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古德裡安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出版說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去已久,後人只能通過相關的戰史、回憶錄、傳記等等來回味與憑弔。不過,我們所能看到的,絕大多數由英美等戰勝國的作家、學者們所著述;而戰敗國德國的意見,卻鮮見視聽。然而,他們畢竟是這場戰爭的主角,他們對於這場幾乎捲進了整個世界的戰爭持何觀點,他們如何看待這場戰爭的發動、進程,以至自己的失敗的——我們推出這套《德軍觀點》叢書,就是希望讀者能從更全面的視角,來瞭解這場戰爭。

  這套叢書包括了德國「名將」古德裡安、隆美爾、曼斯坦因的作戰回憶錄,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而作為本套叢書譯者的鈕先鐘先生,也是一位軍事大師。兩相配合,應是相得益彰。

  在書中的一些段落中,作者給與了德軍和德國將領一些極高的評價,但這些評價都是從純軍事技術和戰術的角度出發的,與這場已有歷史定論的戰爭的正義性與價值判斷無關。

  不過,他們畢竟都是德國軍人,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立場,他們的軍人使命感和榮譽感要求他們必須竭盡全力,為自己的國家爭取勝利。因此作者難免流露出一些未能實現個人目標和國家目標的遺憾,以及烙上「德國立場」標記的觀點和判斷。

  我們既應該對逝去的作者和歷史作品表達尊重,也要在閱讀時,對於其表達的歷史觀、價值觀有正確的認識和判斷。

  重印前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中最後也是最大的一次戰爭,儘管已經是50年前的舊事,但其經過直到今天仍然還是一種非常值得留戀的回憶。在大戰中德國固然終於失敗,但其軍人在戰場上的表現則真是可圈可點,所有其他交戰國的人員也都無不自愧弗如。至少,在作戰的層面上,德軍真可以說是蓋世無雙。因此,他們的確是雖敗猶榮,甚至於更可以問心無愧地說非戰之罪也。

  平均說來,德國的將領都相當優秀,他們在戰爭中大都能夠忠勇任事,恪盡職守。不過若就全部過程加以精密的評審,則根據許多戰史專家的意見,可以斷定有三位是大家一致認為真正符合所謂「名將」的標準。他們就是號稱「閃擊英雄」的古德裡安、揚威北非的隆美爾和以「曼斯坦因計劃」留名青史的馮·曼斯坦因。儘管他們都已經作古,但研究戰爭的人仍然會感覺到他們的將星還在戰略的天空中發出閃耀奪目的光輝。

  古德裡安和馮·曼斯坦因在戰後都有回憶錄。古德裡安的書出版最早(1952年),書名為Panzer Leader,若直譯為中文應為「裝甲領袖」;當年為求生動傳神起見,遂意譯為「閃擊英雄」。馮·曼斯坦因的回憶錄直到1955年才出版,原名為Lost Victories,譯為「失去的勝利」。從其書名上看來,可以顯示出這位元帥的確認為德國本應贏得勝利。隆美爾在1944年即已被迫自殺,所以不可能有回憶錄,但所幸他生前留下不少的文件,於是在戰後由英國兵學大師李德哈特負責編輯,並由其幕僚和家人提供補充資料,而在1953年以「隆美爾戰時文件」(The Rommel Papers)為書名出版,就實質而言,也幾乎無異於回憶錄。

  這三本書都是50年代由我譯成中文,首先在《軍事譯粹》雜誌上連載,然後再出單行本。說起來這已經是40年前的往事,現在要想看這些書可能只有向舊書市場中去尋找。現在有出版社有意將三書重印發行,我感到非常高興並樂觀其成。為什麼這些回憶錄仍然有重印的價值呢?我想以一位花了40年光陰鑽研戰史和戰略的學者身份來提出若干解釋。

  欲通兵學必讀歷史,因為戰爭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只能透過前人的經驗來學習。回憶錄又是歷史中的一個特殊部分,能夠提供其他歷史著作所不能提供的資料。戰爭的主角還是人,而尤其是指揮作戰的人,即所謂「將」。最好的歷史對於各將如何指揮,如何決策也只能做客觀的描述或分析,但無法真正表達其內心中的思想。只有當事人現身說法,始能使真相大白。簡言之,歷史的記載往往不免簡化、濃縮、生硬,好像沒有血肉的骨架,但回憶錄卻是由血、淚、汗交織而成的真實故事,具有啟發性和人情味,對於心智的運作、意志的發揮,都有其詳盡的自我表白。

