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改變世界的13位女性 | 上頁 下頁
六八


  家庭與事業

  麗莎·克萊伯恩一直是個上班母親。22歲時,在她兒子亞歷山大出生後兩星期,她便去工作,這在90年代並不少見,然而在50年代這是個革命性的舉動。克萊伯恩提起那段日子說:「我極富事業心。」即使如此,克萊伯恩也不願犧牲一切來實現創業夢,她一直夢想著創造自己的女裝生產線,但不願放棄在喬納森·洛根的工作,「維持它」,直到兒子亞歷山大長大成人。她不想危及到自己的安全,或用她話說:如果家業破產,「使他遭罪」。克萊伯恩母親角色的扮演使她推遲了事業夢想,直到兒子大學畢業,實際上,她一直看在工作能維持家庭的安全和穩定份上,才在這她不喜歡的位置上幹了16年。當亞歷山大21歲時,她辭去了工作,組建麗莎·克萊伯恩股份公司。

  克萊伯恩也付出了每位工作婦女要付的代價。1950年她21歲時與本·舒爾茨結婚,仍然從事自己的工作,她兒子不久便出生,因而她開始了上班母親的生活。麗莎在她那個時代裡已捲入了事業和家庭處置的漩渦之中,她兒子則得忍受母親的經常不關心的生活。與本的婚姻是這種雙重角色生活的第一個不幸,婚姻只維持了7年,她和阿瑟·奧坦伯格在業務來往中相識並相愛,他們與各自的伴侶離婚,于1957年7月5日結婚,他們居住在紐約城。

  克萊伯恩是喬納森·洛根的設計師,他在自己和別人的服裝廠工作。阿瑟比麗莎更敢冒風險,在以後的10年積累了商業經營的大量實際經驗。在這段時間麗莎是經濟支柱,阿瑟不是辭職就是碰壁。最後她受夠了公司的躲避風格,公司不理會她振聾發聵的革新呼聲,於是在1975年辭職。她和阿瑟用積蓄錢款在1976年1月19日創建麗莎·克萊伯恩公司,克萊伯恩的兒子亞歷山大已21歲,麗莎說:「如果我們傾家蕩產了,我想他已到懂事年齡,能處置這一事件」。他兒子對經商從不感興趣,是洛杉磯爵士樂隊吉他手。

  我們看到,克萊伯恩選擇了創業成功的排序法,先完成家庭責任,再進行事業冒險。事實上,如果沒有創業冒險之前25年時裝設計師的這一代價,她也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功,她和瑪麗·凱·阿什一樣,白天工作,晚上充當妻子和母親,她倆在組建自己公司前都在其他公司中得到了磨煉成為行家,因而能避免在不工作情況下可能會犯的許多錯誤,她們都有獨立精神;在上班母親還不多的情況下已成為這種角色。

  如果克萊伯恩沒有在上班母親大量出現的工作第一線,她也不可能洞悉到要專為越來越多的職業婦女設計服裝的念頭,因而,職業因素對她的成功也起著作用。她精明地分析出工作婦女需要混合匹配,實惠而瀟灑的職業打扮,是建立在她自己這個收入有限的紐約城時裝設計師的要求基礎上的。她為自己的這種經歷所付出的代價是喪失了許多開始成為企業家的時間,但一旦她開始,已對這場戰役作好了充分準備。

  克萊伯恩是本書中先立家後創業的僅有的兩位女性中的一位,她是個稱職的母親,傑出的企業家。她在兒子長大後開始創造活動,因而在創建麗莎·克萊伯恩有限公司時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她能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於新企業,這對於一個有孩子在家裡等著吃飯的母親是絕不可能做到的。從此項研究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任何和所有的分心都有害于創造過程。克萊伯恩在創造夢想時毫不分心,因為有毫無負擔的執著,她取得了極大成功。根據麗莎和阿瑟的說法:「我們成功企業的模式是……男女員工都有成功的事業和成功的婚姻。」他們二者兼顧。阿瑟是公司的行政及經營事務主管,麗麗莎負責設計。公司以前的一位營銷主任說阿瑟是「奇才阿瑟」,因為「他是幕後的男人——理智而令人崇拜,內省而獨斷,他宣佈決定。」阿瑟活動力強,而麗莎靦腆怕羞;她嚴肅,而他愛開玩笑;她注重細節,而他著手於大問題;她身教,他言傳;她倆配合默契。

