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經濟騰飛路 | 上頁 下頁 |
八七 |
|
※22、英國的首相們 在所有首相當中,我認為撒切爾夫人是最有希望領導英國出頭的領袖。她的強處在於她熱愛英國,對自己的國家充滿信心,並且對於要扭轉的局勢具有鐵一般的意志……在階級觀念分明的英國。她因為有著「雜貨店老闆女兒」的背景而吃虧。真可惜,英國的社會體制還在這些偏見所形成的框框裡苦苦掙扎。 1975年9月24日,在英格蘭戈登高原鼓樂和風笛隊奏起的最後一段歌聲中,英國皇家海軍護航艦人魚號撤離了三巴旺海軍基地。那不過是艘排水量2500噸的護航艦——是曾經駐紮在那裡的皇家海軍戰艦和航空母艦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不久,最後一支英軍部隊也撤走了。部隊撤離象徵著英國在本區域150年的政治和軍事影響畫上句號。 美國、日本、德國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為本區域的主要經濟勢力。這表示我們必須從頭開始,跟其他強國建立聯繫。對我個人而言,這是一個艱苦的調整過程。一輩子的密切交往使我對英國社會和它們的領袖非常熟悉,收聽英國廣播公司的國際新聞廣播和閱讀英國報章已經成為我的生活習慣。我在工黨和保守黨內都有舊雨新知,很容易聯絡上他們,也很容易達成一致的意見。英軍撤離後,我必須去熟悉和認識美國領袖和美國媒體的不同運作方式與標準,嘗試瞭解這個比英國大得多也複雜得多的社會。要同樣跟日本人、法國人和德國人交往更加困難,因為我們既不懂得他們的語言,也不瞭解他們的習俗。 我們在跟這些重要的新的財力和權力中心擴大聯繫,建立新的關係的同時,我們依然保持同英國原有的聯繫。雖然如此,看到英國的經濟地位逐漸被日本、德國和法國取代,仍不免叫人黯然神傷。工會一再發動工潮拖慢了英國經濟復蘇的腳步,驅動工會的是階級仇恨,不單只是經濟不平等的問題。我相信英國適應後帝國環境的一大障礙是社會階級意識強,它遲遲不肯擺脫階級差別的觀念。失掉了帝國,英國需要的是一個唯才是用的制度,以便保持它的歐洲主導國的地位,而不是一個通過不同腔調、社會禮儀和習慣、校友網絡、俱樂部和學校聯繫來把自己同工人階級區分開來的統治階層。 盛田昭夫在1991年擔任新力公司主席的時候告訴我,新力很難說服在英國工廠工作的工程師到生產線上去。日本的工程師都是從最底層做起,為的是跟下屬打成一片,對他們有所瞭解。他說,英國工程師寧願擁有自己的私人房間。撒切爾夫人知道英國人有這些缺點,於是在出任首相期間降低對階級的重視,提倡唯才是用的制度。她的繼承人約翰。梅傑主張建立一個「無階級」之分的英國。托尼。布萊爾要英國擯棄階級觀念。 更糟的是,在40年代由工黨提出,而後通過兩黨協議由保守黨保留下來的福利制度,削弱了人民力爭上游的幹勁,犧牲了經濟。兩大政黨的多數領袖,甚至是自由党的成員,都知道福利制度折損國家的元氣,但是始終沒有人敢出手,直到瑪格麗特。撒切爾出任首相。隨著英國在全球的影響力縮小,它的年輕國會議員和部長們的世界觀也跟著收縮。一些老朋友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把老一輩英國領袖比喻為根深葉茂的橡樹。這些老朋友都是經歷過上二次世界大戰,並曾在蘇加諾對抗時期保衛新加坡的英國將領。他們形容英國的年輕領袖為「盆栽橡樹」,橡樹的樣子猶在,體積卻縮小了,因為它們紮根的範圍已經收縮。 要適應不同的國勢對英國來說是困難的。然而是撒切爾夫人,而後由梅傑所領導的保守黨扭轉了滑坡的趨勢。英國企業界因此信心增強,率先在東南亞,包括新加坡,重振雄風。工黨在1997年的大選後重新掌權,所堅持的同樣是自由市場的經濟原側。該黨定下的目標包括降低政府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的比重,刺激外銷,以及拓展對外貿易和投資,以便為英國製造就業機會。撒切爾夫人和保守黨的勝利在於改變了英國人的態度,迫使工黨從舊工黨蛻變為新工黨。 長時間養成的習慣和建立已久的聯繫不會輕易有所改變。慚加坡學生繼續到英國深造。隨著新加坡中產階級的擴大,他們把孩子送到英國接受大專教育。到了90年代,約有5000名新加坡學生在英國攻讀大學和理工學院。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畢業生繼續在新加坡精英分子當中占多數。歷史因素的影響造成這種文化上的滯後現象。環境改變了,人們卻未能及時做出反應。英國軍隊撤走後,美國就成為駐紮在東亞的惟一強國。我們有必要把新加坡一些最優秀的學生送到美國受教育,去瞭解美國人,在對方的人才苔革之地結交未來的領袖。即使到90年代,留學美國的新加坡學生人數也只是留學英國學生的三分之二。 歷史使新加坡和英國的教育制度緊密相連,新加坡各種專業也都規隨英國的專業:醫生、律師、會計師、建築師和工程師等等都是。專業聯繫存在於新加坡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然而在一些領域如醫藥,由於美國的醫療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左右,比英國多了一倍有餘,美國醫生和醫院因此出類拔革。我們已逐漸跟美國的機構建立聯繫,但是所採用的醫藥基本訓練仍然以英國模式為准,其他專業也是這樣。 在撒切爾夫人執政的80年代,新英貿易取得顯著的增長。在她允許資金更自由地流動後,英國在新加坡的投資增加了,但是性質和過去不同,現在的投資著重在高增值產品如藥品、電子產品和航空產品上。進入90年代,英國再度成為新加坡的主要投資國之一,排名第四,在美國、日本和荷蘭之後。新加坡的海外投資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不過有不少私人企業家投資在英國,特別是旅遊業。新加坡一家大公司在英國購買了連鎖旅館,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也買人另一個擁有超過100家酒店的集團公司。儘管愛爾蘭共和軍的炸彈攻擊製造了許多問題,我們對英國的旅遊市場依然充滿信心。新加坡和歐洲的主要聯繫仍然是倫敦,每天從新加坡飛往倫敦的航班比飛往歐洲其他首都的班次多。 1968年當英國宣佈將撤走它的軍隊時,悲觀的文章不少。其中《倫敦新聞畫報》月刊把這種情形同古羅馬軍團撤離英國,黑暗時代降臨歐洲相提並論。但是這樣的比喻並不正確。同殖民地時期比較,現代通訊和交通設施把更多英國人帶來新加坡。目前居住在新加坡的英國人社群僅次於美國人和日本人。現在也有更多的英國學校,為一萬多個在這裡落戶的英國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 數以百計的英國人自發到新加坡來工作,當工程師、建築師和技術人員——享有的不再是外客的工作條件,住的不再是高尚住宅區,而是跟本地人一樣,住同一類房子。新加坡的薪酬已經達到英國的水平。隨著新加坡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許多英國銀行和金融機構紛紛到新加坡來開設分行。整個經濟和政治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