  所以只有讀名將的回憶錄始能瞭解名將之所以為名將。誠如李德哈特所雲,讀古德裡安的書就好像是坐在他的指揮車中,親自看他如何指揮一樣。凡是喜歡研究戰爭的人,而尤其是青年朋友,我敢憑我個人40餘年來的治學經驗向你們推薦這三本德國名將回憶錄。它可以幫助你們瞭解什麼是真實的戰爭,同時也讓你們親自感受到戰爭的滋味。經常有人指出歷史比小說更奇妙,而我則說讀名將回憶錄要比看任何小說都更過癮。

  鈕先鐘
  1994年4月寫於臺北

  再版前記

  《閃擊英雄》,即德國古德裡安上將回憶錄;《隆美爾戰時文件》,即隆美爾元帥未完成手稿,由英國兵學大師李德哈特編輯成書;《失去的勝利》,即馮·曼斯坦因元帥回憶錄。這三本名著都是我在過去所譯出,並先後由本社(編者注:軍事譯粹社)出版的。

  凡是略有軍事知識的人都一定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真是名將輩出,其人才之盛實非其他各國所能及。儘管德國終於還是失敗了,但從純軍事的觀點上來看,那的確有一點輸得冤枉,大有「非戰之罪」的感想。無論如何,德國軍人在戰場上的表現,至少是可以名垂青史,永為後世的楷模。

  儘管一般德國軍人都很夠水準,但在優秀中再挑最優秀的,據我個人和一般評論家的看法,有三個人似乎真可以說「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他們不僅是一時之選,而且即令置於古今名將之林,也都還應居於名列前茅的位置。他們是誰?也就是我所介紹的這三位德國將領。

  概括言之,這三個人都是軍事天才,而且其成就也很難分出高下,分別言之,則他們之間卻又多少有一些差異。古德裡安的專長是在裝甲兵方面,不過他在戰略方面的見解也自不平凡,所可惜的卻是並沒有機會讓他去一展抱負。許多比他差的人都拿到了元帥的權杖,而他卻只能以上將終其身,這的確是有「數奇不封」之感。

  隆美爾也許要算是最幸運的,儘管他的結局是一個悲劇。他雖然是在一個次要的戰場上作戰,但他卻有指揮的全權,可以任意發揮他的天才,這是其他德國將領都很羡慕的機會。一般的看法都認為他是戰術優於戰略,但從他自己所寫的文件上來判斷,連李德哈特也不能不認為他是具有極高深的戰略修養的。

  以「曼斯坦因計劃」而在軍事史上取得不朽地位的馮·曼斯坦因元帥,是德國當年軍事界所公認的偉大戰略家。但事實上,他並非只能運籌帷幄,而不能衝鋒陷陣。雖然不是裝甲兵出身(實際上上面那兩位也都不是),但他對於裝甲兵的運用也一樣的內行,尤其是他在東線戰場上對於大兵團的作戰指揮,更可以說是已達超凡入聖的境界。

  總的來說,這三位名將都的確是值得後人景仰。而他們自己所撰寫的回憶錄,也的確能夠把他們在戰爭中的一切思想和行動都很詳細地表現出來。這些書已成為世界軍事名著,其價值也可以永垂不朽。

  從歷史學家的觀點來看,回憶錄的價值也許不如經過編撰的戰史。因為前者是以個人的觀點來寫的,自然難免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而後者則可以利用多方面的資料,所以比較客觀。但是從研究戰爭藝術的立場上來說,回憶錄的價值卻遠較重要。因為戰史的內容往往會過分的簡化、濃縮和生硬,變成了一個沒有血肉的骨架子。反之,回憶錄卻是由血、淚、汗所交織而成的真實故事。它不僅具有人情味和啟發性,而且更有如李德哈特所雲,對於一位專家的「心」,和這顆「心」怎樣工作,有很詳盡的自我表白。

  作為一個職業軍官,尤其是青年軍官,其最大的責任就是應該學習怎樣作戰,兵者國之大事,雖可百年不用,但不可一日無備。怎樣學習作戰呢?拿破崙所告訴我們的,鑽研古今名將的記錄實為不二法門,因此這三本書是值得一讀,再讀,三讀,甚至於無數讀的。

  這一次再版這三本書,可以說是所費不貲,真是出了一身大汗。為了便於讀者獲得完整印象起見,現在把它們並成一個合集,定名《德國三大名將》。我們誠懇希望此一努力對愛好軍事學術的社會青年能有極大的貢獻。

  鈕先鐘
  1974年7月20日於臺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