  生活危機

  克萊伯恩主要生活危機發生在她兒童時代的歐洲,由於1939年納粹武裝入侵,他們全家逃離歐洲回到美國,這種遷移往往給孩子的打擊比成人大。而對創造天才的研究顯示孩子比父母精神負擔少,因為父母環境適應性不如孩子。孩子學會處置新的未知環境,這對未來革新創造者的培養極其重要,兒童時代的早年遷居對培養性格中的自尊、自我充足和應付未知是積極因素。

  克萊伯恩的生活創傷證實了其他研究結果,即這種環境適應是以後創造性成功的積極因素。克萊伯恩學英語前會法語,兒童時期在歐洲感受的是另一種文化氛圍,在記憶力形成的10歲時,被迫適居到美國,這種遷移需要學會處置新文化、結識新朋友、適應不同的教育體制、忍受不同的倫理觀。克萊伯恩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長大,這是歐洲的世界性的發達大都市,她突然來到了戰前的新奧爾良,那兒的高加索人占少數(人口中45%)。

  克萊伯恩發現來到了落後的南方城市,那兒的社會體制,包括學校都與世隔絕。這所城市炎熱難熬,蚊子橫行,反對變革。這與布魯塞爾截然不同,而不同成為培養創造天才的關鍵土壤,它教會年輕人如何應付新情況,培養自我充足能力。克萊伯恩學會了應付嶄新未知的環境,然後在少年時又回到了歐洲——在戰後——繼續接受藝術教育,她在歐洲三個不同城市學藝術、這種早年的遷居看來對於鑄成她接受嶄新和新鮮的個性是個主要原因。

  堅持不懈的開拓和創造性成功

  在自己有能力著手幹之前,克萊伯恩堅持多年為別人設計她不喜歡的產品,當她最後有能力幹時,便於得很出色。她是典型的創造天才,因為她是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的開拓型完美主義者。她在70年代中直覺地瞭解到,服裝產品中有一片工作婦女裝領地未經開發,她有目標、眼光和膽魄去填補市場,而憑藉的是優雅、風格和實惠性。

  克萊伯恩說:「我看見街上的婦女穿著我的服裝,比看見服裝印在時裝雜誌上更高興。」她也是第一個表明時裝不是藝術,而是建立在大眾消費者需要之上的實用商品的人,她瞭解婦女不適合那些專為6尺高、100磅重消瘦的模特兒設計的服裝,新湧現的女性勞動力需要專為她們設計的服裝,她們是個龐大而實際的群體。回過頭看,這不是個複雜的問題,但在70年代中,被傳統束縛的服裝設計者幾乎都置若惘聞,克萊伯恩對這種需求看得很清楚,可無法說服老闆,她辭職聽從自己的「肺腑」,為「新」婦女設計服裝,而各地的婦女以經濟學家稱為的「美元投票」加以回報,通過成百萬購買她的服裝,使麗莎·克萊伯恩看來像個天才。克萊伯恩面向大眾,而不是有地位階層,她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方法使她獲得巨大成功。

  克萊伯恩致力於高質量的衣服,是通過準確而複雜的零售展示來實現的,她的這種品性來源於兒童時代培養,她父親堅持任何事講究層次、優雅和風格,而她更講實際的母親則堅持感覺的具體操作,這種結合造就了克萊伯恩這位革新天才,使她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時裝界革新。米裡爾·林奇公司的高級專家布蘭達·蓋爾很好地總結了她的成功經驗:「克萊伯恩是個時代偉人,不僅僅是在服裝業,而且是在整個實業界」(《時髦》1986)。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