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弗洛伊德傳 | 上頁 下頁


  弗洛伊德在弗萊堡的生活雖然僅僅是他的漫長的生命歷程中的最初的、還不懂事的三年。但弗洛伊德的父母在這個小城市裡所建立起來的這個普通的猶太人家庭及其歷史背景,給弗洛伊德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此後,每當弗洛伊德回憶自己在弗萊堡的童年生活時,他總是以田園詩人所特有的深厚感情懷念這個小小的城市。

  弗萊堡在摩拉維亞的東南部,靠近西里西亞。它位於維也納東北部一百五十哩的地方。城裡有一個很有名的聖瑪麗教堂,教堂塔尖高達二百尺,從那裡發出的清脆的鐘聲可以在全市所有的地方聽到。弗萊堡的居民絕大多數是羅馬天主教徒,只有百分之二的新教教徒和同樣少的猶太人。全市鎮的人,對於根本不去天主教堂作禮拜的猶太人幾乎都能叫出他們的每一個家長的名字。

  弗萊堡的工業主要是紡織業。由於這些紡織業主要是手工操作,所以,在弗洛伊德家族遷往此地前二十年內,這些手工紡織業因受到日益發展的機織業的打擊,已經走下坡路了。在四十年代時,由維也納向北鋪設的鐵路繞過弗萊堡,因此,弗萊堡的地理位置反而變得不重要了。這樣一來,那裡的古老而落後的手工業就面臨著破產的危險。

  與此同時,捷克本土的民族主義勢力也發展起來了。他們對來自德意志、奧地利的政治經濟力量進行了抵制和排擠。捷克人同時也憎恨操德語的猶太人。早在一八四八年布拉格起義時,布拉格市內的猶太紡織業商人就遭到打擊。隨著捷克民族經濟的發展及德奧統治者的加緊盤剝,摩拉維亞地區的猶太工商業的處境每況愈下。

  當時,弗洛伊德家族的生活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作為這個家族的家長,雅可布·弗洛伊德必須作出抉擇。弗洛伊德一生的生活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這次新的抉擇。

  ※第二章 少年時代

  一八五九年,弗洛伊德一家離開弗萊堡到德國薩克森區的萊比錫去。這次遷徙的原因不很清楚。據分析,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經濟上的,另一個是戰爭所引起的。

  在經濟上,當時弗洛伊德的兩個異母哥哥伊曼努爾和菲『力浦到南非去做駝鳥羽毛的生意失敗。弗洛伊德的父親只好把自己開設的毛織品商店的資本拿去抵債。這樣一來,雅可布在弗萊堡的買賣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實際上,在弗萊堡期間,弗洛伊德一家人的生活一直還需要弗洛伊德的母親娘家方面的接濟和資助。

  另一方面,奧匈帝國和意大利之間在當時發生了一場戰爭。在戰爭期間,哈布斯堡王朝規定,全國所有適齡男子都要服兵役。當時,弗洛伊德一家有三個人——弗洛伊德的父親和兩位哥哥——都有被征服兵役的危險。大概也是為了逃避服兵役,雅可布·弗洛伊德決定遷出奧匈帝國所屬的摩拉維亞而到德意志的薩克森去。不久,奧意戰爭結束了,弗洛伊德一家才從萊比錫遷往維也納,而弗洛伊德的兩位異母哥哥則到倫敦去居住。

  在這一時期如被征服兵役,對猶太人來說是極難忍受的痛苦。因為在軍隊中不僅要受官方的殘酷的虐待,而且還要被迫放棄一切猶太人的生活習慣。

  維也納是歐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而從十九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是維也納文化發展的全盛期。這是維也納的「文藝復興時期」——不論在音樂、哲學、文學、數學和經濟學方面,維也納都取得了聞名世界的成就。古老的維也納大學是學者們群居的高等學府,從那裡發出的許多科學成果新消息不斷地震撼著國際文化科學界。群居在維也納的知名學者們,象以後的弗洛伊德一樣,絕大多數都是非維也納人。這些人不僅來自哈布斯堡王朝版圖內的各個地方,也來自世界各地。

  維也納的光榮而悠久的文化傳統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維也納是弗洛伊德的科學創見和偉大學說的天然搖籃。

  在歷史上,猶太人曾三次被逐出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是用暴力建立起封建集權統治的;它對境內所有的少數民族都進行血腥的鎮壓,而住在首都維也納的猶太人就首當其衝。猶太人被迫扶老攜幼撤離維也納,遷居到邊遠的落後地區。十八世紀末,由於國內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奧地利帝國內開始緩慢地實行某些改革:廢除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用地租代替徭役、允許少數民族湧入大城市等等。到了十九世紀,奧地利境內工業化程度進一步發展,才允許猶太人返回維也納。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七十年代,三十年中,維也納的猶太人急速增加,大約占二百萬維也納人口的百分之十。勤奮而機智的猶太人慢慢地掌握了許多銀行和幾乎所有的報紙。與此同時,維也納大學的許多重要教職也由猶太裔學者佔據。幸運的是,當時的奧地利帝國皇帝弗蘭茲·約瑟夫不支持排猶主義。因此,國內一些極端的排猶分子稱弗蘭茲·約瑟夫是「猶太人的皇帝」。

  猶太人儘管可以返回維也納,但他們仍然隨時隨地會遭受到敵對分子的侮辱和突然襲擊。所以,弗洛伊德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受到反猶主義的威脅。這種環境使弗洛伊德慢慢地形成了堅強的反抗性格。他看不慣這種歧視,內心裡燃燒著憤怒的火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