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改變世界的13位女性 | 上頁 下頁
一五


  童年遷居

  眾多事實表明,早期的遷居與大多數創造行為、創業精神和革新努力的偉大成就極其相關。加利弗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對創造行為者作了三十多年的研究發現,建築家們往往在早年有頻繁的遷移經歷,對男性企業家的研究也顯示早年頻繁遷居生活定勢著偉大成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歲時就有遷移行為,12歲前遷移達三次多,其中包括一次跨國遷移;托馬斯·愛迪生早年簡直是個流浪者,11歲時實際上工作在火車上;派伯拉·畢加索在少年時代前也生活於不同城市。

  凱瑟琳大帝14歲時以小孩身份跟隨父親移居俄國;瑪格麗特·米德高中前曾住過60個不同的房子,她常常一旦住進便以此為家,這種早年變遷決定她擁有不同尋常的應變能力和獨立精神。她以年輕科學家身份毫不遲疑單槍匹馬闖入薩摩亞群島和新幾內亞叢林——不是任何基於環境安全性考慮的人所能做到的,沒有早年隨父母流浪般遷移活動所造就而成的非凡的獨立品格,則不會有她開拓性研究的輝煌成就,她視那種獨立為成功之本。在自傳小說《冬天黑豆》中她描述自己:「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房子,任何時候處處為家,品嘗任何不同的食物,學習任何需要的語言,對陌生的新天他毫不畏懼。」特蕾莎嬤嬤孩子時隨父親旅行參觀了教堂,這幫助她定勢從事佈道事業,少年時她報名赴愛爾蘭和印度培訓。

  兒童時代的遷居教會這些年輕要人的生存本能,尤其是面對嶄新而未知的環境時。其中五位女性(卡拉斯,克萊伯恩,梅·蘭達和弗農)事實上有不同的出生國和成長國,這意味著她們極小時便面對一種新的文化、語言環境和新的朋友和學校,這成為未來創業者、創造者和革新派極好的鍛煉機會,因為她們要不斷探索新世界,這種經歷培植了孩子的應變能力,以及韌性和自我滿足,這些女性童年時便遭遇到成年突破玻璃天窗般的境遇。

  奧普拉是這種早年遷居生涯的典範,她進了在米爾沃基和那什維爾的十幾所學校,高中前她五次往返於密西西比,米爾沃基和那什維爾。瑪麗亞·卡拉斯受孕於西臘而出生在美國,八年級前在紐約城遷移達九次,14歲時又隨母親和姐姐返遷口希臘。格洛麗亞·斯坦內姆幾乎是跟隨推銷員的父親,以一種吉普賽人似的生活方式走遍美國,她的漂泊不定使她在13歲之前從沒有在任何學校呆滿1個月。簡·芳達跟隨她演員父親享利·芳達的片約合同多年生活於大西洋兩岸,她最終進了一系列寄宿制學校,這與她的現任丈夫泰德·特納早年遷居生活不同,他年輕時是進一系列軍事院校。

  表4 童年和成年時的遷居情況

  人名     出生地       長大地    成長工作地

  瑪麗·凱·阿什 得克薩斯州的豪斯頓 豪斯頓    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

  瑪麗亞·卡拉斯 紐約市       希臘雅典   西歐

  凱瑟琳大帝   德國斯坦丁     德國和俄羅斯 俄羅斯

  麗莎·克萊伯恩 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和新奧爾良 紐約市

  簡·芳達    紐約市  洛杉磯,紐約,康涅狄克 紐約,巴黎,洛杉磯

  艾斯蒂·勞達  紐約市      米爾沃基和紐約 紐約市

  麥當娜     密歇根的貝城   底特律      紐約市和好萊塢

  瑪格麗特·米德 賓州菲利達菲爾 賓夕法尼亞州   遠東/紐約市

  哥達·梅    俄羅斯的基輔市 米爾沃基     以色列特拉維夫

  艾恩·蘭達   俄羅斯彼得堡市 列￿格勒市    紐約市和好萊塢

  格·斯坦內姆  俄亥俄州特拉多 加州俄州和華州 紐約市

  特蕾莎嬤嬤   南斯拉夫斯考伯基 斯考伯基     愛爾蘭和印度

  瑪·撒切爾   英國倫敦     倫敦       倫敦

  莉蓮·弗農   德國萊伯西格   紐約州蒙得弗農 紐約市

  琳達·沃切納  紐約市      紐約市  紐約市,豪斯頓,加利福尼亞

  奧普拉·溫弗雷 密州考斯休斯考 米爾沃基那什維拉 巴爾的摩和芝加哥

  我們7個著名的女主人公(見表4)在成年前生活於不同國度,其中五人在不同大陸間遷移--從歐洲到美洲或從美洲到歐洲。哥達·梅可獲得陸際跳躍的金獎,她在8歲時從俄羅斯遷到威斯康辛州的米爾沃基,14歲時隨姐姐到丹佛,22歲到以色列,30歲又回美國生活了兩年,然後赴莫斯科當大使。十三位婦女中只有瑪格麗特·撒切爾、瑪麗·凱·阿什和琳達·沃切納是出生和長大於同一城市,其他一些婦女則是更換學校,變動城市,有時是踏入一種嶄新的文化環境。格洛麗亞·斯坦內姆曾就讀於俄亥俄州的特拉多,紐約城和華盛頓地區,大學時曾到瑞士做了一年的交流學生,接著是獲得赴印度學習一年的獎學金。看來所有這些早年遷居經歷對創造活動、創業精神和革新之類的偉大成就獲得都極其重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