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歌德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故鄉與童年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萊因河畔的名城法蘭克福市。第二天,這個被救活的嬰兒在受洗時起名為約翰·沃爾夫岡·歌德。

  法蘭克福是當時名存實亡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直轄市,一向是皇帝加冕的地方,商業和交通發達。雖然人口只有3萬人,但是與當時的羅馬、巴黎、倫敦或維也納等歐洲名城相比,做一個法蘭克福人仍然足夠體面。這是因為,第一,它不屬￿任何封建小邦而被獨立管轄,政治地位比較特殊,居民中市民階級意識較強;第二,它長期是南北德意志商品的集散地,大街小巷佈滿了來自德意志各地的行商及荷蘭、法國、意大利等地的外國商人。商品豐富、市場繁榮,當地商業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因而比較高。但由於缺乏遠見,新興的手工業生產方式並未得到迅速的推廣。貴州統治家族的鼠目寸光和頑固不化,使法蘭克福的社會矛盾包括市民和議會的矛盾、貴族和手工業主與被圈禁在猶太區的猶太市民及平民階層的矛盾,一直很尖銳。1612—1614年蜜糕工人菲特米爾曾領導法蘭克福市民發動反對議會的專橫的暴動。暴動雖然最終被鎮壓,但其社會的內在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

  小歌德屬￿當地的特權家族。他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歌德的先祖是圖賓根的手工業者,本人曾學過法律,作過律師,在帝國政府、雷根斯堡議會及維也納帝國樞密院任過職,141年回到故鄉法蘭克福,1748年與頗有名望的市長特克斯托爾的女兒——卡塔琳娜·伊麗莎白·特克斯托爾結婚,擔任了皇家顧問。這樣一來,根據當地的規則,他已不可能再在本地政府任職,而只能賦閑在家,靠食利為生。歌德自傳《詩與真》曾記載了他的抑鬱不得志。他一生中唯一重大的事件是赴意大利旅行,在後來寫成的遊記中,流露出他嚮往真正的生活,想要有所作為的心情。

  不過,他父親由於常置身事外,倒養成了一種比法蘭克福人更優雅和自由的生活觀念,對小歌德發生的影響。

  他母親卡塔琳娜·伊麗莎白·歌德則出身於書香和官宦之家。與生活嚴肅、知識豐富、熱愛藝術但有點古板的丈夫不同,她精明活潑,有豐富的想像力,熱愛生活,善講故事。她一共生了6個孩子,可只有歌德和1970年出生的妹妹科內利婭長大成人,因而在歌德的記憶中,她對孩子們有點溺愛過甚。

  小歌德在叫做「牡鹿溝」(Hirschgraben)街的一所老舊寬敞的房子裡長大。二樓的「花園室」是他最喜歡呆的屋子。在這裡他常常眺望遠方,浮想聯翩。

  夏天他做完功課,就不厭足地觀賞日落,等待暴風雨的來臨。透過窗戶,他從那裡看見鄰人在花園散步,料理花木,孩子們在那兒玩耍,遊侶們尋歡作樂,又聽見九柱戲所用的木球滾著和柱子倒下來的聲音。這一切都引起這個世界的小觀察者的一種孤寂之感,令他產生一種茫然的憧憬。

  小歌德的教育主要由父親來負責,只有書法、圖畫、音樂等少數課程請過教師。應該說,知識淵博的父親是個稱職的教師,他在當時德國一流的科堡高級中學打下的語文和其他課目基礎相當扎實。儘管歌德天資非凡,他仍教導兒子要勤勉、堅忍和反復練習。

  就這樣,歌德很快學會了讀和寫,通曉了父親和其他教師所授的功課,對韻文和詩歌的興趣也由於讀了當代德國詩人的著作而加強起來。他開始廣泛涉獵當時的文學名著和通俗故事,像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英國作家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及德國作家施納貝爾的《斐爾遜堡島》等一些想像豐富的著作都為他所喜愛。除了讀書和練習寫作,小歌德還經常在法蘭克福各處自由自在地漫步,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生意盎然的世界逐漸在他面前展開:城市的建築、市場、工廠甚至墳場,無言地講述著它那悠久的歷史;帝王加冕的故事和「吹笛者法庭」的儀式生動地展示著其獨特的風情。祖先的風俗、習慣和思想通過德的觀察和學習而漸漸深入心靈。

  學習之餘,小歌德有時也會想起祖母的寬敞的屋子,那裡曾是他做遊戲的好地方。聖誕夜的一次木偶戲演出成為她最後的遺贈,不久她就病故了。同在外祖父的住所成為另一個有趣的去處,尤其是屋後的花園。他喜歡看外祖父閒適而勤勉地護理和栽培花木,喜歡看他有條不紊地處理公務。正是在這裡,他獲得了城市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最初印象,也感染了一種「道德病」,一種自命不凡、追求時髦和誇誇其談的極力想摹仿貴族、在貴族生活習慣中尋求範例的傾向。

  不過在小歌德身上,此時還僅限於把祖父想像為貴族,為他作為市長的光榮洋洋得意而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