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歌德 | 上頁 下頁 |
一〇 |
|
但是好景不長。有一次歌德穿上夫人的朱紅皮大衣滑冰滑過橋拱,當時夫人也在冰上。這件事被勃倫塔諾先生知道了,1774年2月底3月初夫妻倆發生爭吵。從此勃倫塔諾先生不准歌德進他的家門。6月中旬歌德在一封信裡寫道:「我很少見到瑪克斯(瑪克西米利安妮的愛稱——作者注)。即使遇見,也是偶然之事。」 1775年3月她生了第一個孩子,勃倫塔諾先生才表示願意和解。歌德給她母親寫的信說道:「親愛的媽媽,昨晚我們在瑪克斯處胡亂地吹打彈唱了。」(1774年8月1日)。 歌德回到法蘭克福以後不久,他竟意外地在街頭遇見了克斯特納。兩人又熱烈地擁抱起來。歌德給他們倆又寫了好幾封信,告訴綠蒂,她的剪影仍掛在牆上,向綠蒂表示思念之情。他在信中責怪綠蒂「沒有夢見我」(1772年9月25日)。兩個月過去了,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他藉口辦事,在11月9日又拜訪了他們,離別時吻了綠蒂。 克斯特納不久同綠蒂結了婚,歌德買了結婚戒指送給他們。他附上一封信,寫道:「你們不要到法蘭克福來,這會令我心情舒暢;你們來,我就走。」(1773年3月底)直到1816年秋綠蒂才與67歲的歌德在魏瑪重逢。歌德友好和有禮貌地接待了她,但雙方都感到陌生和疏遠了。 2. 正在歌德痛不欲生的時候,克斯特納寫信告訴他耶路撒冷自殺的消息。耶路撒冷(1747—1772)是歌德在萊比錫大學時的同學,「身材中等,身體健美,英俊可親,長臉帶圓,金髮碧眼,穿著藍色的常禮服,淺黃色的背心和褲子,以及褐色頭的長靴。」他在布倫瑞克公使館當秘書。據說他熱戀一個朋友的妻子,但絕沒有看見他跟這女人公開在一起。他愛好英國文學。性格有些孤僻內向。 耶路撒冷的自殺,歌德自身的體驗和遭遇,使歌德不用費多大勁,就構思出完整的情節。甚至維特寫書信的日期都與歌德給綠蒂的信相差無幾。但是,歌德並不等於維特。維特死了,歌德卻活著。 歌德花了4個星期的時間,寫成了這部書信體小說。在歌德離開綠蒂,回到法蘭克福一年半以後萊比錫書店來信索稿。歌德將書稿寄去。1774年秋,《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本小說出現在書展上,立即引起轟動。這位25歲的青年人一下成為新聞人物。 一本很平常的描寫三角戀愛的小說,為什麼竟然轟動一時呢? 根據歌德自己的分析,這與當時的社會有關。當時德國還是一個封建社會。人性受到壓抑,個性沒有解放,戀愛沒有自由,青年人受到各種封建觀念的束縛。他們的種種熱情得不到滿足,根本不可能從外部受到鼓舞去幹一番事業,只能在精神空虛的市民生活中彷徨,感傷,厭世。「當時的青年界已埋藏有厭世觀的炸藥」,一觸即發。所以,這部小說受到有時代精神苦悶的青年的熱烈歡迎。甚至與維特有同樣遭遇的青年讀者竟然步維特的後塵,穿上藍上衣、黃背心,仿效維特而輕生自殺。 德國文壇高度評價了這部作品。老一輩的詩人萊辛、魏蘭特雖然提出了一些批評意見,但都讚揚歌德的天才。狂飆突進運動的作家們都熱烈讚揚這部作品的革命精神。倫茨(1751—1792)把維特稱為「被綁在十字架上的普羅米修斯」。畢爾格爾寫信告訴歌德,說他讀了《維特》之後,夜裡做夢,夢見自己在歌德的懷抱裡大聲慟哭。可見小說感人之深。 《維特》成了當時的暢銷書。封建衛道士們慌了手腳,不許讓這本有傷風化的小書流行。「在萊比錫,書還沒來得及印出來就受到禁止,每個持有它的人被課以10個塔勒的罰金」①。「第一個意大利文版的《維特》一出現,立即被教會全部購買加以燒毀②」。當時作家尼古拉為了對 ①艾米爾·路德維希:《歌德傳》,第91頁,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高中甫:《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第40頁,北京出版社出版。 抗歌德,竟寫了一本214頁的小說《少年維特之喜悅》,篡改結局,讓維特用灌上雞血的手槍自殺未遂,最後與綠蒂結婚。這使歌德大為惱怒。 鑒於有些青年仿效維特走上輕生之路,歌德深感自己的小說受到了誤解。在1778年再版時,歌德在扉頁上題了一首詩,這就是那首著名的詩《綠蒂與維特》。郭沫若在1922年首次翻譯了這部小說,詩的譯文如下: 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 妙齡女人誰個不善懷春? 這是我們人性中之至聖至神; 啊,怎樣從此中有慘痛飛迸! 可愛的讀者喲,你哭他,你愛他, 請從非毀之前救起他的名聞;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靈正在向你目語: 請做個堂堂男子吧,不要步我後塵。 這本小說已譯成各國語言,中文譯本已有20種以上,其印數之高,居世界第一。 第九章 剛訂婚又解婚約 歌德的劇本《葛茲》引起轟動之後,他接著寫了不少的文章和作品,例如《論德意志建築藝術》、《暴風雨中漫遊人之歌》、《薩圖羅斯》、《戲劇協奏曲》、《眾神、英雄和維蘭特》、《艾爾溫和愛爾米勒》和《牧師的信》,未完稿《浮士德初稿》,《普羅米修斯》和《穆罕默德》。 這些文章和作品有的還放在抽屜裡沒發表,有的發表了,也沒有引人注意。只是《少年維特之煩惱》給歌德帶來了世界性聲譽。 還在1774年2月,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發表了他的《回憶錄》第四章。記述了10年前他去西班牙的一段往事。歌德覺得西班牙王室檔案館館長堂·約瑟夫·克拉維戈引誘他妹妹的故事很有興趣。克拉維戈兩次破壞婚約,不遵守諾言,博馬舍幫助他妹妹瑪麗揭露了這個忘恩負義之徒。這個故事富有戲劇性。歌德在法蘭克福青年男女遊樂會上朗誦了這一段。會後,那位假扮歌德妻子的16歲的安娜·西比拉·明興(一個商人的女兒)要求他寫成劇本。於是,他用了8天的時間寫成《克拉維戈》。博馬舍後來到奧格斯堡親自觀看過該劇的演出,表示贊許。 歌德在《詩與真》第十二卷中寫道:「《葛茲·封·伯利欣根》和《克拉維戈》兩詩劇中名喚瑪麗的兩個女性,以及那兩個做他們的情人的薄幸郎,可以說是我這種懺悔的產物。」歌德這番話指的是他拋棄了弗裡德莉克。他批判了克拉維戈在愛情與婚姻上的輕率行為和卑劣行徑。在該劇第二幕中歌德通過克拉維戈之口懺悔道: 「我對您妹妹的行為實在不可寬恕,是虛榮心把我引上了歧途。我怕結了婚,會把我的整個計劃和光明前途葬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