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伏爾泰 | 上頁 下頁


  §五、流亡英格蘭

  伏爾泰到英國時,看到的一切都是使他感到美好和振奮。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早已結束,君主立憲政體已經確立,與歐洲大陸的君主制國家相比,政治上的民主和自由氣氛要濃重的多。伏爾泰剛剛從一個立制的國家被放逐,在英國這樣一個較自由的國度裡,呼吸頓感暢快了許多。並且英國的宗教氣氛比較淡薄,宗教狂熱和宗教迫害的事都很少發生,這正合伏爾泰的口味。

  起初伏爾泰來到英國,是想先投靠他的朋友鮑林勃洛克爵士,可是在倫敦沒能碰到他。這樣,伏爾泰就接受一位叫法格納的商人的招待,住到了商人的一座鄉間別墅裡。這位商人對待伏爾泰非常真誠和慷慨。

  伏爾泰也出身資產階級,和商人屬同一社會階層,再加上兩個人彼此真誠,因此他們挺談得來。伏爾泰在這裡住了很長時間,1733年他還把自己創作的悲劇《查伊爾》題獻給了法格納。這在當時確實應該算是相當大膽的了:題獻悲劇給一位商人!從他這一大膽的舉動,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對貴族和平民的看法確實是變了。

  同時,伏爾泰在英國的文學界、政界,甚至宮廷也都得到了很好的招待。與他來往較多的文學家,主要有英國傑出的詩人蒲伯、著名作家斯威夫特、劇作家康格裡夫,以及詩人湯姆森、劇作家蓋伊等。他對蒲伯、斯威夫特的評價相當高,稱蒲伯是英國最傑出的詩人,並在後來出版的《哲學通訊》中評價他:「是英國的最漂亮、最正確,尤其是最和諧的詩人。」

  斯威夫特也是伏爾泰的好朋友,是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格列佛遊記》的作者。伏爾泰給予這篇小說很高的評價。而他和康格裡夫的會見卻並很不愉快。康格裡夫不願伏爾泰稱他詩人,而要求伏爾泰把他作為一個普通的紳士來交往。伏爾泰說:「如果你只是位普通的紳士,我就不來拜訪你了。」伏爾泰對這位自恃高大的劇作家十分不滿,認為他不尊重自己從事的文學職業。但他對康格裡夫的作品仍然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伏爾泰是第一個把莎士比亞和牛頓這樣兩個英國偉大的人物介紹到法國的人。在此之前,法國人並不瞭解他們。伏爾泰在學會熟練地使用英語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掌握了除莎士比亞外的全部英國文學。

  伏爾泰這個愛諷刺的法國哲學家不能理解英國最好的心靈,正如嚴肅的英國哲學家不能理解法國最好的心靈一樣。伏爾泰把莎士比亞比作野蠻人,一個多世紀後,英國哲學家卡萊爾報復地把伏爾泰稱為瘋子。伏爾泰覺得莎士比亞缺乏高尚的趣味,也不懂戲劇藝術的規律。但是,儘管有這些不滿的地方,他仍然認為,莎士比亞創造性地發展了戲劇。他把莎士比亞劇本中的個別場面譯成法文,借用它的一些情節,或者利用戲劇衝突,模仿著他來寫劇本。在他之前法國人對莎士比亞是如此陌生,當伏爾泰把他翻譯的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朱利葉·愷撒》寄到法國科學院時,達蘭貝爾在1762年正式答覆中說:「科學院沒有原文劇本,因而無法評判這篇翻譯的優劣。」

  法國人瞭解牛頓,也是從伏爾泰這兒開始的。當伏爾泰在英國時,他潛心鑽研牛頓的理論著作,對牛頓在物理學上的突出貢獻非常敬佩。當時法國人還不瞭解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光學原理。這些自然科學方面的偉大成就十分深奧,一般人不易理解,伏爾泰用他簡潔明瞭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手法,向法國人介紹牛頓的學說。從這時候起,牛頓的名字才為法國社會所知曉。

  在英國,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受到人們和社會的高度尊敬,這一點使伏爾泰大加讚揚。

  他一直主張,文學上的才能比高貴的出身更重要,更應當受到尊敬,可是在法國,像他這樣出色的人竟會兩次三番被投進巴士底獄,並且遭到貴人的棒打。比較之下,更使伏爾泰大加感慨。尤其是看到牛頓去世時,國家為他舉行的宏大的葬禮更使他驚異於英國對於這樣的科學天才所表示的敬意。牛頓的遺體在火炬通明的寢床上被抬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後面跟著大隊的送葬人群,包括首相和大臣。伏爾泰說:「牛頓先生在世時受到人們的尊崇,死後也得到了他應當得到的榮譽。」

  可是後來,當熱情過後,伏爾泰能把這一切看的更清的時候,他又推翻了以前的說法:「我年輕時以為牛頓的幸運是由他偉大的功業而得的,朝廷與人民是為表彰他而才授予他勳位,誰知全不是這樣,牛頓有一個可愛的侄女,叫康特伊特夫人。財政大臣哈利法克斯很疼她,如果沒有一個美麗的侄女,什麼微積分,什麼地心引力,都不值一文的」這段話雖說有些偏頗,在當時的英國其實倒也是現實。

  伏爾泰在英國還目睹了著名女演員奧爾菲爾德小姐的葬禮。這位小姐得到和牛頓一樣的禮儀,被葬於西敏寺。後來伏爾泰回法國後,他以前的情人、著名女演員勒庫弗勒小姐被情敵毒死後,教會竟不准把她葬在教徒墓地上,部分是由於沒有做死前的宗教儀式,但更主要的她是演員,法國人認為演員的職業很下賤。

  於是,人們只能把她葬到塞納河畔的一片荒地上。比較之下,令伏爾泰非常憤慨。他寫了一首名為《勒庫弗勒小姐之死》的頌詩鞭撻了天主教會的這種卑劣行徑,這首詩至今仍是憤怒揭露教會的惡習與熱烈頌揚啟蒙思想相結合的優秀政治抒情詩的典範。在頌詩中,伏爾泰激憤地寫道:「在古希臘可以給她設立祭壇/在法國卻不給她安葬。」「要是勒庫弗勒生在倫敦/一定也會/在哲人賢士英雄明主旁有她的墓墳。」

  為死去的女演員作頌詩,這種行為是被認為大不敬的。伏爾泰又一次得罪了天主教會。這時他只好逃到了諾曼底去。

  伏爾泰在英國期間,還寫了一部歷史著作《查理十二史》。查理十二是瑞典的國王,他的生平事蹟早已引起伏爾泰的興趣。這時,伏爾泰在英國又遇到了曾跟隨在查理十二身邊的法勒裡斯,和他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詳細瞭解了查理十二的性格、軼聞和幾次戰役的經過。此外他還見到了其他一些瞭解查理十二的人。這些都對他的創作有不小的幫助。伏爾泰的歷史觀在史學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主張史書應當更著重於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而不應只注重戰爭和外交。伏爾泰的歷史觀被認為是啟蒙主義歷史學,這是和十七世紀的人文主義歷史學相對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