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歌德 | 上頁 下頁
二四


  離別自然使詩人痛苦,不過智慧最終能夠戰勝熱情。像往常一樣,歌德把痛苦轉化為抒情詩的創作,使自己擺脫了感情的波動。說實話,德國文學應該感激瑪麗安娜,感謝她激起這位老青年的愛情和詩情,才不致失落這串詩歌史上閃耀著奇光異彩的璀燦明珠——1819年出版的《西東詩集》。其中的抒情詩既不同於賽遜海姆時期,也不同於19世紀以前的創作,表面的特徵是抒情手段借用了波斯和阿拉伯詩歌的形象,而內在特質則正如黑格爾所說,它是從「自由自在、拋棄自我的心情迸發出來的」,「其中幻想的熱烈和豐富是古今所沒有的」,青年的熱情和老年的智慧多姿多彩地交織著。

  《西東詩庥》中的詩不只是愛情詩,由瑪麗安娜激發的靈感還把他的創造力引向一個更大的範圍,這就是他不能忘懷的時代、歐洲政治變動對德國社會的影響。我們知道,在拿破崙戰勝奧地利和普魯士以後,曾組織了萊茵聯盟,給德國帶來一些法國革命後的思想和制度,促進了德國的進步。但德國一部分政治家、思想家、詩人(尤其是浪漫派)從民族主義立場出發反抗拿破崙,並於1813年繼俄國的勝利之後在萊比錫擊敗法軍。歌德基於自己對歷史人物的辯證觀點,對反拿破崙戰爭並不表示支持,反而接受其授勳(也接受過俄國的勳章)和接見,這自然會令愛國人士不滿。但拿破崙失敗後,德國的統一、自由和社會改革並沒有實現,歐洲各國君主反而舉行維也納會議,組成俄、奧、普3國反動的神聖同盟,鎮壓進步思想和行動,封建勢力在歐洲全面復辟。這時歌德轉向波斯詩人哈菲茲,是毫不奇怪的。

  哈菲茲進行創作時,正是蒙古人統治波斯的時期。

  他的詩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專制和暴虐、宗教勢力的猖獗、社會道德的沉淪,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嘲諷,他歌詠春天、鮮花、美酒和愛情,呼喚自由、公正、美好的新生活,對人民的苦難寄與了深厚的同情。歌德反抗或逃避德國的窒息和反動的氣氛,很大程度上把哈菲茲視為詩人的自我而不是原型:

  北方和西方和南方分裂,
  王位崩壞,王國戰抖,
  你則逃往純淨的東方
  把家長的空氣享受

  (《歌人之書》)

  歌德曾在一個場合把哈菲茲說成是伏爾泰,因此他選擇哈菲茲的目的也就清楚了:哈菲茲和伏爾泰都反對蒙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致力於啟蒙工作,對人們思想意識產生過進步作用。另外,哈菲茲的經歷實際上也沿續著《塔索》的主題,對於當今的歌德而言,即如何在封建政治侵犯思想的藝術時,儘量保持知識、文化與權力的平衡,不至於使進步知識分子艱難努力的成果毀於一旦。因此,他在馬車上寫出來的這些詩篇,表現了詩人從內心體驗到外部觀察而形成的世界觀、從泛神論而來的宗教觀、從探求大自然而形成的宇宙觀等幾乎整個一生的思想成果。在詩風上,不僅有早期安那克瑞翁式的羅珂珂歌聲,而且有「狂飆突進」時代的回聲,最終則回到古典的形象基礎上,可以說把各個不同創作時期的經驗作了集大成式的創造性統一。其將東方和西方的思想和形式相融合的試驗也取得了成功,詩人自稱哈提姆,瑪麗安娜成了蘇來卡,拿破崙變成帖木爾如此種種,不僅自然地傳達了東方詩歌的神韻,而且在文化上表現了不同於歐洲中心主義的世界眼光。

  《西東詩集》的結構被人比作但丁的《神曲》:哈菲茲對於哈提姆猶如維吉爾對於但丁,蘇來卡對於哈提姆正如但丁的貝阿特裡契。詩人哈提姆由哈菲茲導引,經由詩歌《歌人之書》、戀愛《愛情之書》、觀察《觀察之書》、悲憤《不滿之書》、格言《格言之書》、帖木爾《貼木爾之書》種種階段到達愛人蘇來卡《蘇來卡之書》,又經過宴樂《酒保之書》而到達天堂《天堂之書》。全書就這樣由一卷又一卷、一首又一首的套詩、組詩組成,既單純、又深刻複雜,在對個別事物的表現中,因納入一個更大的系統而成為一個具有廣泛聯繫的整體。不過儘管如此,《西東詩集》並不能作為一部已完成的完整的著作,歌德還想把關於東方、古希伯萊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詩人和英雄、歷史和文化的內容加進去,這樣它或許會成為一部《浮士德》式的、以詩歌形式概括的歌德的世界觀。

  1815年10月是旬,歌德結束了帶給他創作豐收的萊茵之旅,回到了魏瑪的家裡。妻子和和子都在歡迎他。奧古斯特已經24歲,曾在海德堡讀書,當他想手執武器加入解放祖國的戰鬥時,地為年老的父親所阻撓,結果受到凱歸來的夥伴的恥笑;一次英勇的決鬥也因為父親之故被禁止,結果父親的謹小慎微多少把他弄得有點——正如後來與歌德好的馮·施太因夫人所說——「可憐兮兮的」,直到他1830年死時為止,他始終是一個不幸的人物。

  但這一年最不幸的是克裡斯蒂安娜。她以自己的愛情、忠誠和勇敢贏得了婚姻,也贏得了以後日益發展自己的任性和享樂的權利,歌德對此並非毫無煩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