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歌德 | 上頁 下頁 |
一五 |
|
§第七章 與席勒的友誼 1788年6月18日,歌德結束了長達21個月的意大利之行,帶著危機克服後的冷靜與謹慎,再次出現在弗勞恩普蘭的家裡。他很快發現,原來所熟悉和厭惡的一切,現在需要重新適應和認識,從意大利獲得的新思想不僅造成了他與整個宮廷的距離,而且對於魏瑪宮廷而言,情況也是這樣。完全以普魯士將軍自居、時刻準備建功立業的公爵,似乎覺得反對戰爭的樞密顧問還是呆在意大利為好。維蘭特寧願在藝術上維護原來的信念,意大利的美學對他過於遙遠。 赫爾德和他的精神師友關係早已完結,歌德甚至不能對他抱更高的期望。馮·施太因夫人則對他的不辭而別不能原諒,在出走沒多久,她就以受了侮辱的貴婦姿態討還所有寄給他的書信,而歌德旅行期間為她所記的意大利印象記,此時又由她寄回他這裡。這一切到意味著什麼?在對解決其精神危機有重要意義的意大利之行中,他的所作所為又如何呢? 1786年10月29日,化名菲利普·默勒的歌德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目的地羅馬。魏瑪的生活突然在他的面前消失,他感到輕鬆和自由。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他在市場閒逛、說笑,在博物館、教堂、宮殿進行藝術觀摩,主要時間則埋頭寫作。他不僅帶來《伊菲格尼》《哀格蒙特》的初稿或片斷,而且帶著《塔索》、《威廉·邁斯特》和《浮士德》的寫作計劃。他厭惡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的生活,在與少數幾個僑居羅馬的德國藝術家的交往中感受到純潔的樂趣。 歌德此行不僅希望克服危機,而且希望通過不帶偏見的學習解放自己回宮廷生活而拘謹起來的藝術思想。在威尼斯,他注意到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對藝術的影響,他把人民視為自然的一部分,美的一部分。 在羅馬,他發現了人民和古典藝術的相互關係之秘,即堪稱楷模的羅馬平民社會的存在本質。他把觀摩和研究各種藝術的心得寫成《對自然的單純摹仿、手法、風格》一文,發表在1789年由維蘭特主編的《德意志信使》上,發展和深化他在《法蘭克福學報》上表達的美學信念。這使他進一步完成了由「狂飆突進」時期的浪漫主義向古典主義的轉變。這些思想都反映在幾部作品的修改上,如《伊菲格尼》把「狂飆突進」中普羅米修斯的反抗精神改換為對社會現狀的認識,進而企圖揭示一種典範的人道主義行動,以加強其道德力量。《塔索》則考察了藝術在社會中的作用。作為要求改變現狀的英雄,他的妥協實際包含一種對《伊菲格尼》的理想的批判性揚棄,其對人與社會的理想關係的探求遠遠超越了對魏瑪宮廷的批判。 1775年就動筆的《哀格蒙特》帶著「狂飆突進」精神的餘波,描寫16世紀荷蘭反西班牙統治的民族解放鬥爭,初稿寫到哀格蒙特與阿爾巴公爵辯論時寫不下去了,在意大利才重新獲得了寫作的靈感。哀格蒙特本人被寫成一個愛人民愛戴和擁護的英雄,其貴族作風導致他對暴君阿爾巴公爵的錯誤認識人和不相信人民的力量,最終遭到殺害。死前夢見由平民姑娘克萊辛化成的女神預言荷蘭的自由將會到來。歌德通過他歌頌了一種人道主義的騎士精神,它既含有古典主義的節制,更充滿本于熱愛自由和反抗民族壓迫的狂飆一般的激情。 這段時期歌德創作非常豐富,除了對上述3部作品的修改、完成,他還寫出了《浮士德》中的部分片斷,搜集了《威廉·邁斯特》的材料,寫了《納烏西卡》中的兩場。他不僅從事文藝創作,研究古希臘和羅馬藝術,而且也曾在西西裡島巴勒莫的植物園中觀察植物,欣賞地中海明媚的自然風光,研究其中的海藻,形成了植物學上「原始植物」的觀念,認為各種植物都是從「原型」演化而來。當他決定離開羅馬,已打定主意過藝術家和科學家的生活,新的思想觀念使他明確了將來生活及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經過同公爵約定,他將不再擔負樞密院的工作,不再負責財務的管理,而成為國家科學和藝術部門的行政領導,擔任了魏瑪劇院、魏瑪美術院和耶拿大學的總督。他試圖把手中的權力變成一種教育手段,通過把自己置身於對科學、藝術和文學問題的研究,實現自己在意大利獲得的新理想,把魏瑪城變成第二個佛羅倫薩。他現在對國家財政已不負責任,耗費鉅款建起了各種文化和科學設施。他還把自己的家發展成無形的科學院——「星期五協會」,使它成為志同道合者和真理追求者的活動中心。經常出入的朋友有邁耶爾、耶拿大學教授費希特及後來的謝林、自然科學家亞歷山大洪堡和威兼洪堡兄弟等。 歌德敏銳地感到德國文壇的精神的變化,在盧梭《懺悔錄》的影響下,如今各領風騷的是諸如卡爾·菲利普·莫利茨的《旅行家安東》(1788—1790);克林格爾的浮士德小說(1791);海涅的《阿丁哲羅》等作品,尤其是現在的魏瑪宮廷武官席勒的《希臘諸神》和《唐·卡洛斯》,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和討論。後起一代浪漫派首次以反對者的姿態出現。仿佛不是偶然,席勒在歌德重返魏瑪不久就發表了對《哀格蒙特》的評論,歌德立刻把這位與他背道而馳者打發到耶拿大學,以免威脅自己在國家精神上的領導地位。 1789年歌德完成了組詩《羅馬悲歌》的創作。 在這組席勒給予最高評價的詩裡,他把源于古希臘、羅馬單行六步、雙行五步的悲歌(Elegie)體的古典風格與個人經歷相融匯,既回顧在羅馬度過的幸福生活,又反映了他與新的生活伴侶、23歲的制花女工克裡斯蒂安娜·烏爾皮烏斯的愛情關係。1790年,歌德一度因公赴威尼斯,所創作的《威尼斯銘語》103首,除了表達他對於時事、世界和威尼斯生活的感受,也貫穿著對於克裡斯蒂娜的懷念。這兩組詩中歌德的感情不同於以往愛情詩的狂熱和誇飾,而是帶著一種感人的溫存,反映了他的情感世界的一些重要變化。 那是1788年7月的一個早晨,歌德正在公園散步,一個宛如他詩中的漂亮姑娘朝他走了過來,她是來替她的兄弟、一個沒有收入的作家向他求助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