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弗洛伊德傳 | 上頁 下頁
七一


  同時,一九一二年夏末容格在美國的講學內容也公開表示了他在理論上同弗洛伊德的對立。

  十一月,弗洛伊德同容格在慕尼黑會談。在會談中,雙方的爭執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有所發展。

  但是,直到一九一三年召開慕尼黑代表大會為止,容格仍然沒有退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因而他始終擔任該會主席和《精神分析與精神病理研究年鑒》的主編。

  一九一三年十月,容格才寫信給弗洛伊德正式表示要辭去《年鑒》的主編職務,他還直截了當地表示今後不可能再同弗洛伊德繼續合作下去。

  一九一四年四月,容格正式辭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主席職務。接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容格宣告退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容格退出學會後,阿伯拉罕擔任臨時主席職務,負責籌備擬於一九一四年九月於德累斯頓召開的第四次代表大會。後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該大會就無法召開。

  為了更深入地瞭解弗洛伊德與容格分裂的原因,有必要簡單地介紹容格及其思想觀點的演變情況。

  一八七五年七月卡爾·容格生於瑞士克斯維爾。他在一八八六年到一八九五年在瑞士巴塞爾念完中學之後就升人巴塞爾大學。一九零零年于巴塞爾大學畢業後,就到布爾格荷爾茲利精神病醫院工作,成了著名的布洛伊勒教授的助手。

  在布爾格荷爾茲利精神病醫院的工作中,容格向他的導師布洛伊勒教授提議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治療法。從此,打開了容格與弗洛伊德合作史的新一頁。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理論觀點的分歧並沒有使他們的合作維持十年以上。

  從一九一一年以後,容格就逐漸提出了系統的、與弗洛伊德對立的觀點。簡單說來,容格的理論觀點可以概括如下:

  (一)容格的理論體系的中心概念是所謂「集團潛意識」。

  在接近弗洛伊德之前,容格曾進行」聯想測驗」去探尋心理深層的奧秘。他認為潛意識中不僅有個人出生後經驗過的東西,還有祖先經歷過的經驗。容格的這種想法,使他從潛意識的研究轉向原始民族的研究。正是在研究原始民族的原始文化和原始宗教的時候,弗洛伊德發現了容格的研究方向「有拋棄潛意識理論的危險」。

  容格認為,夢中所以有許多不能瞭解的東西,是因為其中摻雜著許多原始的、祖先的觀念的緣故。例如,人類的祖先常用棒和竿來表示男性性器,這也在夢中出現。

  在解釋集團潛意識時,容格是用未來或目的來解釋內容的;這同弗洛伊德用孩童時期的以往經驗來解釋是不同的。

  (二)創立了以區分「外向性」和「內向性」為主的「性格學」,放棄弗洛伊德用「性」的發展來給人的性格分類的「性格學」。

  容格對人的性格的分類可用下圖表示:

  外向性      內向性
  1.外向思考型  1.內向思考型
  2.外向感覺型  2.內向感覺型
  3.外向感情型  3.內向感情型
  4.外向直觀型  4.內向直觀型

  具體他說,以上八種類型的性格,有以下不同的內容:

  1.內向思考型:重視自己的想法甚幹事實,不焦急,冰冷,沒有朋友,獨斷獨行。

  2.外向思考型:主智,不寬容,不承認他人想法。

  3.內向感覺型:不用刺激來表現感覺,纖細而焦慮,善於比喻。

  4.外向感覺型:常求外在刺激,享樂,容易陷於無聊,對抽象物不感興趣。

  5.內向感情型:感受性強,多情,但不把這些感情顯現於外。

  6.外向感情型:遵從社交習慣,喜歡他人所喜歡者,容易接受暗示。

  7.內向直觀型:非現實的、主觀的態度,關心可能性的事物。

  8.外向直觀型:不穩定,喜歡變化,有先見之明,有時胡亂冒險,喜歡賭博,充滿幻想,不易為別人所瞭解。

  (三)精神治療法的基本內容就是儘量使病人適應周圍現實環境。弗洛伊德把精神病的根源歸結為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而容格認為病源是不善於適應環境。這是與容格的下述看法有關:人具有積極的開拓環境的精神,以自己的行為創造自己的主體性。在這一點上,容格與阿德勒有相似之處。

  在容格與弗洛伊德決裂以後,容格的追隨者和學生們都竭力否認他們的領袖曾經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例如,容格的學生雅可比和伯納德都分別在他們的同名著作《容格》中否認容格是弗洛伊德的學生。

  實際上,歷史是不容歪曲的。就連容格本人也承認他是受弗洛伊德的啟示的(見容格著《回憶、夢想與思考》)。弗洛伊德本人在發現容格的天才以後,一直很重視他,弗洛伊德曾親切地稱容格為「我的親愛的兒子」。容格自己在《回憶、夢想與思考》中說,弗洛伊德曾稱他為自己的「繼承人和皇太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