼克坦期間,接到戈克利的死訊,甘地無限悲傷。他說:「我曾想找一位真正的英雄,在全印度只找到一個,這就是戈克利。」他立即偕夫人前往浦那參加葬禮。為寄託哀思,他決定赤足一年。

  參加戈克利的葬禮後,甘地開始旅行全國,以實現戈克利的遺願。因為戈克利曾建議甘地在一年之內,不要急於發表政治見解,而應旅行全國以廣見聞,吸取經驗。這期間,甘地坐三等車先後到加爾各答、哈德瓦、古魯庫爾、馬德拉斯等地旅行。一路上他耳聞目睹了人民所受的種種疾苦,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他心目中美好的國度和深愛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難,雖然他牢記戈克利的叮囑,多看少說,但觀感使他無法保持沉默。對於陳規陋習、官僚主義、教條主義,他不可能熟視無睹。對國大党的許多領導人及其政策的軟弱渙散他也頗有微辭:「我感覺他們沒有負起神聖的責任,我相信我是想從他們那裡獲得智慧,可是讓人失望。他們的言行都不合我的胃口。」

  旅行完畢,甘地迫切需要的是尋找一個立足點,就像他在南非曾經嘗試過的那樣,建立一個訓練非暴力抵抗戰士的基地。好幾個省都爭相貢獻一塊領地,最後甘地選中了故鄉古吉拉特的首府阿赫米達巴德。因為這裡是印度古代手紡業中心,又是該省最為富庶的地方。甘地認為這裡正適合他倡導鄉村建設,也較容易得到有錢人的贊助。

  1915年5月25日,真理學院在古吉拉特靠近阿赫米達巴德的一個小村子柯契拉甫正式成立。這個名稱用意深遠。甘地解釋說:我們的信條是獻身真理,我們的工作便是追求和堅持真理。「真理學院」這個名稱同時表達了目標和服務的方法。

  真理學院的首批學員男女共25名,所有的人都像一家人一樣同燒一鍋飯,共守同樣的誓言:信奉真理、非暴力、節欲、不偷竊、不私蓄、節食。

  學院使用印度語。在甘地看來,「我們管理人員相信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拋棄了本國的語言文字,便不能產生實際的進步。所以要訓練學員們使用地方語並瞭解印度其他地區的方言,再學印度的幾種主要語文。梵文是一切印度之母,所以也要學習。」

  為改變輕視勞動的流俗,甘地希望教師們首先接受勞動教育。他說:「勞動是人類天賦的義務,為了個人的生存,我們必須勞動。」

  年滿4歲的男女小孩就可入院受教,但需通過嚴格的智力與體力測驗。他們的父母應絕對授權院方管教。學生們將學習如何過集體生活,研習宗教、農業、紡織與文科。文科講授均用方言,課程包括歷史、地理、數學與經濟學,每人必須研讀梵文與印度文和德拉維底文中的一種,英文被列為次要語文。

  學員到了成年時,或宣誓正式成為修道士,或結業離校。兒童在完成學業前,不准其父母前來訪問,全體學員一律穿最簡單的衣著,每日3餐也極簡單,除了食鹽胡椒外,其他佐料概不准用。院中無寒暑假及假日,但一周中有2天課程極少,學員可以做自己的工作,每年有3個月的時間讓學生作徒步旅行。學員均不收費,院中日常費用全靠捐助維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