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經濟騰飛路 | 上頁 下頁
一四四


  如果我繼續當律師,沒從政,我會不會跟現在截然不同?我想我的工作經驗不會比現在豐富,視野肯定會比較狹窄。從政就必須觸及整個人類社會的問題。有道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新加坡也許很小,可不論是在國內或國際上,我們的需求跟任何其他大國沒什麼兩樣。我所負責的工作,讓我對人類社會有廣泛的認識,也讓我懂得放眼世界,這是一名律師所不可能具有的。

  我也絕對不容許自己忘記新加坡在東南亞的特殊處境。我們的生存之道是,必須比本區域的其他國家更有條理、更有效率和更具競爭力,否則我們根本沒條件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樞紐。凡事在經過全面的分析和爭論後,最終我總是以什麼在新加坡行得通這樣的直覺來下判斷。我說服人民把英國人趕走然後加入馬來亞,結果卻是被趕出馬來西亞。從此以後,確保新加坡成功並為人民創造美好的未來,就成了我們的責任。

  一組團結和有決心的領袖獲得講求實際而且刻苦的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所以我們成功了。時常有人問我,1965年獨立時,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是30億新元,我可曾預料到以1965年的幣值計算,199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會增加到460億新元,相當於1965年的15倍;而且,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7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排名第八?對於這樣的問題,我的答案是我從來沒想過。我怎麼可能預見到科學和科技,特別是在交通、電信和生產方式方面會把世界縮小呢?

  新加坡進步的故事反映了工業國的進步、發明、科技、企業精神和進取心。它是人類為增加財富和改善生活而開拓新領域的故事的一部分。1819年,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萊佛士發現了一個大約只有120個漁民的小島,之後把它發展成一個從印度走水路到中國必經的商業中心。國際貿易促使這個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商業中心蓬勃發展。隨著輪船取代帆船,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交通量增加許多,新加坡的經濟也日益增長。

  日本佔領時期(1942-1945年),戰爭嚴重影響航運,航道也被封鎖,貿易驟然下降,糧食和醫藥用品短缺,百萬人口中有半數逃到馬來半島和廖內群島。留下來的人大多數都吃不飽。後來,聯軍在1945年8月取得勝利,航運恢復正常,糧食、藥品和其他日常用品的供應也相應恢復,之前離開的人們也回來了。貿易和投資使經濟復蘇。

  每當一種科技有所突破,新加坡也跟著改進,比如集裝箱運、航空和空運、衛星通信和洲際光導纖維。未來50年,科技革新將帶來巨大的改變。資訊科技、電腦和通信以及它們的廣大用途,微生物學、基因療法、克隆和器官複製的革命性發展,都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新加坡人必須能夠快捷地採擷這些新發明為己所用,這樣才有辦法在傳播它們的用處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

  通過跟外國人接觸,新加坡人學得很快。我們派比較聰明的學生到發達國家去深造,起初是由這些國家頒發獎學金,後來由新加坡政府頒發。我們也發覺,這些先進社會因為實行沒有節制的社會和福利政策而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別人付出了代價,我從中吸取教訓。我接觸過許多能幹的外國領袖,他們成了我的良師益友,讓我對這個世界有更深人的瞭解。

  物色一組人來接替我和我的同僚,其困難的程度跟把獨立後的新加坡發展起來幾乎不相上下。第二代領導人給政府注人一股清新的活力和熱忱。這批新領導人的經驗和思想跟年輕一代的國人比較接近,能領導新加坡邁入新千年。看著他們逐步建立自信,邁步前進,我感到無限安慰。

  新加坡會有怎樣的前途?城市國家的生存記錄一向都不怎麼好。希臘城邦國家已經不存在,它們大多並未消失,而是被腹地吸納成為更大的實體。雅典城邦也不見了,但是雅典城市作為希臘的一部分仍然存在,帕台農神廟則是過去雅典人成就的見證。其他大國的好些城市都遭到洗劫和破壞,它們的人民不是被滅絕就是被驅散,不過由於國家繼續存在,新的市民把城市重建起來並且在那裡生活。新加坡這個獨立的城市國家是否會消失?新加坡島本身不會。可是,作為能走自己的路,能在世界舞臺上扮演一個角色的主權國卻可能會消失。

  萊佛士在180年前建立現代的新加坡,但是,在1965年以前的146年裡,這個小島卻只是英國統治者的一個前哨。它因為對世界有用而繁榮興旺。新加坡是全球大都會網絡的一部分,先進國家的成功企業都已在這些城市設立業務。新加坡要維持獨立國家的地位,需要一個勢力均衡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裡小國才有生存的空間,不會讓較大的國家征服或併吞。

  亞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有賴於美國、日本和中國三角關係的穩定。中日兩國有地緣政治上的利益衝突,它們之間的關係一直為日本侵佔過中國的歷史所影響。日本人同美國人之間有較多的共同利益。美國跟日本之間以及它跟中國之間的關係如果能取得平衡,將為東亞其他國家的關係設定一個整體架構。要是整體能有個平衡,本區域的前景將會很不錯,新加坡也能繼續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

  50年代我開始我的政治生涯時,並不知道我們會屬￿冷戰後勝利的一方,也沒想到新加坡會因穩定和積極辦企業,加上跟西方聯繫,而能享受到經濟和社會的進步。我們經歷了巨大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的變化。從1965年獨立到1971年英軍撤退,是最艱難的時期。直到英軍主要單位都撤走了,卻沒出現嚴重的失業問題時,我才覺得我們沒那麼脆弱。

  未來充滿希望,也充滿變數。工業社會正在讓位給知識社會,新的分野將是有知識或是沒知識。我們必須加倍努力,使自己成為知識世界的一員。過去叨年,我們成功,但並不表示今後也會一帆風順。不過,只要我們堅持那些使我們進步的基本原則,失敗的可能性便大大減少。這些原則包括通過分享成果維繫社會和諧、人人機會均等、唯才是用。尤其是政府領袖,必須由最能幹的男女擔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